科学之光照进西南古城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回说到,一波三折之后,石龙坝水电站终于开工了!
  购置发电机耗资不少,运输过程也十分艰难。电站开工后,发电设备首先通过轮船从德国运至越南,再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之后,300多人的运输队分成3路,小型机件由人背马驮走陆路,大型设备在大观楼装大木船、中型设备在得胜桥装小船走水路,运至海口的中滩、平地哨。上岸后,设备被搬上滚木,前由水牛牵引,后由人手推杠撬,穿过荆棘丛生的小道运至电站机房。7千米的路程,运输花费了一个半月。
  历时21个月,实际耗资50余万银圆,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石龙坝建起了第一座水电站,安装了两台240千瓦的发电机,并同步建成了当时我国电压等级最高(23千伏)、线路最长(34千米)的输变电线路。在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建成30年后,昆明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总容量480千瓦。从此,昆明乃至中国的工业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在沉寂的边城,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曲折。水电站建成的喜悦之情还没过去,新的困扰就来了。因为对电缺乏认知,许多市民都不接受这个新鲜事物,由此导致发出的电无法卖出。1913年,公司负债率达到了总资产的2.73倍。
  “此种灯光移动极便,与常用灯无异,点熄亦与寻常灯相同,且可不用灯罩,故比火油灯方便,亦无煤烟,其灯芯亦不用修剪,无论何处均堪适用……”“此种灯光能有自百只烛光至15000只烛光,其光彩纯白而能不变他物之色,光大且久……”“此种灯光不需有人照管,若装在房中只需一钉一铁线,若装在道路则多用一木杆,或在房间,或在外间,或有风雨,其光亮皆不改变……”

  在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建成30年后,昆明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总容量480千瓦。

  为了宣传用电的好处,云南劝业道和耀龙电灯公司的倡导者们费尽心机,甚至还分别把用电和用油烛的开销拉了清单做对比。销售人员制作了布标彩旗,派人走街串巷敲锣打鼓宣传用电的好处,并承诺免费提供灯胆(灯泡)、灯头、花线,点灯试用一个月,满意之后再按常灯计费,每灯每月收费1元。
  经过宣传,售电局面被打开,随着用电户数的增加,公司有所收益,到1916年底扭亏为盈,开始逐步偿还债务,1918年实现大幅盈利。
  办电难,卖电难,埋个电线杆也难。“近日,洋监工带领学生由省城至石龙坝测量线路,取其直捷,勘钉电杆。每根占地不过一尺,无论山巅水角田边地隅,随处安设,于民间道路并无损害。乃有无知愚民……一见洋工师于田边地隅钉灯杆每每畏惧,或抱杆求免,或暗地将灯杆拔弃,或于路口扎茨攔截……”地方官员只好到电线杆的埋设地张贴白话告示,明达晓谕,“以释乡民疑虑”。最终,3条闪闪发光的铜制高压线通过900多根木头电线杆,越过乡间小路和秀逸山峦,架设到碧鸡关,再经西区马街引入城内,进入用电户家中。
  1912年5月28日,昆明市民齐聚翠湖海心亭、三牌坊和金马碧鸡坊,准备观灯。主持人致谢如仪,大声宣告:修建石龙坝水电站,乃我云南人民权利所在,为其早日建成开灯,刘君岑舫颇费苦心,左君益轩不辞艰辛,诸同仁协力相助,如是告竣。随着数十盏灯泡齐齐闪亮,市民引颈而望,惊异万分。从此,现代科学之光照进西南的高原古城。
其他文献
美國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研发了一款可保温的马克杯,这款保温杯将不锈钢马克杯加固在白色陶瓷涂层里,可以让杯中的液体保持在49摄氏度到60摄氏度之间,通过旋转马克杯的底座还可以进行温度设置,简直太方便了。
实施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西部各省区在改善投资软环境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软环境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提出了两点张量的一种新抽象记法,它是文献[1]的两点张量抽象符号法的推广.由于该记法不但可以区别张量的基矢量是属于参考构形的还是属于现时构形的,而且还可以区别其基矢量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对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探讨资源共享、协作共用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开放使用大型仪
对四川峨眉、简阳和达县3地区稻田蜘蛛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蜘蛛群落有8科、19属、33种,其中以狼蛛科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次为肖蛸、园蛛等科,蜘蛛优势种因各分布区的栖
浙江大学作为国内一流高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扩大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
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在杨福林任职的两年内他通过找项目、寻资金促成了海南省乐东县只朝村4个产业化项目落地,11条户户通道路建成,村民增收也依靠产业发展的红利得到有效保障。  当汽车平稳地行驶在乐东只朝村的通村公路上,只有常年进出这里的老百姓才深切体会得到原来颠簸泥泞的路程一下子缩短了三分之二带来的那种神清气爽。就在一年前,位于海南中北部的只朝村,与外界山隔水绕。几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山里的人们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