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合作学习已越来越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本文就老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起的作用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规范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行为
老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老师都要及时地加以积极的正面的启发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有必要的话,还应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外谈心、个别辅导和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交流活动,使他们感受到来至老师的关爱,逐步强化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使他们明确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帮助他们逐步还原自己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激发其对合作学习的兴趣,规范其参与合作学习的行为,提高其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全力追求合作学习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最大限度地追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与过场。
二、努力发现合作学习中的火花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例如。在教学《囚绿记》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研究:这篇散文的主体部分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但在第9段中有一些插叙,请问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不比一般的问插叙的作用,它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来综合分析。在深入到小组了解时,我发现一个小组七嘴八舌,并要书记员把大家合作讨论的思路用直观方式书面表达出来,准备通过幻灯展示分析给全班同学一道分享。我立即肯定并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书写要工整美观,呆会儿便于大家观看,该小组于是更加积极认真地活动起来。这就是发现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思维的火花。只要教师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就会更加活跃而有效。
三、善于排除合作学习的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发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而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白杨礼赞》时,把一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本文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是“极普通”的,这矛盾吗?交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讨。我发现左后角落有两个学生不和大家一起讨论。于是我问:你们为什么不参与讨论呢?有困难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学生:老师,我们对课文读得不熟,无法参与讨论。
我于是针对此问,指导他们抓住出现“不平凡”和“极普通”的段落,进行针对性指导阅读。随后展开检查性对话;
师;你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是谁?
生:我妈妈。
师:为什么?
生;(从母亲的伟大的母爱、母亲对家庭和孩子的巨大贡献方面回答了一大堆理由。)
师:很好!那么你母亲从事什么职业?在人们心中她是伟大还是平凡?
生:哦,我明白了。雷锋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同时又是我们几代人学习的榜样,所以他伟大,这就是“普通”与“不平凡”的统一。
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他们又积极参与了对论。白杨树“易生长”“极常见”的“极普通”与其“外形美”、“内在美”的“不平凡”的统一性最终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四、积极引导深化合作学习活动
在开始采取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和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用得好不好,准确不准确时,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出好或不好的浅层次的认识,而忽略深层次独特的理解,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卧看牵牛织女星》在研读课文时提问:“凭这点高明之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了。”如何理解文中这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请大家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研究。当这位老师发现一个小组的讨论不深入时,便这样启发他们:作者说我们研究了、我们发现了、我们高明了吗?这其中还暗含着什么意思?……我们是天生就会研究的吗?这需要什么呢?
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生1:这是作者在勉励读者努力学习,去发现未知的东西。生2:这样写是说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这说明人类是最聪明的,作为人类的一员,应该庆幸、应该自豪。生3: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与宇宙相比虽然是渺小的,但我们人类却能够研究宇宙,发现它的自然规则,并为我们造福,这就是高明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同时还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去揭开宇宙中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迷。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为概括性小结,并积极评价了学生的深刻的理解。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明白:当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不深入时,老师要及时诱导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并活跃起来,问题的考虑就会更加周全,讨论就会更加深刻。
一、规范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行为
老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老师都要及时地加以积极的正面的启发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有必要的话,还应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外谈心、个别辅导和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交流活动,使他们感受到来至老师的关爱,逐步强化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使他们明确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帮助他们逐步还原自己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激发其对合作学习的兴趣,规范其参与合作学习的行为,提高其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全力追求合作学习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最大限度地追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与过场。
二、努力发现合作学习中的火花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例如。在教学《囚绿记》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研究:这篇散文的主体部分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但在第9段中有一些插叙,请问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不比一般的问插叙的作用,它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来综合分析。在深入到小组了解时,我发现一个小组七嘴八舌,并要书记员把大家合作讨论的思路用直观方式书面表达出来,准备通过幻灯展示分析给全班同学一道分享。我立即肯定并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书写要工整美观,呆会儿便于大家观看,该小组于是更加积极认真地活动起来。这就是发现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思维的火花。只要教师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就会更加活跃而有效。
三、善于排除合作学习的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发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而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白杨礼赞》时,把一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本文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是“极普通”的,这矛盾吗?交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讨。我发现左后角落有两个学生不和大家一起讨论。于是我问:你们为什么不参与讨论呢?有困难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学生:老师,我们对课文读得不熟,无法参与讨论。
我于是针对此问,指导他们抓住出现“不平凡”和“极普通”的段落,进行针对性指导阅读。随后展开检查性对话;
师;你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是谁?
生:我妈妈。
师:为什么?
生;(从母亲的伟大的母爱、母亲对家庭和孩子的巨大贡献方面回答了一大堆理由。)
师:很好!那么你母亲从事什么职业?在人们心中她是伟大还是平凡?
生:哦,我明白了。雷锋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同时又是我们几代人学习的榜样,所以他伟大,这就是“普通”与“不平凡”的统一。
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他们又积极参与了对论。白杨树“易生长”“极常见”的“极普通”与其“外形美”、“内在美”的“不平凡”的统一性最终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四、积极引导深化合作学习活动
在开始采取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和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用得好不好,准确不准确时,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出好或不好的浅层次的认识,而忽略深层次独特的理解,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卧看牵牛织女星》在研读课文时提问:“凭这点高明之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了。”如何理解文中这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请大家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研究。当这位老师发现一个小组的讨论不深入时,便这样启发他们:作者说我们研究了、我们发现了、我们高明了吗?这其中还暗含着什么意思?……我们是天生就会研究的吗?这需要什么呢?
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生1:这是作者在勉励读者努力学习,去发现未知的东西。生2:这样写是说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这说明人类是最聪明的,作为人类的一员,应该庆幸、应该自豪。生3: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与宇宙相比虽然是渺小的,但我们人类却能够研究宇宙,发现它的自然规则,并为我们造福,这就是高明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同时还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去揭开宇宙中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迷。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为概括性小结,并积极评价了学生的深刻的理解。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明白:当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不深入时,老师要及时诱导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并活跃起来,问题的考虑就会更加周全,讨论就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