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后,在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就提出:要在中学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思品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初中思品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导师生树立开放的资源观念。通过学习资源开发、选择、利用、评价及展示,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拓宽思品教学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资源
首先要积极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弘扬和培育校本人文资源,让“求是争先”校本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如,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我们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设计了“世博会的召开,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上职业高中有前途吗”“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大爱无疆、情系玉树’活动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净化网络环境”“禁止焚烧秸秆与海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较强的专题。我们利用视频等手段,通过以网页为载体,以所筛选的资料为依托,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范围,教师进行简捷的提示帮助或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学习和探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练习和交流:让学生运用课本中的有关观点,针对有关事例型资料(资源)谈自己的看法,并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总结校正,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教材,开发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价值,使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探索热情的依据和载体。研究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 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说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影响着学生所花费的研究时间以及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如“中国成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等选题可研究性较强。2.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物质、人员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特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条件。
三、关注现实,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去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其中的开发,使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如“强拆问题说明了什么”“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什么警示”“打击索马里海盗你发现什么国际问题”等,在对这些外界环境的了解和知悉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用所学的思品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这也是思品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被赋予了开放的特征,就更能为学生所喜闻乐道了。
思品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接近学生实际,因此有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由此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
四、利用网络等媒体,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拓展思品课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除了依靠报纸、广播、电视、影视等信息媒体外,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大众媒体,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例如,教师要及时收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从这些实例中挖掘与思品教材相结合的契合点,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思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析水平。例如,通过网络等媒体给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视频和新闻资料,通过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对震区人民的一系列救助、援建、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这些事件所蕴含的思品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初中生探求新事物的心理特点,易激发学生参与思品课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既拓展课本知识,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钻研能力。因此,利用网络等信息媒体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搞活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思路、新途径,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资源
首先要积极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弘扬和培育校本人文资源,让“求是争先”校本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如,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我们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设计了“世博会的召开,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上职业高中有前途吗”“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大爱无疆、情系玉树’活动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净化网络环境”“禁止焚烧秸秆与海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较强的专题。我们利用视频等手段,通过以网页为载体,以所筛选的资料为依托,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范围,教师进行简捷的提示帮助或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学习和探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练习和交流:让学生运用课本中的有关观点,针对有关事例型资料(资源)谈自己的看法,并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总结校正,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教材,开发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价值,使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探索热情的依据和载体。研究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 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说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影响着学生所花费的研究时间以及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如“中国成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等选题可研究性较强。2.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物质、人员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特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条件。
三、关注现实,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去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其中的开发,使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如“强拆问题说明了什么”“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什么警示”“打击索马里海盗你发现什么国际问题”等,在对这些外界环境的了解和知悉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用所学的思品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这也是思品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被赋予了开放的特征,就更能为学生所喜闻乐道了。
思品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接近学生实际,因此有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由此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
四、利用网络等媒体,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拓展思品课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除了依靠报纸、广播、电视、影视等信息媒体外,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大众媒体,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例如,教师要及时收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从这些实例中挖掘与思品教材相结合的契合点,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思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析水平。例如,通过网络等媒体给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视频和新闻资料,通过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对震区人民的一系列救助、援建、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这些事件所蕴含的思品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初中生探求新事物的心理特点,易激发学生参与思品课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既拓展课本知识,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快、更多地了解社会、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钻研能力。因此,利用网络等信息媒体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搞活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思路、新途径,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