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二、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内容时,要求每一个男同学都要与一名女同学握手,能握多少次?我班有12名男生,9名女生,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两组中各选1的情况下,用乘法计算组合的次数,我现场让一名女生下位一一握男生的手,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一名女生握男生的手,能握12次,接着又让另一名女生一一握男生的手,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握12次,从而得出结论:次数共是9个12,算式为:9×12。试想,如果是大班额,让学生一一握手,得需要多少时间,课堂上决不允许老师花费那么多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握手发现规律,也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只能让学生凭想象理解。而小班化由于人数少,一个女生握遍所有男生的手,也只不过几秒钟的时间,直观形象,如此操作,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三、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大胆质疑,让学生在“问”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创新之源,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追求真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好办法,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因为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一个孩子进行交流,所以有利于了解每一个孩子并与之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不懂就问。然后,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沸腾起来,使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地方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达到完全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
四、针对学生意见分歧,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中学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是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最有价值的,当学生在课堂上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的为学生组织一场辩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哪种计时法更加有效,这时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分成了两大阵营,这时我及时组织一场辩论会,学生积极参与到辩论活动中,首先根据各自立场分成小组进行积极讨论,然后开始紧张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强化了意见的分歧,围绕着讨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出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在辩论中,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所辩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辩论中得到充分发展,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锤炼,学生的情感在升华,能力在提高,在“辩”中,数学课堂确实成为了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
五、联系生活實际,设计用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用”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须的数学,指的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类》之后学生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锻炼了自理能力。回家后请同学帮助家长做一件能用到分类这个数学问题的家务,和家长共同评价,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真正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去,在“用”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和价值。
六、设计学生当老师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教”中学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学进程中抽出部分教学内容,在老师辅导的前提下尝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讲解这部分内容给同学听,并接受提问和提出意见。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中,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让学生当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每一堂课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渡过,面对不同的“老师”,有一种新奇感,学生听课更认真了,参与面更广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当老师,而每个学生都希望能把课上得更好,所以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多了,更积极主动的探讨数学知识。通过我来当老师活动,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能力增强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二、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内容时,要求每一个男同学都要与一名女同学握手,能握多少次?我班有12名男生,9名女生,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两组中各选1的情况下,用乘法计算组合的次数,我现场让一名女生下位一一握男生的手,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一名女生握男生的手,能握12次,接着又让另一名女生一一握男生的手,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握12次,从而得出结论:次数共是9个12,算式为:9×12。试想,如果是大班额,让学生一一握手,得需要多少时间,课堂上决不允许老师花费那么多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握手发现规律,也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只能让学生凭想象理解。而小班化由于人数少,一个女生握遍所有男生的手,也只不过几秒钟的时间,直观形象,如此操作,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三、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大胆质疑,让学生在“问”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创新之源,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追求真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好办法,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因为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一个孩子进行交流,所以有利于了解每一个孩子并与之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不懂就问。然后,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沸腾起来,使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地方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达到完全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
四、针对学生意见分歧,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中学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是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最有价值的,当学生在课堂上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的为学生组织一场辩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哪种计时法更加有效,这时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分成了两大阵营,这时我及时组织一场辩论会,学生积极参与到辩论活动中,首先根据各自立场分成小组进行积极讨论,然后开始紧张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强化了意见的分歧,围绕着讨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出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在辩论中,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所辩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辩论中得到充分发展,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锤炼,学生的情感在升华,能力在提高,在“辩”中,数学课堂确实成为了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
五、联系生活實际,设计用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用”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须的数学,指的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类》之后学生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锻炼了自理能力。回家后请同学帮助家长做一件能用到分类这个数学问题的家务,和家长共同评价,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真正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去,在“用”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和价值。
六、设计学生当老师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教”中学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学进程中抽出部分教学内容,在老师辅导的前提下尝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讲解这部分内容给同学听,并接受提问和提出意见。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中,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让学生当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每一堂课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渡过,面对不同的“老师”,有一种新奇感,学生听课更认真了,参与面更广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当老师,而每个学生都希望能把课上得更好,所以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多了,更积极主动的探讨数学知识。通过我来当老师活动,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能力增强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