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血小板采集后不同时间冷冻保存对其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东营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80袋血小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12 h内冷冻保存组(n=90):血小板于采集12 h内冷冻保存;72 h后的冷冻保存组(n=90):血小板于采集后常规保存72 h后再冷冻保存。两组血小板采集及复融的方法均相同,且冷冻前血小板计数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机 构】
:
257091 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257091 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小板采集后不同时间冷冻保存对其体外功能的影响。
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东营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80袋血小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12 h内冷冻保存组(n=90):血小板于采集12 h内冷冻保存;72 h后的冷冻保存组(n=90):血小板于采集后常规保存72 h后再冷冻保存。两组血小板采集及复融的方法均相同,且冷冻前血小板计数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冷冻保存时间均为1年,1年后取样10 mL用于其体外功能检测。血小板体外功能检测项目包括:CD62P表达、黏附功能、低渗休克反应(HSR)值、聚集功能。分别对两组血小板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12 h内冷冻保存组与72 h后的冷冻保存组血小板冷冻保存1年后,血小板计数、CD62P表达率、CD62P再表达率、黏附率、HRS分别为(2.5±0.4)×109/L比(2.5±0.4)×109/L、(20.2±4.6)%比(19.9±4.3)%、(71.3±4.7)%比(70.8±4.5)%、(43.5±6.7)%比(52.5±5.5)%、(53.4±11.1)%比(52.8±10.5)%,两组血小板上述各项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0.00,0.05,0.08,0.04,1.04;P>0.05)。两组血小板分别加入胶原蛋白、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及花生四烯酸4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后,最大聚集率分别为(35.6±12.1)%比(33.4±14.0)%、(23.5±11.2)%比(21.5±12.1)%、(47.0±8.8)%比(46.8±7.9)%、(40.2±26.3)%比(38.4±23.3)%。两组血小板加入各种聚集诱导剂后,最大聚集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u=0.12,0.12,0.02,0.05;P>0.05)。
结论液态血小板常规保存72 h后,再进行–80 ℃深低温冷冻保存的方法,即能满足临床对新鲜液态血小板的需要,又可保障临床应急用血的需求。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2例年龄≥60岁
目的 阐明行胆囊癌根治术的老年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后获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7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对其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自贡市中心血站向医院提供的新鲜单采血小板悬液30袋,每袋包含1治疗量血小板,每袋血小板含量为(2.5~3.0)×1011/袋为研究对象。将其编号后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保存1 d组、保存3 d组及保存5 d组,每组各为10袋。3组分别在保存时间为1,3及5 d时取样,检测乳酸、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含量和pH值等代谢功能相关指标
在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过程中,加强安全防护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添置必需的防护用品,强调洗手重要性和戴手套后规范操作的活动范围,严格各项技术操作,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本与医务人员健康档案,采取职业暴露后的防范措施,加强监督管理检查.可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肺腺癌各亚型EGFR和ALK基因状态分布。方法:应用ARMS方法检测手术切除肺腺癌石蜡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和ALK融合基因情况。结果:276例肺腺癌手术样本中,EGFR
目的 探讨椎板复位植骨术应用于多节段椎管内肿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5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椎板复位植骨术治疗的35例多节段椎管
目的 探索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4月武威市凉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TBI患者134例的病例资料,以死
目的探讨改良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郑州市某医院住院并拟输注血小板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输注血小板制剂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40)。其中,研究组输注改良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对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与输注后第1及24小时血小板计数,计算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血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起源于脾脏红髓窦岸细胞的良性肿瘤[1],1991年由Falk等[2]首次报道并命名.目前国内外临床报道不超过200例[3],其具体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其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目前神经外科常见的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疾病.多数患者入院后急诊予行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