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从心理分析指导等方面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分析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1-01
职业发展因素将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进行贯穿,对人的一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对职业不断探索的时间是15到24岁,根据有关调查,有一半学生是在大学期间产生了职业理想,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要求、价值观念等对职业实施了探索与准备。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始终不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实施全面的分析了解,使学生能够与就业单位保持零距离接触,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认知心理产生的错位
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就是认知。高职学生就业产生的认知心理具体是指他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于自己、职业以及社会周围环境产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择就业过程中对于事物产生的判断。1.自卑与自负心理共同存在。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比较低,有些学生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愿望,同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比较存在着自卑心理,对未来可能缺乏自信心。但是,相较于那些没有进入大学的学生却又是幸运的。同学们在优美的环境中读书,体会到了大学生的优越感,对未来产生了美好的憧憬。高职学生参加实习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生存压力又会产生自卑心理。2.坐等随大流心理普遍存在。对社会环境认识不足产生了坐等随大流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具有优秀发展前景专业的学生身上普遍存在。这些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将经济区域意识放在第一位,不愿到艰苦的环境中工作。
(二)情绪心理多元化
1.焦虑心理。当高职学生在繁杂的社会中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时,需要面对各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令这些高职学生非常困惑,甚至出现不安心理。主要表现为容易激动,缺乏就业目标。2.不满心理。不满情绪的对象包括周围的人或事物。例如学校所在地区、周围学生的不满、还有选择就业单位等。3.缺少就业能力。能力具体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行为具备的心理条件,它是达到活动需求、对活动造成影响的个性特点综合。就业能力通常包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重点包括思维判断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社会自主实践能力等。由于在学校没有学习相关知识,造成能力的缺失,致使出现较差的就业稳定性。
二、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缺乏重视
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程,可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得到重视。教师无法详细的为高职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长此以往,高职学生失去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信心。
(二)课程内容设置单一
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阵地的就业课程,对高职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大学中的就业指导课通常是照搬课本,教条式的组织教学,不能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很好的结合,更加不能提升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正确认知,无法令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无法满足学生对实际就业情况的需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缺乏积极性。
(三)重视提升技能忽视文化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主要特点:1.较高的技能,可以解释为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2.应用性能,也就是指最大程度的缩减人才适用就业时间,与企业发挥人才的实用性能互相融合。可是,一些高校职业学校与教师会出现误解,认为只需要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学生,就是真正培养了人才。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一)调节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心态对思想造成影响,思想又直接影响着行为,就业心态对就业行为会造成直接影响。对就业心态进行调节,有利于克服选择职业时产生的不良心理。高职学生就业时既包含伴随自我意识增强的自大膨胀心理,也包含社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而存在的自卑情绪。学校指导就业部门应针对学生就业时的心理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既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也要帮助学生合理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对社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令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人生有一个计划。不断扩大就业范围,并且充分对社会学校进行认识。
(二)满足学生对心理产生的强烈需求
需求会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当就业情况的好坏逐渐成为对学校优劣的一个评价标准时,学校提供的教育更加应当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需要。在传递教学理念、设置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等方面,既要将市场作为向导,又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也需要为学生提升学历、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提供有关培训技能的基本条件,以便增强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为学生就业提供科学指导
1.学校利用自身具备的条件,针对企业基本发展趋势,国家发展经济政策、方针、法律,经济区域具备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不同行业具有的经济发展方向、要求等实施深入且广泛的了解,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咨询、政策指导。2.设立指导就业课程,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方向的涉及与规划,提供就业策略。模拟展品各种现场,对学生组织实景培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面试时的心理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就业时的意识,以便减小学生与职业者之间产生的差距。3.将求职转变为谋职,针对有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失败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其中的差距,之后因人施教,引导学生找回自信心,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就业。
结束语
高职教育属于一种就业教育,不仅将专业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求学生积极就业并且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学生就业过程的心理状态的了解有利于调整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选择职业时实施科学的指导,这是对高职教育的不断完善,同时,对学生的成长与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姗,彭春. 关于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2]黄坚梅. 试论技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分析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1-01
职业发展因素将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进行贯穿,对人的一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对职业不断探索的时间是15到24岁,根据有关调查,有一半学生是在大学期间产生了职业理想,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要求、价值观念等对职业实施了探索与准备。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始终不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实施全面的分析了解,使学生能够与就业单位保持零距离接触,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认知心理产生的错位
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就是认知。高职学生就业产生的认知心理具体是指他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于自己、职业以及社会周围环境产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择就业过程中对于事物产生的判断。1.自卑与自负心理共同存在。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比较低,有些学生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愿望,同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比较存在着自卑心理,对未来可能缺乏自信心。但是,相较于那些没有进入大学的学生却又是幸运的。同学们在优美的环境中读书,体会到了大学生的优越感,对未来产生了美好的憧憬。高职学生参加实习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生存压力又会产生自卑心理。2.坐等随大流心理普遍存在。对社会环境认识不足产生了坐等随大流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具有优秀发展前景专业的学生身上普遍存在。这些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将经济区域意识放在第一位,不愿到艰苦的环境中工作。
(二)情绪心理多元化
1.焦虑心理。当高职学生在繁杂的社会中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时,需要面对各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令这些高职学生非常困惑,甚至出现不安心理。主要表现为容易激动,缺乏就业目标。2.不满心理。不满情绪的对象包括周围的人或事物。例如学校所在地区、周围学生的不满、还有选择就业单位等。3.缺少就业能力。能力具体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行为具备的心理条件,它是达到活动需求、对活动造成影响的个性特点综合。就业能力通常包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重点包括思维判断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社会自主实践能力等。由于在学校没有学习相关知识,造成能力的缺失,致使出现较差的就业稳定性。
二、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缺乏重视
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程,可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得到重视。教师无法详细的为高职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长此以往,高职学生失去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信心。
(二)课程内容设置单一
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阵地的就业课程,对高职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大学中的就业指导课通常是照搬课本,教条式的组织教学,不能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很好的结合,更加不能提升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正确认知,无法令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无法满足学生对实际就业情况的需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缺乏积极性。
(三)重视提升技能忽视文化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主要特点:1.较高的技能,可以解释为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2.应用性能,也就是指最大程度的缩减人才适用就业时间,与企业发挥人才的实用性能互相融合。可是,一些高校职业学校与教师会出现误解,认为只需要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学生,就是真正培养了人才。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一)调节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心态对思想造成影响,思想又直接影响着行为,就业心态对就业行为会造成直接影响。对就业心态进行调节,有利于克服选择职业时产生的不良心理。高职学生就业时既包含伴随自我意识增强的自大膨胀心理,也包含社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而存在的自卑情绪。学校指导就业部门应针对学生就业时的心理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既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也要帮助学生合理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对社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令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人生有一个计划。不断扩大就业范围,并且充分对社会学校进行认识。
(二)满足学生对心理产生的强烈需求
需求会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当就业情况的好坏逐渐成为对学校优劣的一个评价标准时,学校提供的教育更加应当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需要。在传递教学理念、设置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等方面,既要将市场作为向导,又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也需要为学生提升学历、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提供有关培训技能的基本条件,以便增强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为学生就业提供科学指导
1.学校利用自身具备的条件,针对企业基本发展趋势,国家发展经济政策、方针、法律,经济区域具备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不同行业具有的经济发展方向、要求等实施深入且广泛的了解,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咨询、政策指导。2.设立指导就业课程,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方向的涉及与规划,提供就业策略。模拟展品各种现场,对学生组织实景培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面试时的心理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就业时的意识,以便减小学生与职业者之间产生的差距。3.将求职转变为谋职,针对有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失败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其中的差距,之后因人施教,引导学生找回自信心,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就业。
结束语
高职教育属于一种就业教育,不仅将专业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求学生积极就业并且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学生就业过程的心理状态的了解有利于调整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选择职业时实施科学的指导,这是对高职教育的不断完善,同时,对学生的成长与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姗,彭春. 关于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2]黄坚梅. 试论技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