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来源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隐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消极教育  角色弱化  在线交流  角色认同  资源整合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一)监护主体变更,造成消极教育
  由于孩子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由父母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而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对孩子的顽劣行径或舍不得严厉斥责,或持放任态度,致使留守儿童们逐渐形成娇纵、任性的性格。由于监护人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所以监护主体的变更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二)家长角色弱化,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文化将对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家长角色弱化,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三)监护不到位,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由于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的影响,致使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可以由金钱物质进行弥补,可以消除内心的愧疚,获得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特别是监护不到位下情况的金钱补助,很可能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有些农村家长的“读书无用论”,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孩子的学习意识。不仅如此,有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算完成了任务,平时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重分轻德,造成孩子的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极度缺失。
  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政府调整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可以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2]。政府在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各级政府应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真正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二)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3]。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的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一是转变留守儿童家长“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保证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三)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视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实际上,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在农村的子女讲述,使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帮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和进取意识,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完全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四)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4]。只有三大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同时告诉家长,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关爱是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有更多的互动,在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们随时随地收到家庭教育的关爱,伟大的教育家宋庆龄曾言之:“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因此,需要家校合作,建立在线交流平台;优选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就可以让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115720450.html.
  [2]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3]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4]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其他文献
摘 要:家庭是命运的摇篮,一个人的性格、品德、修养和选择的人生道路,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孩子终生享用的财富。我们要努力成为孩子眼中优秀的家长,把家庭打造成孩子避风躲雨的港湾;要做孩子严格的老师,认真对他进行全面指导。同时,要做到家人密切配合,家校合作
摘 要:二孩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老二的到来,引起老大的仇视,甚至会引起家庭关系紧张,这种情况悖离了家庭生育二胎的初衷。所以父母要做足准备,在生活中不偏爱一方,公平对待两个孩子,这样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家庭生活才能幸福。  关键词:二胎家庭 心理调适 尊重个性 公平对待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开放“单独”政策,“单独”家庭可以养育两个孩子。政策實施不久,201
摘 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引领家长和带好学生同样重要。带学生还要带家长,这是我多年践行的准则。带好家长班,努力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实现家校共育要努力做好“三手”准备。首先,以家校共育抓在手开始,从心灵沟通本的使用和作用入手,加强老师、孩子、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班级开展特色活动凝心聚力。其次,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在学校的工作从而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最大限
摘 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家长或因忙于生计或因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对子女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有心无力,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家校合作、进行家长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提升家校合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家校交流渠道、组织开展家校交流活动、开辟家校美篇,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的家校合作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校 家长 微信平台 互动  家庭是哺育
摘 要:要想带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需要树立威信,受学生欢迎,这样学生才会听从其教诲,服从其管理,需要教师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威信来感染学生。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保证充足的时间陪伴学生、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关键词:理想教育 尊重学生 价值观 语言艺术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管理者。班级虽小,但事务繁杂,对班主任的要求,也是十分全面的
摘 要: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而在农村,家庭教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程度参差不一等问题。为此,首先要教育家长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要期望值过高和过度溺爱。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
摘 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承载着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如何使数学教育充满文化的氣息?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内外,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以期共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
摘 要: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特殊文化形态,对课堂的不同思考与实践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文化。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构建课堂新的教学文化则十分重要。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文化的体现,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摘 要:小学生“自我封闭”,主要是环境造成的,加上抗挫折能力差,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与外界沟通;克服自我封闭的方法有:营造平等民主的环境、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树立榜样和个体关爱等。  关键词:自我封闭 环境 抗挫折力 自信 榜样 关爱  【案例】  三年级的一名小女生,平时不爱说话,上课总是在做玩笔之类的小动作,老师同伴提醒她注意上课纪律时,她会像小刺猬一样乍起满身的刺,斜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