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像破坏地球那样毁掉火星吗?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坏行星环境的过程是否会继续


  这些质疑来自国家地理频道的《火星》纪录片第二季。这期节目探讨了如果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目标发生冲突,将会对未来的太空探索带来怎样的影响。
  尽管早期航天工业带来了技术进步,但由于企业的贪婪和缺乏管制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纪录片联合执行制片人史蒂芬·佩特拉尼克表示:“商业利益总是与科学利益相冲突。我们现在正在制作这个节目以便引发人们的探讨,并开始反思我们将如何在火星上采取不同于地球上的行动。”
  和第一季一样,第二季节目也将由未来可能上演的虚构场景组成,并由科学家、历史学家和宇航员做出评论。本期节目发生的年份定在2042年,也就是科学家在火星上建立基地9年之后。届时,火星基地中将有200人的研究团队,私人企业开采水资源的行动也将开始威胁到火星生态系统。
  石油和能源分析师安东尼娅·尤哈斯说:“这期节目的关键之处在于它所引发的讨论,即破坏行星环境的过程是否会继续。”
  尤哈斯表示,这种与我们今天处境的相似之处让人们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为火星居民提取水源是否会沿用我们在地球上用于资源开采的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地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无法居住,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开采?
  尤哈斯还补充说:“在火星上开发资源时,我们是否要吸取地球上的错误教训:不仅要尊重这颗星球,还要尊重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能力?”

谁拥有太空?


  1967年,联合国制定了五项条约中的第一项,概述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间的意愿,并构成《太空法》的核心。然而,随着太空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新和更严格的规则。多样化和相互冲突使国际共识更加难以达成,也使个别国家在相关行业游说下进行自我监管。
  佩特拉尼克说:“我们从1967年就签订了条约,基本上确认没有任何国家能独自宣称占有地球轨道以外的任何东西。但如果人们在火星上投资,他们就会想要拥有些东西。”
  佩特拉尼克在书中表示,展望未来,火星将提供特别诱人的基地,用于开采位于小行星带的金属财富。与地球相比,火星不仅距离小行星带更近,而且提供了更轻也更便宜的发射重力。这些矿物将支持火星上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现在美国国会正在权衡关于小行星和科学资源的两项法案。尤哈斯说:“这些规定完全是放松管制,让美国政府在推动开发小行星和火星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她还称:“构建法律架构的尝试是由企业推动的。我们希望这期节目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发出声音。当我们进入太空时,如何建立一个系统。那里需要有监管机制,致力于保护在火星上可能发现的东西,使它成为能继续维持我们生命的地方,而不是像破坏地球那样,使它不能维持我们的生存。”

如何防止同样的错误?


  曾帮助训练演员的美国航天飞机宇航员梅·杰米森认为,像《火星救援》这样的故事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她说:“有时候,如果我们想象事情发生在未来的某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我们如何成功地从探索火星到殖民火星再到商业化火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领导者。在太空和火星的恶劣环境下,需要一种分层的方法,以便帮助火星殖民进化成熟到可持续发展模式。
  航天飞机宇航员利兰· 梅尔文说:“没有规定谁拥有什么样的太空政策或法律,这就必须有良好的领导能力,因为两者都必须以和谐的方式存在。”
  对于人类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能力,火星纪录片的参与者们同样存在分歧。历史学家苏珊·怀斯·鲍尔说:“我们注定要失败,会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火星殖民的问题,以及科学与商业企业之间的冲突,在于科学界需要企业支持,我们无法负担起纯粹研究所需要的庞大费用。科学研究通常会得到制药公司、大学等方面的赞助。这会让事情产生更多纠葛,同样有利益相关者,人们甚至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妥协。”
  《火星救援》作家安迪·韦尔则更为乐观,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带来好处。
  他表示:“对利润的不懈追求,导致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究。如果有办法将利润转移到火星上,那么公司将花费数十亿美元研究如何以低廉的成本到达火星,这反过来又能让人们到达火星。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类比就是饱受诟病的医药行业。他们的确是为了赚钱,但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也让他们为人们创造了很多药物。”
  佩特拉尼克称,火星严酷的环境可能无法让人在商业和科学优先事项之间做出选择。他表示:“在火星上,我们需要以比在地球上以更聪明的方式行事,这是由生存机制所决定的。你不能只想着追求纯粹的商业利益。当你被迫回收所有的东西时,会完全改变人们相互合作的态度,无论他们是科学家还是工业巨头。”
其他文献
撮糧之术(中)
创意、扭曲、富有挑战性,迷宫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产物之一。作为一种设计景观,迷宫一直让人们痴迷不已。  修建于古希腊时期的克里特迷宫是最早的、也最为人们熟知的迷宫。传说,在这座由古希腊艺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代达罗斯为克诺索斯国王米诺斯建造的迷宫中通道交错,无论谁走进去都再也找不到出口。米诺斯将他不贞的妻子关在迷宫里,因为他的妻子迷恋上了神物白牛,并生下了一只牛首人身的怪物。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
当你打开书本,用手指翻动书页,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这几个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却是源于3亿年前一群不甘平凡的鱼类,在浅滩中用胸鳍移动身体所作的无数次努力。  鱼是怎么一步步演变成人类的,一直是令科学家好奇的问题。研究表明,3亿多年前,一群肉鳍鱼慢慢爬上陆地,演化出如今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包括人类所属哺乳动物在内的四足脊椎动物。这其中,鱼类登陆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据英国《镜报》报道,一名艺术家舍弃传统画笔,动用直升飞机在大块帆布上创作油画,场面令人咋舌。与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海纳也需要技巧、精度和稳固的手臂,但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他还需要一张飞行员执照和钢铁一般的毅力。目前,海纳是世界上唯一一位直升机艺术家,在绘画界拥有特殊地位。他将事先精心准备的油漆和颜料泼在帆布上,然后驾驶直升机运用叶片产生的风力进行创作。海纳说:“我现在还在尝试用不同的颜色,甚至不同的
在印度,卖艺人会用笛声指挥蛇跳舞。一条巨大的眼镜蛇随着耍蛇人悠扬的笛声,竖起上半身来,伸直了脖子“翩翩起舞”。为什么蛇能“闻笛起舞”呢?  蛇的耳朵和鱼类相似,完全没有外耳,只有听骨和内侧中耳的一根骨头,因而蛇完全没有听觉。蛇的耳朵早已退化,所以不能听到空气传播的声音。但眼镜蛇却能感觉玩蛇者的脚在地上轻拍、木棒在蛇筐上敲打的震动,一旦感到有動静,它就会从蛇筐里摇摇摆摆地探出头来,寻找出击的目标。而
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市的居民、退伍中校伊戈尔·波杜赫维奇保存着一件他珍爱的“活命杯”宝物。据说,任何液体倒进里面,便成了能包治百病的药物。甚至有些科学家也随声附和,认为这件从地外来的神奇宝物确实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宝物的主人波杜赫维奇介绍,2004年,他的女儿发生了严重车祸,医生表示无法救治了。波杜赫维奇只好将女儿送回了家。回到家后,波杜赫维奇想起了外曾祖父遗留给他的那
2017年5月,有人在菲律賓的洛佩兹省捕到一条鱼,其身上带有王冠和盾牌的复杂蓝色图案。它的照片发布在当地频道GMA新闻上,引起成千上万关注者的评论,他们想弄明白此鱼的纹身之谜。是否有人给此鱼纹身后将其放回大海?或许它是上帝的化身。还有人认为这条鱼是从水下监狱逃出来的,因为在水下监狱中,海洋生物学家会在各种海洋生物身上制作出奇特的标记。斯蒂夫·克拉克提出较为靠谱的解释:“很可能是某些垃圾废物织物嵌入
嗅觉有多重要?  嗅觉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动物会以闻一闻对方身上味道的方式来“相识”;警犬闻一闻犯罪嫌疑人的物品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对人而言,嗅觉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婴儿闻到妈妈特有的味道会感到安心;香喷喷的饭菜让人食指大动;气味宜人的环境有助于改善睡眠……  嗅觉也起到至关重要的“警示器”作用:闻到加在天然气中四氢噻吩的味道,就要赶紧检查管道是否有破损;变质的食物散发的难闻气味提醒人们不要误食
没有人的性格是真的單纯到只有在人前的那一面的,只要是一个会思考的人,都会有别人不为所知的另一面,有的时候表面上微笑迎合别人的话,实际上心里已经开始吐槽了无数遍对方的智商。十二星座中的人总有一面是不想被别人知道,想要一直隐藏着的性格。白羊座:其实不想帮忙  白羊座的性格十分随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们都挺乐于助人,有什么事情找他们帮忙一般都不会拒绝。白羊座对一些小事确实不会拒绝,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很
日前,英国男子亚当·莱顿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一天内到访最多国家。本着仅能乘坐公共交通或步行的原则,他成功地在24小时内到访欧洲12个国家。据悉,莱顿在5月25日上午7点1分,从德国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并依次到访了卢森堡、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这11个国家。借助此次旅程,莱顿发起了一项慈善行动,为患病的新生儿筹集善款。事后,他称自己很庆幸完成了这次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