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code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内容来源于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打造动态生成课堂。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69-03
  1 案例背景
  昼夜交替一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循环出现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借助手电筒、地球仪模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几种不同情况: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
  3)地球自转(但不公转);
  4)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第二部分:探索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成因。在学生充分推测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后,把推测的理由用语言文字或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每一种假设小组内合作进行验证。本部分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体验人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第三部分:通过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认识科学家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艰辛历程,学习科学家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本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地“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
  2 片段一
  师:在课前我们先来一个科学知识抢答比赛,好不好? 请同学们举手抢答,判断是对还是错。
  教师出示5道判断题:
  1)地球是静止的,不能转动;
  2)地球能够围绕自身转动;
  3)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约30天;
  5)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
  学生举手踊跃,抢答全部正确。
  师:大家真了不起,掌握的科学知识真不少啊!
  【评析和反思】本环节通过科学知识抢答比赛,营造出一种研究“地球与宇宙”方面知识的氛围,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方面的知识的储备情况。
  在动态生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创设一个充满智慧、活力、生成的教学情境。
  3 片段二
  师:(先后出示学校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它是什么地方?
  生:是我们学校。
  师:这幅图片又是什么地方?
  生:还是我们学校。
  师:这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生:一个是白天的校园,一个是晚上的校园。
  师:那白天是怎样形成的?晚上又是怎样形成的?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学校一片光明,形成白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学校没有了阳光,进入晚上。
  师:昼夜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生:昼有阳光,夜没有阳光。
  师:一昼夜有多长时间?
  生:一昼夜有24小时。
  师:(播放“昼夜交替”视频)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你观察到昼夜还有什么特点?
  生:昼夜不断地交替发生。
  师:在生活中是不是像这样,白天过后就是——夜晚,晚上过后一定是——白天,然后一定是——夜晚,昼夜就这样不断地交替发生。
  【评析和反思】本环节通过观看“学校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和“昼夜交替”现象视频,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科学就在身边,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情景中来展开教学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因对昼夜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每天置身于其中,对白天和晚上的校园景色非常熟悉),所以他们对“白天和夜晚是怎样形成的”和“昼夜主要区别是什么”两个问题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4 片段三
  师:产生昼夜自然现象与哪些天体有关?
  生:太阳和地球。
  生:可能还有月球。
  师:现在争论的焦点是——月球是否和产生昼夜自然现象有关?请大家来分析一下:有月亮时一定是晚上吗?没有月亮时就一定不是晚上吗?
  生:我认为没有关系,因为夜晚有时看到月亮,有时看不到月亮,所以月亮出不出现,不是产生白天和夜晚的原因。
  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地球怎样转动才能让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请大家大胆猜想,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儿汇报自己的观点。
  (课件出示:猜想地球怎样转动才能让昼夜交替发生?)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积极参与各组讨论。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观点和想法。
  生:我们都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带着月亮围绕太阳绕,这说明地球在转动,地球在转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昼夜交替的变化。
  生:地球围绕自身转动引起昼夜交替。
  师:怎么个自转法?请你演示一下。
  学生用肢体演示自转,发现有两种自转方法,每种自转有两种不同的转动方向。
  师:哦!我们发现地球自转可能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西向东,一个是自东向西。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引起昼夜交替。
  师:怎么个转法?
  学生用肢体演示公转,发现有两种公转方法,每种公转有两种不同的转动方向。
  师:我们发现地球公转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西向东,一个是自东向西。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想还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师:刚才大家发现地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所以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可能是和地球自转有关,也有可能是和地球公转有关。如果我们去研究“地球边自转边公转”这个假设,实验结果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话,你能确定昼夜交替的原因是自转还是公转吗?
  生:不能确定。
  师:既然不能确定是哪一种转动引起昼夜交替,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对这种假设进行研究。我们就研究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种假设。
  【评析和反思】这个环节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既然学生已经知道“太阳围绕地球转(地心说)”是不对的,所以不必花费时间去实验探究“太阳围绕地球转”等实验,把课堂上节约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猜测“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过程中地球可能会出现的运动形式,探究这些运动形式中哪一个因素与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关。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弄清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六年级学生知识比较丰富,已经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等天文知识,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也有所接触,所以在设计本环节教学活动时把着力点放在猜想地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向上,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其次,要进行弹性教学活动设计,预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生成。当学生猜测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过程中的运动形式可能有自转、公转、自转的同时公转等,期待学生能够生成更多。于是教师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演示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什么是自转的同时公转。学生模拟这三种运动形式后,会发现地球的运动基本形式有两种: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都有两个不同的转动方向。
  5 片段四
  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生:我们可以做实验。
  出示“昼夜交替”实验装置,介绍实验器材。
  师:我们可以做模拟实验,老师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专门制作了一套教具。
  师:(出示太阳模拟装置)它这是模拟什么?为什么?
  生:它是模拟太阳,因为它和太阳一样通体发光。
  师:(出示地球模拟装置)它这是模拟什么?为什么?
  生:它是模拟地球的,因为它和地球一样都是球体的。
  师:我们的模拟实验器材太阳小、地球大,实际上太阳比地球大得多。观察这个地球仪,上面有两个开关,打开自东向西开关,看看地球怎样转动?
  生:自西向东自转。
  师:再打开自西向东开关,看看地球又怎样转动?
  生:自东向西自转。
  师:我在地球仪上我们学校的位置上贴了一面小标记,你们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生:它是一个观察点,观察我们学校是否产生昼夜交替。
  师:(师边说边演示)你真聪明,我们做实验时一定要观察小标记,看小标记是否被太阳照亮?是处于“白天”还是“晚上”?
  师:这是什么?
  生:一个圆形滑道,它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师:我们做的轨道是圆形的,实际上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谁来试试,地球是怎样沿着轨道运动的?
  学生演示,教师提醒大家观察。
  师:地球在运动时身子有些倾斜,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在移动地球时要注意像这样移动。你再试试。
  师:还有一点,要观察清楚小标记是处于白天还是晚上?对教室内的光线有没有特殊要求?
  生:最好把灯关掉,窗帘和门关上,教室内尽量黑暗一些,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小标记是处于白天还是夜晚。
  【评析和反思】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去设计实验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教师自制的教具做实验。目的:一是有意识地锤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二是通过教具,把复杂抽象的天文现象用具体的模拟器材展现出来,降低学生科学探究的难度。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扫清障碍,如自制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六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对宇宙空间的概念、天体运动形式等没有很好地建立,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中特制做出一套“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这套实验装置比较真实地模拟了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自然现象,可操作性强,把复杂的天文现象简单化,降低了学生实验探究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6 本课生成性教学案例评价分析
  本教学设计的评价重点是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参与热情,如何探究、探究如何等方面,将学生探究状态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和出发点。
  1)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之间是否友好合作,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是否热烈、民主、有序。采取小组形式教学,每个小组限4~5人,小组内合理分工,从形式上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重点评价学生之间是否能很好地合作研究;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涨,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维是否敏捷、有条理,是否善于质疑;等等。
  2)重点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有生成性,思维是否有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成性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实验,实现生成性教学。
  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演示“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演示很快会发现地球有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而且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都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向。学生在做“昼夜交替”模拟实验中,初步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实验研究,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深入观察后会发现:地球上同一个地方,当地球的转动方向改变时,昼夜出现的顺序会不同。由此为下一节课研究“谁先看到日出”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9(9):64-66.
其他文献
实事举例  2012年9月,在新学期及第2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了让全区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启动了为全区教师办实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7件实事:第一,设立教育引导奖励专项资金。昌平区财政每年拨款20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或者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区级以上奖项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这一专项资金的设立,使得昌平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在获得荣誉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资金奖励,从而激发
新冠肺炎疫情从2020年年初开始在全球扩散。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生产口罩的数量大约为520亿个。由于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聚丙烯等,属于不可降解塑料,加之使用后存在被病毒、细菌污染的风险,很难回收利用,而将其投入到环境中,降解时间则需要450年。据媒体2021年2月5日报道,随意丢弃的口罩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噩梦”。据一家国际环保组织估算,2020年有15.6亿只口罩流入海洋,对海洋生物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逐渐提炼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综合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所谓创新不是空发奇想,而是在掌握各学科综合基础知识,且对事物有一定基本认知后,在遇到问题情况时,运用固有的知识,独特的思维方法思考,
清晨一抹远黛还在低吟浅唱。温暖的阳光攀越上山的脊梁,把大地装扮得灿烂明亮。坐落在湖北省荆门市象山脚下的金象学校,阳光不仅是太阳给大地温暖的眷顾,阳光还是一种理念,一份信仰。让学校成为充满爱与智慧的阳光乐园,金象人满怀美好的期待,在教育这片沃土亡精耕细作,播撒下爱与智慧的种子。  阳光教育从课堂开始  课堂如何变得快乐生动、妙趣横生;如何让老师挥洒自如,让学生乐在其中,这是我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校
摘 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引入仿真系统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趣味性。与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作为课堂环节中的被动接受者相比,使用仿真系统后,学生由接受者变成参与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以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辅助仿真系统为例,论述仿真系统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仿真系统;自动控制理论;职业院校;高职教育;实验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
我的课堂教学,常常被同行形容为“聊天式”。这种比较稳定的特色,或许也可以称为教学的风格吧。那么,“聊天式”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试着用最通俗化、生活化的说法来做些描述。严格来说,“聊天课堂”只是一个生造的词语,理应加上引号才算规范。但是,为了行文的顺畅,为了不干扰阅读,后文中未加引号。  聊天课堂与家乡腊肉  我在湖南农村长大,虽来广东多年,但至今仍然特别留恋家乡的美食。关于聊天课堂的“味道
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日发布的《福建省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闽流动儿童9年义务教育期间受教育状况良好,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偏低。该报告指出,应积极扩大教育资源,解除流动人口生计资本贫困代际传承和社会阶层固化的双重风险。  福建是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地之一,属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净流入省份。据福建省卫计委统计,该省流动人口数量已达1100万,占福建人口总数的27%,相当于每四
摘 要 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江西为例,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逐一剖析,以期为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
摘 要 为了研究V2X技术在未来交通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智能网联交通场景概念设计。在本文的设计中,依次从提高交通安全、绿色经济、人性化和全息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四个方面对多个场景进行场景描述和分析,并对应用要点进行了概括,最后使用PreScan对场景进行建模,并通过动画直观体现智能网联交通场景。本设计可以为V2X技术在具体交通场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能网联交通 概念设计 交通场景 自动驾驶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知不觉重才智而轻德育,使得德育失去应有的魅力。找回德育的魅力,我们应该回归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回到中国的教育语境,回到具体的学校环境,回到具体的学生群体和个体,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和丰富德育的魅力。富有魅力的德育,才能生动而深刻,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伴随学生一生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