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核心理念引起了教师现、教材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多方面的变化,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在实践中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 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教师逐渐沦为应试内容和技巧的传输者。相关语文考试的资料被运用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以落实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而是为资料是尊的说教场所。课堂教学完全变为师生围绕资料进行的听、说、读、写,而彻底抛弃了语文教材的教学。
当前的语文教材中保留了很多的古文。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文言文对于生活在网络中的90后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大都热衷于网络名言,缺乏对古文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学习起来很吃力。还有如鲁迅、巴金、钱钟书等人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斗争性,现代高中生大都是90后,身处和平年代的他们根本无法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受到制约。
2 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
误区一:教师的“一言堂”
一些教师就沿袭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预设课程进行教学,当学生提出一些正确的或独特的观点或意见时,教师武断的予以否决或者置之不理,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预先设好的思路走,片面追求课堂预设的生成完整性,忽视师生间必要的交流互动。在《神女峰》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我们应该反对男权主义,妇女要敢于追求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做新时代女性”。这样的言论在现在的中国仍是受到歧视的,“女人守妇德”的思想深入人心,而这个提法不正是文章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吗?一些教师因为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这些大胆的提法往往坚决否定,并教育学生以后不得在发表如此言论。这样的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想将一直处于肤浅的层次,课堂氛围沉闷、凝滞,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误区二:学生的“独台戏”
语文教学的目标的是为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加深感悟深度,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思考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些教师就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不管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统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种重形式而忽视实效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应试慢慢变成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学生会考试才是硬道理。由此,高中语文派生出了层出不穷的考试,周考、月考、半期考、模拟考、期末考等名目众多。考试得分成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高考考试的答题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严格划一的答案标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智慧发散的制约,特别是写作方面,《提着春光看妈妈》此类的高考作文命题限制了文章只能是叙事、抒情类的文章,而擅长议论文、说明文的同学就被剥夺了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窒息学生的创造欲望,制约语文教学的增效。
二、语文教学课堂解决的对策
(一)认真备课,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根据教材大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调整内容结构,巧妙地将教学目的纳入实际教学活动。完整科学的教案预案能充分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质。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洞悉学生的想法。进而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解,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涉及一定的考试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更贴近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当下比较热门作者的优秀文章进行课堂的讲解,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文科的兴趣,又能增强语文的实用性。
(二)适度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师生见的互动
教师应大胆放手,将课堂让渡于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摆脱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高中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多媒体播放等,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语文学习的潜能,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营造民主、开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授《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游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真切的体会男女主角的内心矛盾及对彼此的深刻情感,随后开展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并思考如果角色转化,学生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以避免故事最后产生的遗憾结果。这样开放性的教学让学生投入进文学的情感世界中。深刻体会文学的博大精深及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机制。更注重学生感知文章,感悟文章能力的培养,积淀和丰富文学底蕴。考核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定性的、模糊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考角度,个性化认知,以及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教师要做的是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新思想的萌发,灵感的记述,精神的升华。在作文评价中,要更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异能,给广大拥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的空间。
教学本身是狭窄的,可这片天地却是可以开阔的,尤其是学生的加入,会纳入时间和生命这两个维度。作为教师,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打造一个绚丽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 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教师逐渐沦为应试内容和技巧的传输者。相关语文考试的资料被运用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以落实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而是为资料是尊的说教场所。课堂教学完全变为师生围绕资料进行的听、说、读、写,而彻底抛弃了语文教材的教学。
当前的语文教材中保留了很多的古文。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文言文对于生活在网络中的90后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大都热衷于网络名言,缺乏对古文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学习起来很吃力。还有如鲁迅、巴金、钱钟书等人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斗争性,现代高中生大都是90后,身处和平年代的他们根本无法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受到制约。
2 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
误区一:教师的“一言堂”
一些教师就沿袭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预设课程进行教学,当学生提出一些正确的或独特的观点或意见时,教师武断的予以否决或者置之不理,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预先设好的思路走,片面追求课堂预设的生成完整性,忽视师生间必要的交流互动。在《神女峰》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我们应该反对男权主义,妇女要敢于追求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做新时代女性”。这样的言论在现在的中国仍是受到歧视的,“女人守妇德”的思想深入人心,而这个提法不正是文章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吗?一些教师因为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这些大胆的提法往往坚决否定,并教育学生以后不得在发表如此言论。这样的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想将一直处于肤浅的层次,课堂氛围沉闷、凝滞,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误区二:学生的“独台戏”
语文教学的目标的是为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加深感悟深度,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思考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些教师就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不管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统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种重形式而忽视实效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应试慢慢变成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学生会考试才是硬道理。由此,高中语文派生出了层出不穷的考试,周考、月考、半期考、模拟考、期末考等名目众多。考试得分成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高考考试的答题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严格划一的答案标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智慧发散的制约,特别是写作方面,《提着春光看妈妈》此类的高考作文命题限制了文章只能是叙事、抒情类的文章,而擅长议论文、说明文的同学就被剥夺了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窒息学生的创造欲望,制约语文教学的增效。
二、语文教学课堂解决的对策
(一)认真备课,精心挑选教学内容
根据教材大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调整内容结构,巧妙地将教学目的纳入实际教学活动。完整科学的教案预案能充分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质。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洞悉学生的想法。进而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解,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涉及一定的考试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更贴近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当下比较热门作者的优秀文章进行课堂的讲解,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文科的兴趣,又能增强语文的实用性。
(二)适度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师生见的互动
教师应大胆放手,将课堂让渡于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摆脱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高中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多媒体播放等,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语文学习的潜能,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营造民主、开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授《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游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真切的体会男女主角的内心矛盾及对彼此的深刻情感,随后开展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并思考如果角色转化,学生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以避免故事最后产生的遗憾结果。这样开放性的教学让学生投入进文学的情感世界中。深刻体会文学的博大精深及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机制。更注重学生感知文章,感悟文章能力的培养,积淀和丰富文学底蕴。考核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定性的、模糊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考角度,个性化认知,以及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教师要做的是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新思想的萌发,灵感的记述,精神的升华。在作文评价中,要更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异能,给广大拥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的空间。
教学本身是狭窄的,可这片天地却是可以开阔的,尤其是学生的加入,会纳入时间和生命这两个维度。作为教师,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打造一个绚丽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