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高潮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编演课文、表情诵读、激情辩论、放飞思绪形成阅读高潮。在此基础上,增强引发阅读高潮的意识,努力实践生命化的阅读课堂观,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好学生的兴奋点,就会引发更多阅读高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高潮、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整堂课不能水波不兴,没有高潮,它需要一个引发思想的课中活动,使师生共同沉浸到美妙的情感氛围中。围绕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发阅读高潮,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潮的几种表现形式
  
  所谓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高潮,就是一个表达丰富、情趣高雅、感情纯美、能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的气氛热烈的课中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积淀,把对课文的理解用新颖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尺水兴波”的效果。当这个高潮来临时,学生的情绪变得更为高昂,表达、表演欲望更为强烈,老师的表情变得更为生动,师生的交流变得心心相印,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初中语文课堂阅读高潮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通过编演课文形成阅读高潮。课文编演式高潮,就是把课文改编成一个可供演出的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出,以表演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引发课堂生机,获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课文编演式高潮一般宜用在故事情节比较强的课文中。如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安排学生理解了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后,学生认识到韩麦尔是一个爱国的人。一节课经过初读课文,到分析形象,再到品味细节三个过程后,所剩时间不多,笔者在一堂课快结束的8分钟内安排了一个课文编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表演课文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课文结束的段落。这样的安排不但使学生对韩麦尔这一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是学生的真挚表演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师生为之动容,深化了学习成效。
  (2)通过进行表情诵读形成阅读高潮。表情诵读式高潮,是一种情感浓郁的演读活动,当学生已经初步地理解内容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通过入情、入境、入味的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准确的别出心裁的表情诵读,可以把听者带进课文的情感氛围之中,容易创造出动人的教学情景,引发争先恐后诵读课文的高潮。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歌大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后,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一边诵读诗句,一边根据诗句做握手、劝慰、拥抱等动作和期待、理解、同情的表情。这时,学生在动作的传达和带表情的演读中,极易使课堂焕发生机。
  (3)通过激情辩论形成阅读高潮。激情论辩式高潮,就是提出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交锋,展开争论,给课堂教学带来妙语连珠的情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富有争议的,或者说学生在认识上模糊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让他们通过思想的交锋、有理有据的争论,会把这些问题看得更为透彻,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理解,同时,因为争论,课堂就会呈现动态的、人人精神亢奋的场面。如教《孔乙己》时,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的性格,就会带来课堂教学的高潮。
  (4)通过放飞思绪形成阅读高潮。思绪放飞式高潮,就是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想火花、灵感顿悟、妙思玄想等营造出富有幻想色调的教学情景。我们的教学不是静止的,因此不应仅仅拘泥于课文本身,很多时候要向思维的深层次进行开掘和发挥,那么,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来对课堂进行润色与加工,从而美化我们的课堂。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潮的设计和酝酿
  
  (1)要有设计高潮的意识。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去避免那种教者无趣、学者懒散的无活力的课堂,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美起来。我们都希望每一节课中都有一个让自己满意、让学生留恋的教学情景,我们需要高潮来打动师生彼此的内心,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永恒的追求,成为他们孜孜以求、渴望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要认真备课,预先想到这节课在什么地方出彩?让什么地方闪光?在什么地方迸发?只有有了设计高潮的意识,才会有出现高潮的可能。
  (2)努力实践生命化的阅读课堂观。基于阅读课文的语言、主题、形象、情感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应允许生命个体对同一课文的多元解读。从生命化语文知识的角度认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纯传授与接受知识,而是关注知识对生命的润泽与给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彰显知识内在的生命意蕴与价值,而不是关注知识符号本身。阅读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样的阅读就会受到学生欢迎,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找到契合点,就会引发阅读高潮。
  实施生命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批判、质疑课文和建构课文意义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和体验生命意义,凸显生命力量的过程,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生命化语文知识观的转变使教学不再是静态的、凝固的封闭系统,而成为教师生命灵性的创造活动。教师让学生在与知识相遇、对话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更易爆发阅读高潮。
  (3)努力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受功利主义的教学思想影响,为提高学生成绩,学生有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成为心灵的“屠宰场”,学生难以感受到学习、成长、奋斗的幸福和快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的生命个性,语文阅读教学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丰富生命人文素养的作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没有触及学生心灵,终究是低效的,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与目标。生命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把每一堂课上到学生心上,让学生融入课文所展开的生命世界中去,体验课文人物命运经历,体会人物的悲喜人生,与作者及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激发阅读高潮,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人们更多的是认识到教学生活中学生的生命价值,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生命价值的彰显。生命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在认识到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意蕴的同时,也重视对教师自我生命的关注与关怀。构建起生命化的课堂阅读教学,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就会感到精神充实,教师就会展示出个人的教育智慧,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爆发出更多的高潮。
  (4)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好学生的兴奋点。教学高潮的设计不能只是老师的一相情愿,有些设计或许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可以引发高潮,可是放到学生面前却声息全无,激不起他们评说与表达的愿望。问题出在我们的设计没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不想参与、懒得参与,从而让教师的自以为美妙的设计成为了一个败笔。抓兴奋点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紧相连。如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郭在文中对雷电进行了反复设喻,美妙而灵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特点,让学生用连续设喻的方式对“童年”这一话题进行表达。最后,要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敢于表达的活动。此外,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含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课堂上定会出现争论。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加阅读高潮非常必要,也很重要。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更多的表现形式,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提高引发阅读高潮的意识,努力实践生命化的阅读课堂观,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好学生的兴奋点,就会引发更多阅读高潮,收到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德华.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吗啡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存素(survivin)和l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人乳腺癌MCF-7细胞以1×103个/ml密度接种在6孔板内,随机分为对照组,0.1μmo
目的:构建百草枯致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25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家兔以40 mg/kg体质量百草枯一次性灌胃,并于染毒后第3、7、14、28天处死,对照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语感教学就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方式为:训练朗读能力,触发语感;比较品评语言,培养语感;指导背诵运用,积淀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感培养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
目的:研究桂皮醛对大鼠体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皮下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囊袋法制备
目的:探讨PET/CT用于体外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学、可行性及机制。方法:9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动脉粥样硬化组(n=3):进行动脉粥样硬化诱导后5个月时进行
中国教育提倡教育改革,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进行系列性变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是自教育改革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实质。什么是个性?在心理学上界说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那么对阅读教学而言,个性化行为应怎样理解,怎样在阅读实践中体现呢?笔者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个性化阅读得到张扬  个性化阅读需要宽松的阅读环境,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