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九龄、余靖是粤北历史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九龄风度是张九龄道德文章的展示,余靖风采是余靖廉洁从政精神的凝聚。九龄风度和余靖风采是传统儒家天下大公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于当今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九龄风度;余靖风采;廉政
粤北是广东省北部与湘、赣、桂相邻的区域,位置重要,人文蔚起。在粤北众多的历史名人中,唐代名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惠能及北宋名臣余靖尤为显要。历史上,不仅唐相张九龄以“诗”而名、宋臣余靖以“文”而称,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政、为政“以名节显”,称岭南第一、第二人物。他们的廉政思想意蕴深刻,廉政精神影响深远,是粤北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思想与精神对当下社会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一、九龄风度及其廉政思想特质
张九龄(678—740年),广东曲江(今韶关)人,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景龙元年(707年)进士,初授“校书郎”,后官至“中书令”,封“始兴伯”。卒后谥曰“文献”,今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九龄风度”是唐玄宗因为宰相张说生前曾极力推荐张九龄的才干,张说死后唐玄宗因为追念张说观点,于是封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后来知道张九龄有“深明吏事、面决是非”的才能而改封为“中书侍郎”;而且,玄宗以张九龄仪表出众,也常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以后宰相每引荐公卿,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①“九龄风度”由此而彰显,并成为“宰相风度”的同义语。其实,九龄风度仅非唐玄宗的一句话这么简单,而是张九龄道德、文章、才识并美的高度概括,是他的治政精神的凝聚。这种治政精神包含着敢言直谏的胆气、任人唯贤的正气和廉洁奉公的清气。
(一)忤宰相意,主张官爵为天下公器,应以德为先
公元725年12月16日,唐玄宗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时相张说曾建议多引所亲及录事主书官陪同参加,建议把他们提升至五品,张说命张九龄起草诏书。
对此,张九龄不同意。张九龄认为,官爵乃天下公器,应该以德望为先,次及勋旧老臣,不能凭个人感情而任意提升,否则将使各方百姓失望。张说没有听张九龄的建议,以致后来被宇文融攻击而发生波折,张九龄也由此而降职为“太常少卿”,外调“冀州刺史”。为此,张九龄以就近奉养老母,请准改任“洪州都督”,并得以转任“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
(二)犯颜直谏“废太子瑛”,直道而行
玄宗为临淄王时,曾宠爱丽妃、皇甫德义及刘才人,丽妃生太子瑛,德仪生鄂王瑶,才人生光王据。玄宗即位后专宠爱武惠妃,丽妃等皆失宠。太子瑛及光王据、鄂王瑶曾一起议论,被武惠妃告为“阴结党与”、“指斥至尊”。玄宗大怒,要废太子及二王。当时作为中书令的张九龄,在拒绝惠妃密遣宦奴牛贵儿所进行的贿赂后,上《谏废三太子奏》,认为:“太子国本,難于动摇”②,力言“古人重嫡长之义”。张九龄以君事为己事,不畏奸佞,直道而行,难能可贵。
(三)奏劾李林甫,请诛安禄山,显竭忠尽责的担当精神
李林甫原为唐室宗亲,史称其“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他迎合玄宗,勾结武惠妃,欲杀太子以揽大权,图谋不轨。张九龄力保太子以正官邪,他反对玄宗任李林甫为相,认为:“宰相系国家安危,林甫非社稷之臣也。陛下若相林甫,恐异日为社稷忧矣!”③事实证明,李林甫勾结武惠妃,怂恿了唐玄宗做出了废太子及二王的决定,使唐王朝国运逐渐衰退。而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早年丧父,后其母嫁突厥人安延偃,遂改名为安禄山。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投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下,因为打仗勇猛而获得节度使的赏识。但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奉命去进攻奚、契丹部时,持勇冒进,损失惨重,按律当斩,却被节度使张守珪所护。张九龄为此上《请诛安禄山疏》,犯颜固争,言“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并说:“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张九龄的建议并没有被唐玄宗采纳。以致酿成“安史之乱”的大祸,加速了唐王朝的衰亡。
(四)“正官邪、防滥渎”,任人唯贤,为国选拔人才
首先,张九龄主张慎重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地方的官吏。开元初,张九龄针对地方官吏“多非其任,徒有虚名”、才德不胜职的情况,向玄宗建言创立法制,规定内外调动期限,以杜绝追逐名利、人浮于事的现象。张九龄认为地方官吏是“亲人之任”,故“宜得其贤”。因此,实行改革,能调动那些有才智的人士到地方任职以尽亲民之责,维护好社会秩序。
其次,张九龄建议废除论资排辈的陋习,注意破格选贤任能。他说:“古者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群小不逮,亦用息心。以故奸伪自止,流品不杂。”纯洁官吏流品,提高行政效率,只有追问其称职与否,不问其年资短长,才能鼓励人们修德勉学,也才能使苟图之人无所施其谄佞。为此,张九龄主张实行“讲理观能,乡举里选”的“辟举法”,从而使“正气必伸,官邪自息”。这个主张正好击中了当时的弊病。
张九龄的功绩,可以借用明代邱濬所题《寄题张丞相祠》二诗之语加以说明及证明。诗中说:“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伦。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伊尹兴商吕佐周,匡时有道孰能侔?谁知岭表千年后,公向中州出一头。”可见,九龄风度的历史影响及其价值。
二、余靖《从政六箴》及其风采
余靖(1000—1064年),广东曲江(今韶关)人,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天圣二年进士,初授赣县尉,后官至尚书左丞,卒谥“襄”。因慕张九龄之《曲江集》,取比其著作名为《武溪集》,今有二十卷传世。
余靖“风采”是出自蔡襄的《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除谏官》诗句:“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④,也根植于其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根植于其行为的自律。
(一)“清公勤明和慎”的《从政六箴》及其廉政思想特质
《从政六箴》,写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这是余靖进士及第后,授赣县尉期间的为官心得和今后为官的准则。这不仅是余靖自强自觉的私箴,也是个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关键词:九龄风度;余靖风采;廉政
粤北是广东省北部与湘、赣、桂相邻的区域,位置重要,人文蔚起。在粤北众多的历史名人中,唐代名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惠能及北宋名臣余靖尤为显要。历史上,不仅唐相张九龄以“诗”而名、宋臣余靖以“文”而称,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政、为政“以名节显”,称岭南第一、第二人物。他们的廉政思想意蕴深刻,廉政精神影响深远,是粤北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思想与精神对当下社会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一、九龄风度及其廉政思想特质
张九龄(678—740年),广东曲江(今韶关)人,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景龙元年(707年)进士,初授“校书郎”,后官至“中书令”,封“始兴伯”。卒后谥曰“文献”,今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九龄风度”是唐玄宗因为宰相张说生前曾极力推荐张九龄的才干,张说死后唐玄宗因为追念张说观点,于是封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后来知道张九龄有“深明吏事、面决是非”的才能而改封为“中书侍郎”;而且,玄宗以张九龄仪表出众,也常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以后宰相每引荐公卿,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①“九龄风度”由此而彰显,并成为“宰相风度”的同义语。其实,九龄风度仅非唐玄宗的一句话这么简单,而是张九龄道德、文章、才识并美的高度概括,是他的治政精神的凝聚。这种治政精神包含着敢言直谏的胆气、任人唯贤的正气和廉洁奉公的清气。
(一)忤宰相意,主张官爵为天下公器,应以德为先
公元725年12月16日,唐玄宗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时相张说曾建议多引所亲及录事主书官陪同参加,建议把他们提升至五品,张说命张九龄起草诏书。
对此,张九龄不同意。张九龄认为,官爵乃天下公器,应该以德望为先,次及勋旧老臣,不能凭个人感情而任意提升,否则将使各方百姓失望。张说没有听张九龄的建议,以致后来被宇文融攻击而发生波折,张九龄也由此而降职为“太常少卿”,外调“冀州刺史”。为此,张九龄以就近奉养老母,请准改任“洪州都督”,并得以转任“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
(二)犯颜直谏“废太子瑛”,直道而行
玄宗为临淄王时,曾宠爱丽妃、皇甫德义及刘才人,丽妃生太子瑛,德仪生鄂王瑶,才人生光王据。玄宗即位后专宠爱武惠妃,丽妃等皆失宠。太子瑛及光王据、鄂王瑶曾一起议论,被武惠妃告为“阴结党与”、“指斥至尊”。玄宗大怒,要废太子及二王。当时作为中书令的张九龄,在拒绝惠妃密遣宦奴牛贵儿所进行的贿赂后,上《谏废三太子奏》,认为:“太子国本,難于动摇”②,力言“古人重嫡长之义”。张九龄以君事为己事,不畏奸佞,直道而行,难能可贵。
(三)奏劾李林甫,请诛安禄山,显竭忠尽责的担当精神
李林甫原为唐室宗亲,史称其“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他迎合玄宗,勾结武惠妃,欲杀太子以揽大权,图谋不轨。张九龄力保太子以正官邪,他反对玄宗任李林甫为相,认为:“宰相系国家安危,林甫非社稷之臣也。陛下若相林甫,恐异日为社稷忧矣!”③事实证明,李林甫勾结武惠妃,怂恿了唐玄宗做出了废太子及二王的决定,使唐王朝国运逐渐衰退。而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早年丧父,后其母嫁突厥人安延偃,遂改名为安禄山。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投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下,因为打仗勇猛而获得节度使的赏识。但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奉命去进攻奚、契丹部时,持勇冒进,损失惨重,按律当斩,却被节度使张守珪所护。张九龄为此上《请诛安禄山疏》,犯颜固争,言“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并说:“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张九龄的建议并没有被唐玄宗采纳。以致酿成“安史之乱”的大祸,加速了唐王朝的衰亡。
(四)“正官邪、防滥渎”,任人唯贤,为国选拔人才
首先,张九龄主张慎重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地方的官吏。开元初,张九龄针对地方官吏“多非其任,徒有虚名”、才德不胜职的情况,向玄宗建言创立法制,规定内外调动期限,以杜绝追逐名利、人浮于事的现象。张九龄认为地方官吏是“亲人之任”,故“宜得其贤”。因此,实行改革,能调动那些有才智的人士到地方任职以尽亲民之责,维护好社会秩序。
其次,张九龄建议废除论资排辈的陋习,注意破格选贤任能。他说:“古者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群小不逮,亦用息心。以故奸伪自止,流品不杂。”纯洁官吏流品,提高行政效率,只有追问其称职与否,不问其年资短长,才能鼓励人们修德勉学,也才能使苟图之人无所施其谄佞。为此,张九龄主张实行“讲理观能,乡举里选”的“辟举法”,从而使“正气必伸,官邪自息”。这个主张正好击中了当时的弊病。
张九龄的功绩,可以借用明代邱濬所题《寄题张丞相祠》二诗之语加以说明及证明。诗中说:“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伦。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伊尹兴商吕佐周,匡时有道孰能侔?谁知岭表千年后,公向中州出一头。”可见,九龄风度的历史影响及其价值。
二、余靖《从政六箴》及其风采
余靖(1000—1064年),广东曲江(今韶关)人,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天圣二年进士,初授赣县尉,后官至尚书左丞,卒谥“襄”。因慕张九龄之《曲江集》,取比其著作名为《武溪集》,今有二十卷传世。
余靖“风采”是出自蔡襄的《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除谏官》诗句:“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④,也根植于其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根植于其行为的自律。
(一)“清公勤明和慎”的《从政六箴》及其廉政思想特质
《从政六箴》,写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这是余靖进士及第后,授赣县尉期间的为官心得和今后为官的准则。这不仅是余靖自强自觉的私箴,也是个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