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及其相关称谓语考探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对“母亲”的称呼有许多,现代口语中最常用的称呼就是“妈妈”。“妈妈”一词起源较早,本文将对“妈妈”这一称呼的来源进行分析,并考察其词义演变。同时对具有“母亲”含义的其他词语进行考察。
  关键词:妈妈;母亲;来源;演变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53-03
  一、“母亲”的来源
  要了解“妈妈”及其相关词汇的来源及演变,首先要了解“母亲”的来源。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母亲”一词使用较为频繁,包括现在,书面语中一般都使用“母亲”一词。出现最早的即为“母”字。“母”字在甲骨文中就已有记载,它在甲骨文中记为,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说文·女部》:“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因此“母”本义为养育孩子的妇女,引申为母亲,常用在书面语中,历经几千年沿用至今。自周朝即有记载,如:
  (1)岳日:“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蒸义,不格奸。”(周《尚书》)
  (2)其不书葬,不以讨母葬子也。(周《春秋》)
  “亲”字最早在金文中有记载。《说文》:“亲,至也。从兄,亲声,字亦作儭。”为关系亲密的意思。而“母亲”作为一个词出现却远远晚于“母”、“亲”两个字出现的时期。“母亲”一词最早在六朝时期的典籍中有记载。
  (3)菩萨三昧等意,慈心哀愍念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债主泥犁薜荔畜生中人及非人,萨和萨,视之护之如母亲护赤子,一切平等无有异意,已平等是为三昧法。(六朝《佛经·刘宋译经》)
  (4)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後,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六朝《三国志》)
  因此,“母亲”一词最晚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并且多用在书面语中,其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二、“妈妈”一词来源及演变
  现代口语中,我们一般都用“妈”或“妈妈”来表示“母亲”,有很多人认为“妈妈”的称呼是从外国引进来的,但“妈”字早在《广雅》中就已经有了记载。根据《广雅·释亲》里的记载:“爸者,父亲之转。”“妈,母也。”可知“妈”当时即是“母亲”之义。而这部《广雅》是三国时魏张揖编撰的,说明至少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了爸妈的叫法了。宋元话本中也有大量“妈妈”的说法出现,如:
  (5)云日:“以何为验?”日:“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6)话说本地有一王妈妈,与二边说合,门当户对,结为姻眷,选择吉日良日娶亲。(《南宋话本选集》)
  (7)只见翠莲走到爹妈面前,观见二亲满面忧愁,双眉不展,就道:“父是天,娘是地,今朝与儿成婚配。(《南宋话本选集》)
  (8)李员外便叫妈妈将钞来,赏赐先生和媒媽妈,并车马一干人。(《南宋话本选集》)
  (9)不知那个是妈妈?不知那个是公公?诸亲九眷闹丛丛,姑娘小叔乱哄哄。(《南宋话本选集》)
  (10)妈妈心里也疑心道别有缘故,却是护着女儿女婿,也巴不得将“没”作“有”,便认做走了也干净,那里还来查着?(明《初刻拍案惊奇》)
  (11)刘员外固然看不得,连那妈妈积袒护他的,也有些不伏气起来。(明《初刻拍案惊奇》)
  (12)又道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街上卖身,只见一个老妈妈走近前来,欠身施礼,问道:“小娘子为着甚事卖身?
  (13)李氏妈妈见如此光景,一发舍不得大的,终日啼哭,哭得眼中出血而死。
  (14)妈妈道:“只要保得没事时,随着那里去何妨?”尼姑道:“妈妈若割舍得下时,将姑娘送在佛门做个世外之人,消灾增福,此为上着。(明《初刻拍案惊奇》)
  (15)原来周大郎平昔为人不近道理,这妈妈甚是和气,邻舍都喜他。(明《醒世恒言》)
  (16)从人问:“妈妈到后面作什么去来?”甘妈妈咳了一声说:“员外,方才是我女儿将我叫到后面去了。我女儿一生好管不平之事。她要见着不平事,就要伸手去管。老员外这件事情,她要替你们出气。”(清《小五义》)
  (17)哥哥就该改过做起正经人来,也该奉养母亲才是,不想进了京仍是这样。妈妈为他不知受了多少气,哭掉了多少眼泪。(清《红楼梦》)
  “妈”字单用的情况不多见,一般与“爹”放在一起称呼,对应出现,如例(7);叠音词“妈妈”有时也与“爹爹”对应出现,如例(5);“妈妈”前有时会加上姓氏,一般为丈夫的姓氏,以表明妇人身份,如例(6)的“王妈妈”、例(13)的“李氏妈妈”、例(16)的“甘妈妈”等。“妈妈”前也可加上职业或者表示年纪的词,用以区分妇人的身份,如例(8)用“媒妈妈”称呼媒人,例(12)用“老妈妈”突出其人的年纪特征。通过以上例子,可得知“妈妈”在宋、明清的小说中就已经普遍使用,这时“妈妈”不仅指“母亲”,也指已婚中年或老年妇女,可见此时“妈妈”也为妇人的通称。例(14)中尼姑称呼姑娘的母亲为“妈妈”,也是对妇人的尊称。元代俞琰在《席上腐谈》卷上谈到:今人称妇人为妈妈。也可证明“妈妈”在元代为妇人的通称。
  在宋代,“妈妈”这个词,还可以用来指代祖母、曾祖母,比如:
  (18)高宗不怿,谓宪圣(高宗后)日:“终是将种,吾为皇甫所误。”孝宗屡训妃,宜法大妈妈。(南宋《四朝见闻录》)
  (19)嘉王(宁宗)闻命惊惶欲走,宪圣(高宗后)已令閤门事韩侂胄掖持使不得出。嘉王连称:“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南宋《四朝见闻录》)
  例(19)南宋皇帝宋宁宗就称呼自己的曾祖母宋高宗吴皇后为“大妈妈”。
  另外,宋元时代,“妈妈”还有一个较为极端的用法,就是还可以指代影视剧中常听的“老鸨”,即妓院里的老板娘。因为“老鸨”是妓院中妓女的长辈,与她们属于收养被收养的关系,因此称呼“妈妈”也属于一种尊称。如:   (20)师师闻道,就得魂不着体,急离坐位,说与他娘……,李妈妈听得这话,慌忙走去告报与左右二厢捉杀使孙荣。(《大宋宣和遗事》)
  (21)妾身是洛阳乐籍张妈妈是也。来到这汴梁闻知这郑一女儿月莲,因不挣钱,赌气要卖。(元《云梦窗》)
  (22)“‘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梅香人去不多时,转出李妈妈来。”(明《水浒传》)
  三、与“妈妈”相关的其他称呼
  (一)“妣”
  (23)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周《今文尚书》)
  “妣”多指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也指死去的母亲或女性祖先,如:
  (24)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周《周易》)
  (25)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周《诗经》)
  (26)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战国《礼记》)
  (27)祝文曰:“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諱,敢昭告於代祖元皇帝、祖妣元貞皇后獨孤氏。”(唐《通典》)
  (28)是故皇英嬪虞,帝道以光;太任妣姬,周胤克昌。(唐《通典》)
  (29)考,皇成都府双流县尉;妣昌黎韩氏,外祖荣,皇缑氏县令。(唐《墓志汇编续集》)
  (30)其妣朴氏,受性温和,为人真洁,自幼口口於俗口长口口勤修佛事,迨其岳降分娩,等闲由孝,感而易为,若霜口之疾,是以咸通五年四月五日,诞生大师。(唐《高丽大安寺广慈禅师碑铭》)
  (31)古者只祭考妣,温公祭自曾祖而下。(北宋《朱子语类》)
  (32)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北宋《太平广记》)
  因此,“妣”既可以指母亲,也可以指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尤其是多用于尊称皇族祖先。唐代以及后代“妣”经常被用在墓志铭、碑铭等环境中,“妣”的语义也逐渐缩小,开始专指已故的母亲或者祖先等。《说文解字》中写到:妣,殁母也。从女,比聱。说明“妣”多数情况下专指亡母。但“妣”有时也指在世母亲。如例(32)依然称高祖之母为“皇妣”。
  (二)“婆”
  “婆”在历史上也曾指代过母亲。婆:《尔雅释训》:“婆娑,舞也。”用作连绵词“婆娑”,本义为盘旋起舞的样子。《广韵·戈韵》:“婆,老母称也。”《集韵·戈韵》:“婆,女老称。”又表示已婚或年老的妇女。引申为女性亲属,如:外婆、姑婆等;又引申为丈夫的母亲,如:公婆、婆媳:
  (33)其家有六岁儿见之,指与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否?”(南朝《冥祥记》)
  (34)宪即为固长育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北齐《魏书·节义传》)
  (35)我家公婆又末死,如何点盏随身灯?(南宋《话本选集》)
  (36)周妈妈便令迎儿去请得王婆来。(元《元代话本选集》)
  (37)见了妈妈,妈妈说女儿从金明池走了一遍回来,就病倒的因由。王婆道:“妈妈不须说得,待老媳妇与小娘子看脉自知。”(元《元代话本选集》)
  (38)元来那妈妈,正是洛阳的薛婆。(明《初刻拍案惊奇(上)》)
  “婆”最初表示称谓出自南朝《冥祥记》,如例(33)所示,此处“婆”指祖母,例(34)中的“婆”则用以指“母亲”。从词典中对“婆”的解释可以说明“婆”作为称谓词是指可已生育后代的女性,因此“母亲”、“祖母”皆可称“婆”。后引申为所有已婚或年老的妇女,如例(36)、(38)中的“王婆”、“薛婆”,也可以指丈夫的母亲,如例(35)的“公婆”。现在“婆”已经不指称“母亲”了,其他用法还在。如“外婆”指祖母:“婆婆”指丈夫的母亲;“老婆”指妻子。
  (三)“娘”
  “娘”也可以表示母亲,在古代和现代的口语中都使用得比较普遍。《玉篇·女部》:“娘,少女之号。”本义为少女,年轻女子。可见“娘”最初是表示年轻女子,代称母亲是后来的用法。“娘”是一个后起字,篆书中本从女,襄声,写作“孃”,后借以表示母亲。《说文·女部》:“婊,烦扰也。从女,襄声”。《玉篇·女部》:“孃,母也。”到了隋唐时期,“娘”才成为母亲的代称。
  (39)睿小名须拔,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山公主也。令游娘母之,恩异诸子。(魏晋南北朝《北史》)
  (40)冯娘者,子昂妹也,初为魏任城王妃,适尔殊世隆。(魏晋南北朝《北史》)
  (41)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晋宋《乐府诗集子夜歌》)
  (42)韦世康为绛州刺史,与子弟书云: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隋《隋书》)
  (43)汝次妹十八娘,先九年而殁,以年月未通,未克便归大茔,故权窆於妹之墓侧。(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44)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唐《洞山语录》)
  (45)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唐《新丰折臂翁》)
  最早记载有“娘”字的典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娘”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到了隋唐,“娘”才有了母亲之意,此时既指代年轻女子,又可指母亲。现代口语中“娘”还指“母亲”,在老一辈中使用比较多,年轻人已经很少用“娘”来称呼母亲了。
  (四)“妪”
  在古代,还有一个词表示母亲的,就是“妪”。“妪”的本义为母亲。说文:“妪,母也。”引申为妇人,多指老妇。又指禽类以身体孵卵,《礼记·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禽类以身体孵卵生子,兽类怀孕生子。)引申指养育。
  (46)东海莫不贤知其母。延年兄弟五人皆有吏材,至大官。东海号曰:“万石严妪”。(汉《汉书·酷吏传》)
  (47)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春秋战国《公羊传》)
  (48)时乘黄牛车,故百姓谓之黄牛妪。(汉《汉书》)
  (49)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唐韩愈《谴疟鬼》)
  (50)后有嫗行哭而来,曰:“吾女年三十不嫁,击缥於此,遇穷人饭之,恐事泄,投水而死。(宋《太平御览》)
  如以上例句,“妪”作为称谓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书》中,此时“妪”指“母亲”。如例(46)所示,“严妪”指的是延年的母亲。后来“妪”多用来表示老妇,没有“母亲”的含义了,有时和“翁”同时出现,如例(49)。现代汉语中“妪”已经逐渐消失,一般不用此称呼。
  结语
  本文考察了“妈妈”一词的来源及演变,认为“妈”表示母亲的用法至少在三国魏时就已出现,宋元小说中“妈妈”一词使用普遍,此时演变为“已婚妇人”的通称。曾表示“母亲”含义的词语还有妣、婆、娘、妪等。“妣”最初指母亲或女性祖先,后多指已逝的母亲或女性祖先:“婆”最早出现于南朝的文献中,最初指祖母,后表示“母亲”,再后来引申为所有已婚或年老的妇女:“娘”最初指年轻女子,隋唐时期有了“母亲”的含义,直到现代口语中还有保留:“妪”本义也为“母亲”,后多指老妇。能够表示“母亲”含义的词汇远不止文中所列出的几个,他们在来源和演变上各有不同,可见中华词汇的丰富多彩。
其他文献
摘要:佛得角文学是非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时间不长但是成果丰富,尤其是在诗歌方面,留下了许多思想深刻、艺术技巧高超的作品。由于长期受到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佛得角的许多作家同时用葡萄牙语和本土语克里奥尔语进行创作。本文分别梳理了葡萄牙语文学和克里奥尔语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期弥补国内佛得角文学研究的空白,为非洲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佛得角文学:葡萄牙语文学;克里奥尔语文学  文章编号:978
摘要:本文从礼泉县《卢氏家谱》所载狄道渡口契约入手,联系泾阳县志文献所载明清及民国时期泾阳县西北经济发展情况、周边采访所得信息,对泾阳县民间渡口的产生、演变及发展进行分析与考证,反映了渡船的运营及佣资收取状况,力图对明清时期底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一定的还原,从而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狄道渡约纸:狄道渡演变发展:渡资收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
摘要:在社交网络上晒运动照片已经成为当下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人身体的审美成为日常审美现象之一。这体现出消费社会对人们审美观、价值观的改变,这在本质上是审美商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本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晒运动照现象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的变化,以及消费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消费社会,晒运动照,审美标准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
摘要:在我国众多的谈话节目中,台湾地区的综艺娱乐谈话节目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陆和台湾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大陆相比,台湾电视谈话节目话题更敏感、多元;嘉宾选择上精英化、明星化,主持风格大胆诙谐,充满个性。结构上是板块式的,定时插播广告,体现了重娱乐轻教化的宗旨和商业化的价值取向。本论文将从大陆和台湾电视谈话节目的媒介性质、文化背景、社会宽容度等不同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较为知名
摘要:本文利用相关史料的记载,深入研究探讨明清以来的乾县城市总体布局及其内部功能分区如政治、文教、宗教等方面的演变。通过对总体布局及内部功能分区演变的研究使人了解乾县明清时的历史面貌,同时对今日及以后乾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市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名城保护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62-05  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北,渭北高原
摘要:耀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文章对耀州方言中的“的”做了系统探究,根据耀州方言中“的”所附着对象的不同来分别讨论“的”的不同性质与用法,发现耀州方言中的“的”可以分为后缀、助词与复数标记三大类。  关键词:的;助词;复数标记;耀州方言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70-03  一、引言  耀州(旧称耀县)地处陕西省铜川市的西南部,渭北高原的南沿。据《中国
摘要:建立健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正确认识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对于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在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的前提下,明确规定容错纠错的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程序。  关键词:容错机制:纠错机制:党员干部:改革创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