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课程是美术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美术专业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近年来江苏美术高考色彩科目的考试也是默画形式。而随着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不少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入学考试由“色彩静物写生”悄悄地向“色彩静物默画”转变。有些院校是出于减少考务工作的压力,有些院校则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认为静物默画可以有利于发现艺术修养高、有丰富想象力和记忆力并有较扎实功底的考生。总之,默画考试近年已逐渐形成一定的趋势。所以,为满足美术专业的应考需要,考生除了应有一定的静物写生基本功外,还必须较好地掌握静物默画的一般规律和技巧,解决色彩静物默画考试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般来说,色彩“静物写生”相对于“静物默画”。前者提供了可视的静物、衬布、光线、色彩及规定的构图样式,考生可以依据对静物的综合感觉,选择你合适的作画角度完成作业,而后者则没有可视的静物对象让你作为参照。通常考题只有一段文字来描述个体静物的品种、造型特征和色彩特征,规定出衬布以及其他相关的要求,考生必须依照文字的要求来完成应试作业。静物默画考试是对考生的理性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方面的素养作更深层次的考察。它需要考生对色彩静物绘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甚至是对生活的理解。考生不仅需要了解单个静物表面的形、色特征,而且要理解这些物体相互组合的内在关系。
由于大多题型是以文字来表达的,理解题意是把握考题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合理的设计出静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如物体的大小关系、高低关系,画面色调的明暗、冷暖关系,客观地表现出色彩静物的光、色原理,敏锐感受构图形式,反复思考题目的各种美的构成的可能,运用画面素描里的各种因素——例如黑、白、灰的构成关系,理解其他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规律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考生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色彩静物写生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需要通过多次写生的“量”来配合,考生的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在静物默画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写生作业来提升绘画技巧的质量,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考生要勤于实践色彩静物作业写生,熟练掌握色彩(水粉和水彩)的工具性能。当然,仅仅依赖写生还不能完善你的默画技巧,还要配合写生做一些辅助练习,并不断地总结得失。例如可以在写生作业完成以后,利用刚刚获得的写生感觉做一些小幅的记忆画或变体画的默画,以此来巩固你对构图的把握,对物体形态和色彩的记忆和理解。此外,经常观摩欣赏、分析优秀的色彩静物作品,多阅读有关美术理论书籍,也是直接和间接提高默画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的归纳起来,色彩默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画色彩时,往往拿起笔就画,特别是考试的时候,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艺术需要创造,脑子里给自己设计一个“完成时的效果”。考试规定的内容不能多画或者少画,可以画个小稿做个缜密的构思(构图,物体的造型、颜色,衬布的摆放、空间位置、色调等等),物体的造型要美观要做到形色相结合。在即动笔那一刻,要明确的认识到这组静物的明度关系,即所谓的暗调子还是亮调子等。色彩的明度,实际是色彩的素描关系,还要注意在这组静物里面,对明度的区分,哪里最暗,哪里最亮。
第二,色调是色彩的灵魂,一幅画里如果没有冷暖就像一个人没有意识一样。在画这组静物时,对色性的确立和区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调性上,是暖调,还是冷调?在色性上,哪里是最冷的,哪里是最暖的?前面是暖的还是后面是暖的?要有总的色彩情调,即一幅画的色彩基调。因为色彩画的核心是表现色彩的情调,不论怎样千变万化,都要纳入总的基调中来。一幅画如果拥有雅致优美的色调,即使物体塑造稍差些,也会使人产生视觉美感。
第三,要加强画面色块的鲜灰对比,只有纯灰相衬画面才感人。在这里有一个纯度问题,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在绘画领域里你也可以画得鲜艳强烈,也可以画得含蓄深沉。但要合理的运用灰的颜色,清楚最饱和的是谁,最灰的是谁。一般大面积的灰色衬托小面积的纯色是令人愉悦的。要有色彩的变化、呼应。这个变化是大的关系、趋势上的变化,比如静物背景的衬布,要注意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变化。同一物体,注意不同部位的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呼应主要体现在暗部的反光面上,一般环境色(条件色)都反映在主体的暗部。同时要注意画面色块的呼应,达到画面的平衡。有了这种变化,色彩才会丰富、和谐、有节奏感,才会使对比的大块色协调起来。
第四,要加强对主要物体的塑造,从体积和质感上都要有生动地表现,有了细节的表现画面才能更吸引考官的眼球。要有刻画精到的细部。要在画面中,选取关键的细部,精雕细刻,只有这样,这幅画才耐看,在造型、质感及表现技巧上才给人以观赏上的满足,才使这幅画具有深度。学生有了这个尺度,在看别人画时,能分辨出优劣,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看自己的画时,才会发现不足、不断改进。
以上是本人在高考色彩教学中的一些随想,说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要参加艺考的同学只要树立信心,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就一定能早日考取一所自己理想的艺术院校。真心祝各位同学考试成功。
一般来说,色彩“静物写生”相对于“静物默画”。前者提供了可视的静物、衬布、光线、色彩及规定的构图样式,考生可以依据对静物的综合感觉,选择你合适的作画角度完成作业,而后者则没有可视的静物对象让你作为参照。通常考题只有一段文字来描述个体静物的品种、造型特征和色彩特征,规定出衬布以及其他相关的要求,考生必须依照文字的要求来完成应试作业。静物默画考试是对考生的理性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方面的素养作更深层次的考察。它需要考生对色彩静物绘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甚至是对生活的理解。考生不仅需要了解单个静物表面的形、色特征,而且要理解这些物体相互组合的内在关系。
由于大多题型是以文字来表达的,理解题意是把握考题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合理的设计出静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如物体的大小关系、高低关系,画面色调的明暗、冷暖关系,客观地表现出色彩静物的光、色原理,敏锐感受构图形式,反复思考题目的各种美的构成的可能,运用画面素描里的各种因素——例如黑、白、灰的构成关系,理解其他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规律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考生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色彩静物写生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需要通过多次写生的“量”来配合,考生的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在静物默画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写生作业来提升绘画技巧的质量,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考生要勤于实践色彩静物作业写生,熟练掌握色彩(水粉和水彩)的工具性能。当然,仅仅依赖写生还不能完善你的默画技巧,还要配合写生做一些辅助练习,并不断地总结得失。例如可以在写生作业完成以后,利用刚刚获得的写生感觉做一些小幅的记忆画或变体画的默画,以此来巩固你对构图的把握,对物体形态和色彩的记忆和理解。此外,经常观摩欣赏、分析优秀的色彩静物作品,多阅读有关美术理论书籍,也是直接和间接提高默画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的归纳起来,色彩默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画色彩时,往往拿起笔就画,特别是考试的时候,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艺术需要创造,脑子里给自己设计一个“完成时的效果”。考试规定的内容不能多画或者少画,可以画个小稿做个缜密的构思(构图,物体的造型、颜色,衬布的摆放、空间位置、色调等等),物体的造型要美观要做到形色相结合。在即动笔那一刻,要明确的认识到这组静物的明度关系,即所谓的暗调子还是亮调子等。色彩的明度,实际是色彩的素描关系,还要注意在这组静物里面,对明度的区分,哪里最暗,哪里最亮。
第二,色调是色彩的灵魂,一幅画里如果没有冷暖就像一个人没有意识一样。在画这组静物时,对色性的确立和区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调性上,是暖调,还是冷调?在色性上,哪里是最冷的,哪里是最暖的?前面是暖的还是后面是暖的?要有总的色彩情调,即一幅画的色彩基调。因为色彩画的核心是表现色彩的情调,不论怎样千变万化,都要纳入总的基调中来。一幅画如果拥有雅致优美的色调,即使物体塑造稍差些,也会使人产生视觉美感。
第三,要加强画面色块的鲜灰对比,只有纯灰相衬画面才感人。在这里有一个纯度问题,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在绘画领域里你也可以画得鲜艳强烈,也可以画得含蓄深沉。但要合理的运用灰的颜色,清楚最饱和的是谁,最灰的是谁。一般大面积的灰色衬托小面积的纯色是令人愉悦的。要有色彩的变化、呼应。这个变化是大的关系、趋势上的变化,比如静物背景的衬布,要注意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变化。同一物体,注意不同部位的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呼应主要体现在暗部的反光面上,一般环境色(条件色)都反映在主体的暗部。同时要注意画面色块的呼应,达到画面的平衡。有了这种变化,色彩才会丰富、和谐、有节奏感,才会使对比的大块色协调起来。
第四,要加强对主要物体的塑造,从体积和质感上都要有生动地表现,有了细节的表现画面才能更吸引考官的眼球。要有刻画精到的细部。要在画面中,选取关键的细部,精雕细刻,只有这样,这幅画才耐看,在造型、质感及表现技巧上才给人以观赏上的满足,才使这幅画具有深度。学生有了这个尺度,在看别人画时,能分辨出优劣,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看自己的画时,才会发现不足、不断改进。
以上是本人在高考色彩教学中的一些随想,说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要参加艺考的同学只要树立信心,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就一定能早日考取一所自己理想的艺术院校。真心祝各位同学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