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媒体 促进情境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创设情境是关键,而创设理想的情境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理想的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境界,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草原》时,我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高亢、深情的歌声,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弦,歌声将学生引入高远辽阔的境界。接着演示课件图片:1.一碧千里的大草原;2.蒙古草原独特的民俗风情。同学们立刻被吸引住,情不自禁地赞叹:“草原真是太美了”“蒙古人民真是太热情好客了”。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是运用电教媒体产生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学习?
  二、渲染气氛,入境激情
  引学生入境是手段,目的是引其“入情”。学生入情才能真正入境,入了情才具备了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充分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真情、健康之情“烘酿”“激发”学生入境,要善于“煽情”。音乐是情与境的结晶,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实况录像,引生入境,激发学生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谊。在指导朗读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送别曲渲染气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感情。先让学生观赏火车站送志愿军的感人情景,再静听伴有离别曲的课文朗读,然后播放离别曲,展示画面,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这样,学生一个个感情悲痛,从那一双双饱含泪花的眼睛里可以看出这一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情。
  三、巧设悬念,引境入思
  情境教学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目的是引入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学到知识,才能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
  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自主的原动力是什么?合作的契合点在哪里?探究的欲望源自何方?其实都是悬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要学生“山重水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教《赤壁之战》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周瑜3万、曹操80万的交战格局。再径奔文末——周瑜打败曹操。这时老师巧设悬念——“为什么周瑜打败曹操,少的会胜多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我看准时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再借用多媒体演示《赤壁之战》,精彩的画面,别具匠心的设计,同学们沉浸在战役中。欣赏完毕,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快整理出“火攻”“诈降”“轻敌自傲”等多种因素才导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现的原因。
  四、巧妙融通,拓境悟理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鲜明景象,以及伴随抒发的情感和广远的思考,即境、情、思融为一体的落脚点是吸纳教材内容的理念。简言之,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道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拓境悟理。
  想象、假象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合理性,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如《黄河象》一课,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实况录像,再引导学生结合“一头大象的骨骼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展开想象。学生在欣赏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随着科学家的想象虚实结合,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此时,老师引生拓境“黄河象尾椎骨哪里去了?”同学们各抒己见:黄河象拼命挣扎时把尾巴甩断了……最后,老师巧妙融通,导生悟理:“从科学家的假想和同学们的想象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同学们很快得出:想象、假想必须有科学依据、合理,而不是胡思乱想。
  合理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能動性和创造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情境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郭香群,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梁东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编者按:凯瑟琳·博尔斯(Katherine C Boles)博士从70年代起一直从事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课堂教学,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和“教师与领导艺术”和“教与学”教学项目主任.除了执
戏剧文学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现行诸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戏剧篇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主要内容的中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人们对语文课堂的期望越来越高,过去单一的课堂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还学生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内容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堂显得非常紧迫。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处难点,但是也是语文教学走出目前困局的突破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思想上大胆放开,探索和打造一种全新的综合性课堂模式---语文综合大课堂。与以往课堂只强调师生之
期刊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课堂上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思考后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字,以概括文章内容。  ___花,___花,___花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阅读1—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紫藤萝花的。  (4)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赏析,要求按“我最喜欢的佳句是_
一、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优点  随着语文新课程有效教育的深入开展,对语文教学做出了一些改变,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就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资源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分组合作教学学习能力,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此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提升
期刊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迸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让音乐荡漾在语文课堂,尝试用音乐涤荡学生的心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一、用音乐激发学生走近作者  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乔羽的作品知道的不多,为了让学生走近乔羽,我是这样给学生介绍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期刊
日本画是具有其民族特色及其精神的绘画.公元6世纪,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也同佛教美术传到日本,从而日本的绘画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方法,接受了中国绘画的矿物质
到目前为止,新课标已走过了7年的历程,课改理念也耳熟能详,那么怎样才能让新课改理念来改变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教育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把新课标理念贯彻到教育上,不仅要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更应该关注课堂这块主阵地,把课堂作为第一观测点,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适合的知识与技能,让课堂真正富有生机与活力,以此来确保新课改持续有效地进行。而语文课堂要想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要求教师正视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色彩和主体地位,设计语文话题突出有效对话教学。  一、在兴趣点处对话  “兴趣是最佳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的投入知识学习,并且乐此不彼。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寻找语文教学兴趣点,围绕兴趣点设计话题,吸引学生探究注意力
期刊
我来自农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小就与乡间的泥巴为伍;后来在城市读大学,念硕士;现在,仍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1  听母亲说,我读小学低年级时,语文常不及格,可到了中高年级,语文成绩却有了显著提高。或许是连环画看多了罢。那时,我父亲在镇小教书,每周都从学校给我带回几本连环画。这在当时的农村,特别是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是非常吸引人的。对于这些连环画写的什么内容,我现在已没有太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