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海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美合资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二醋酸纤维素丝束。近年来,公司坚持文化引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逐步实现文化自觉,以文化促发展,以发展蓄文化,呈现出风清、气正、心齐、劲足、势强的良好局面。2010年7月,美国前财政部部长Paul H.O’Neil来公司视察时表示,他到过47个国家、100多个企业,珠纤公司是他见过的最优秀的中小型企业。2011年,公司获得珠海市首届“市长质量奖”,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公司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也离不开公司持续强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四同”工作方法,深化了安全文化、绿色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
加强安全文化、
绿色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安全文化为根本,保证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公司是一家集化工、化纤、热电于一体的企业,具有装备大型化、作业连续化、过程精细化的特点。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独具企业特色的ABCD安全管理模式。其中A指意识(Awareness)、B指行为(Behavior)、C指状态(Condition)、D指文件化(Documentation)。
在ABCD安全模式的指導下,公司先后导入STOP、PHA、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工具和手段,开展事故演练、安全竞赛等活动,实施安全审计、隐患排查等举措,不断强化行为安全和物态安全。公司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先后获得“全国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广东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珠海市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以绿色文化为要求,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色。
公司位于全国环保要求最为严格的珠海。珠海曾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荣誉,在环境保护方面不遗余力。这与公司的绿色文化不谋而合。公司将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作为最低标准,以欧洲标准建设厂区设备设施,投资兴建脱硫、丙酮回收、中水回用等节能减排系统,呵护珠海的碧水蓝天。
公司于2007年底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十一五”期间,公司实际节能13 979吨标煤,节能完成率201%。投资1 050万元,实施了72项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创造经济收益6 590万元。2012年截至11月底,公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0.997吨标煤,处全球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先后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珠海市‘十一五’节能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创新文化为动力,加快“国际一流”创建步伐。
公司将创新视为建设“国际一流醋纤企业”的必由之路,使创新意识覆盖至各领域、各流程、各岗位,最终形成“人人能创新、人人要创新”的浓厚氛围。
以水吸收法丙酮回收技术为例,这是公司在对美国塞拉尼斯碳吸附工艺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造。该技术将使公司能耗成本降低20%。10月份,公司继续实施带中间冷凝器的新稀丙酮蒸馏工艺试验,进一步节约能耗6%。该工艺技术将在公司搬迁扩建中实现工业化应用。
以创新为动力,公司生产运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公司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订货量连续多年超出产能,公司出现供不应求的“幸福烦恼”。公司有13项专利获得授权,“醋酸纤维丝束制造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
“四同”工作法
为深入宣贯安全、绿色和创新文化,使之被员工认知、认同,使之在企业实践中深化、深植,成为公司全员的集体无意识,公司总结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同”工作法,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理念同向,统一全员的价值认同与行为方向。
纵观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既有其初期的发展与积淀,也有中后期的引导与强化。公司通过提炼和总结,将沉淀的文化因子进行明确,使公司上下的理念保持一致。通过沟通与交流,将中外文化进行融合,使中美双方和谐相处,形成合力。
公司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参与相结合。公司于2002年发动“做怎样的珠纤人”大讨论,通过参观标杆企业、员工自由讨论,主题征文与演讲等形式,汇集员工的意见,经过整理和再讨论,形成公司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由于员工广泛和深度地参与,文化框架深受员工认同。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对员工的文化认同进行意识强化。例如,鼓励员工自己讲自己的身边事,用员工的视角、员工的笔触、员工的故事来打动人、感染人。公司前两年出版《记忆——珠纤企业文化故事选编》,其中《傻公司》《一分钟的会议》等优秀故事至今仍为新老员工传读。公司还以元宵晚会、文化故事大讲堂等为平台,鼓励员工演活、讲活身边故事,更生动、更活泼地诠释企业文化。
公司注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断深化中外双方的文化融合。公司成立之初,对美方的技术、管理实行“拿来主义”,诚信、守法、环保、效率等美方理念渗透并影响每一位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成长,中方的民主、和谐、团队、大局意识也逐步同化和影响美方高管。在长期的融合下,安全、绿色、创新成为中美双方坚定不移的共同理念。
通过持续努力,公司与员工、中方与美方间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得到了统一,有效推动日常工作开展。例如,2007年,公司为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决定花高价采购低硫低氮油,这意味着公司每年燃油成本增加800万元,同时意味股东将减少分红、员工将减少一定收入。但美方和员工都非常支持公司的决定,并以绿色文化为自豪,主动地向新员工及相关方传讲公司的这个做法。
上下同心,发挥领导层的表率带头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领导是否带头实践,关系到文化能否落到实处。公司特别重视领导层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要求领导人员当好传播者和布道者,用行动解读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信服感和认同感。 在珠纤公司,安全工作由总经理作为第一负责人亲自主抓。从总经理到区域副总,再到部长、班组长,逐级对安全负责,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历数公司生产经营的所有会议,甚至是决策层的董事会议,第一个议题都是安全。公司总经理室成员率先参与STOP填写,并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填写,最后才是一线员工填写。由于领导层的逐级示范,目前,公司一线员工的STOP填写数已超过总量的60%。
对于绿色文化,公司坚持以行动感召员工。2008年,公司投资360万元建设中水回用项目,成为行业和珠海市第一家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工业企业。尽管该项目社会效益巨大,但投资回报期长达五年,从经济角度分析并不划算。公司还投资81万建设COD监测系统,主动与环保局联网,接受环保局监督。公司的这些“绿色”举措对员工触动巨大。现在,废纸反面打印再利用、空调调至26℃以上、骑车上班减少碳排放、周末上山捡垃圾等行为在公司已成为普遍现象。
2006年,公司启动“金牌丝束”战略并导入六西格玛管理工具。为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积极性,总经理室成员亲自带头,担任项目明星,带领团队完成一个个六西格玛绿带项目。并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参与项目,否则不予续聘。在此带动下,以一线员工为主的六西格玛黄带项目广泛开展,为之后的合理化建设、QC、单点课、改进类项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打下良好基础。2012年,公司进一步强化领导层对创新的带动作用,设立部门创新推动奖,专门奖励对创新活动引导有方的中层管理人员。
内外同步,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与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强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内外结合地改变员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要借力外部、面向外部,积极影响企业相关方,使企业的价值理念为社会所熟悉和理解,实现内外部沟通成本的降低。
深入推进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使精神文化“固化于制、外显于形”。公司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十二五节能规划》《创新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使安全、绿色、创新文化有坚实的制度保障。公司还将节能减排作为公司的五大战略之一,详细部署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通过制度和战略的支撑,企业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有效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日常工作之中。
公司搭建起层次丰富的物质平台,积极展示精神文化。设计和实施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和规范公司外在形象,丰富和拓展精神文化的传播阵地。公司在内外部网站设立“安全之声”“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栏目,使员工和公众能及时获知公司文化的具体实践信息。设立“珠纤文化讲坛”,邀请管理人员、员工代表和专家学者走上讲坛,分享经验、传递知识。讲坛每两个月举办一次,至今已办了23期,成为公司员工非常喜欢的一个文化品牌。下个月即将举办的第24期将由公司安保部部长分享他多年来安全管理的心得,这也是对公司安全文化的一次有力宣贯。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视外部力量为有益补充,灵活借力,使宣贯效果更为理想。例如,公司在宣贯安全“谁主管、谁负责”时,部分员工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安全虽然人人有责,但论及主管和负责,那是安保部的事情。后来公司借助“外来和尚”,邀请安全专家进行全员培训,使员工知道“谁主管、谁负责”是全世界通行的科学理念。再比如,公司推行创新文化时,部分员工认为创新是工程师的事情,与其他员工关系不大。为此公司开展各种创新工具和改进工具的培训,使员工知道管理创新也是创新,小改小革也是创新,有效推动“人人能创新、人人要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
公司还积极向社会相关方传递公司价值理念。通过参加社会论坛与会议、编辑《珠纤通讯》等内刊资料、高层走访与沟通、员工业务交往与洽谈等方式,使公司的价值理念“走出去”,有效降低公司与社会相关方的沟通成本。
成果同享,将“务虚”与“务实”紧密结合。
安全、绿色、创新文化引领公司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01年至2011年,公司利税年均增长28%,2011年人均税利超过120万元,位居珠海市前列。公司坚持成果同享,既让员工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经营成果,也让员工为不契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负责。在正负激励的双重作用下,企业文化有效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安全被视为公司的生命线,同时也是高压线。任何不利于安全的人和事均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公司设立“安全业绩奖”,只要当年公司未发生安全事故,则全员可获一笔奖励。但只要出现一起轻微以上事故,则全员被扣罚。公司还开展STOP填写季度评优、安全十佳个人评比等活动,大力宣扬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自公司设立“安全业绩奖”以来,年年顺利发放。
公司将“20万工时总损失指数”“吨丝耗标煤”“吨丝耗重油”等指标纳入公司级绩效考核体系,并通过“吨丝耗电”“吨丝耗汽”“吨油产汽”等指标分解至各部门、班组直至每个岗位,与每位员工的季度奖金直接挂钩。
公司對创新的导向非常明显。在公司年度表彰大会上,除了优秀员工和先进集体,最耀眼的明星便是创新项目负责人。公司实施“科技重奖”制度,不仅发放大额奖金,而且通过立碑展示,形成长期的精神激励。“热能回收”创新项目负责人被授予“行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时,公司在评聘管理和技术人员,评比优秀员工、先进集体时,高度强调创新工作的权重。近年来,高工、技师和优秀管理人员、优秀员工已成为公司的创新主力军,为公司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强化文化管理,实现文化自强,珠纤公司任重而道远。公司将进一步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投身到“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伟大战略中,建设幸福珠海,建设幸福珠纤。
(责任编辑:罗志荣)
公司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也离不开公司持续强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四同”工作方法,深化了安全文化、绿色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
加强安全文化、
绿色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安全文化为根本,保证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公司是一家集化工、化纤、热电于一体的企业,具有装备大型化、作业连续化、过程精细化的特点。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独具企业特色的ABCD安全管理模式。其中A指意识(Awareness)、B指行为(Behavior)、C指状态(Condition)、D指文件化(Documentation)。
在ABCD安全模式的指導下,公司先后导入STOP、PHA、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工具和手段,开展事故演练、安全竞赛等活动,实施安全审计、隐患排查等举措,不断强化行为安全和物态安全。公司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先后获得“全国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广东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珠海市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以绿色文化为要求,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色。
公司位于全国环保要求最为严格的珠海。珠海曾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荣誉,在环境保护方面不遗余力。这与公司的绿色文化不谋而合。公司将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作为最低标准,以欧洲标准建设厂区设备设施,投资兴建脱硫、丙酮回收、中水回用等节能减排系统,呵护珠海的碧水蓝天。
公司于2007年底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十一五”期间,公司实际节能13 979吨标煤,节能完成率201%。投资1 050万元,实施了72项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创造经济收益6 590万元。2012年截至11月底,公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0.997吨标煤,处全球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先后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珠海市‘十一五’节能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创新文化为动力,加快“国际一流”创建步伐。
公司将创新视为建设“国际一流醋纤企业”的必由之路,使创新意识覆盖至各领域、各流程、各岗位,最终形成“人人能创新、人人要创新”的浓厚氛围。
以水吸收法丙酮回收技术为例,这是公司在对美国塞拉尼斯碳吸附工艺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造。该技术将使公司能耗成本降低20%。10月份,公司继续实施带中间冷凝器的新稀丙酮蒸馏工艺试验,进一步节约能耗6%。该工艺技术将在公司搬迁扩建中实现工业化应用。
以创新为动力,公司生产运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公司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订货量连续多年超出产能,公司出现供不应求的“幸福烦恼”。公司有13项专利获得授权,“醋酸纤维丝束制造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
“四同”工作法
为深入宣贯安全、绿色和创新文化,使之被员工认知、认同,使之在企业实践中深化、深植,成为公司全员的集体无意识,公司总结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同”工作法,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理念同向,统一全员的价值认同与行为方向。
纵观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既有其初期的发展与积淀,也有中后期的引导与强化。公司通过提炼和总结,将沉淀的文化因子进行明确,使公司上下的理念保持一致。通过沟通与交流,将中外文化进行融合,使中美双方和谐相处,形成合力。
公司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参与相结合。公司于2002年发动“做怎样的珠纤人”大讨论,通过参观标杆企业、员工自由讨论,主题征文与演讲等形式,汇集员工的意见,经过整理和再讨论,形成公司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由于员工广泛和深度地参与,文化框架深受员工认同。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对员工的文化认同进行意识强化。例如,鼓励员工自己讲自己的身边事,用员工的视角、员工的笔触、员工的故事来打动人、感染人。公司前两年出版《记忆——珠纤企业文化故事选编》,其中《傻公司》《一分钟的会议》等优秀故事至今仍为新老员工传读。公司还以元宵晚会、文化故事大讲堂等为平台,鼓励员工演活、讲活身边故事,更生动、更活泼地诠释企业文化。
公司注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断深化中外双方的文化融合。公司成立之初,对美方的技术、管理实行“拿来主义”,诚信、守法、环保、效率等美方理念渗透并影响每一位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成长,中方的民主、和谐、团队、大局意识也逐步同化和影响美方高管。在长期的融合下,安全、绿色、创新成为中美双方坚定不移的共同理念。
通过持续努力,公司与员工、中方与美方间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得到了统一,有效推动日常工作开展。例如,2007年,公司为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决定花高价采购低硫低氮油,这意味着公司每年燃油成本增加800万元,同时意味股东将减少分红、员工将减少一定收入。但美方和员工都非常支持公司的决定,并以绿色文化为自豪,主动地向新员工及相关方传讲公司的这个做法。
上下同心,发挥领导层的表率带头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领导是否带头实践,关系到文化能否落到实处。公司特别重视领导层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要求领导人员当好传播者和布道者,用行动解读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信服感和认同感。 在珠纤公司,安全工作由总经理作为第一负责人亲自主抓。从总经理到区域副总,再到部长、班组长,逐级对安全负责,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历数公司生产经营的所有会议,甚至是决策层的董事会议,第一个议题都是安全。公司总经理室成员率先参与STOP填写,并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填写,最后才是一线员工填写。由于领导层的逐级示范,目前,公司一线员工的STOP填写数已超过总量的60%。
对于绿色文化,公司坚持以行动感召员工。2008年,公司投资360万元建设中水回用项目,成为行业和珠海市第一家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工业企业。尽管该项目社会效益巨大,但投资回报期长达五年,从经济角度分析并不划算。公司还投资81万建设COD监测系统,主动与环保局联网,接受环保局监督。公司的这些“绿色”举措对员工触动巨大。现在,废纸反面打印再利用、空调调至26℃以上、骑车上班减少碳排放、周末上山捡垃圾等行为在公司已成为普遍现象。
2006年,公司启动“金牌丝束”战略并导入六西格玛管理工具。为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积极性,总经理室成员亲自带头,担任项目明星,带领团队完成一个个六西格玛绿带项目。并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参与项目,否则不予续聘。在此带动下,以一线员工为主的六西格玛黄带项目广泛开展,为之后的合理化建设、QC、单点课、改进类项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打下良好基础。2012年,公司进一步强化领导层对创新的带动作用,设立部门创新推动奖,专门奖励对创新活动引导有方的中层管理人员。
内外同步,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与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强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内外结合地改变员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要借力外部、面向外部,积极影响企业相关方,使企业的价值理念为社会所熟悉和理解,实现内外部沟通成本的降低。
深入推进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使精神文化“固化于制、外显于形”。公司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十二五节能规划》《创新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使安全、绿色、创新文化有坚实的制度保障。公司还将节能减排作为公司的五大战略之一,详细部署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通过制度和战略的支撑,企业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有效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日常工作之中。
公司搭建起层次丰富的物质平台,积极展示精神文化。设计和实施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和规范公司外在形象,丰富和拓展精神文化的传播阵地。公司在内外部网站设立“安全之声”“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栏目,使员工和公众能及时获知公司文化的具体实践信息。设立“珠纤文化讲坛”,邀请管理人员、员工代表和专家学者走上讲坛,分享经验、传递知识。讲坛每两个月举办一次,至今已办了23期,成为公司员工非常喜欢的一个文化品牌。下个月即将举办的第24期将由公司安保部部长分享他多年来安全管理的心得,这也是对公司安全文化的一次有力宣贯。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视外部力量为有益补充,灵活借力,使宣贯效果更为理想。例如,公司在宣贯安全“谁主管、谁负责”时,部分员工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安全虽然人人有责,但论及主管和负责,那是安保部的事情。后来公司借助“外来和尚”,邀请安全专家进行全员培训,使员工知道“谁主管、谁负责”是全世界通行的科学理念。再比如,公司推行创新文化时,部分员工认为创新是工程师的事情,与其他员工关系不大。为此公司开展各种创新工具和改进工具的培训,使员工知道管理创新也是创新,小改小革也是创新,有效推动“人人能创新、人人要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
公司还积极向社会相关方传递公司价值理念。通过参加社会论坛与会议、编辑《珠纤通讯》等内刊资料、高层走访与沟通、员工业务交往与洽谈等方式,使公司的价值理念“走出去”,有效降低公司与社会相关方的沟通成本。
成果同享,将“务虚”与“务实”紧密结合。
安全、绿色、创新文化引领公司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自2001年至2011年,公司利税年均增长28%,2011年人均税利超过120万元,位居珠海市前列。公司坚持成果同享,既让员工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经营成果,也让员工为不契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负责。在正负激励的双重作用下,企业文化有效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安全被视为公司的生命线,同时也是高压线。任何不利于安全的人和事均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公司设立“安全业绩奖”,只要当年公司未发生安全事故,则全员可获一笔奖励。但只要出现一起轻微以上事故,则全员被扣罚。公司还开展STOP填写季度评优、安全十佳个人评比等活动,大力宣扬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自公司设立“安全业绩奖”以来,年年顺利发放。
公司将“20万工时总损失指数”“吨丝耗标煤”“吨丝耗重油”等指标纳入公司级绩效考核体系,并通过“吨丝耗电”“吨丝耗汽”“吨油产汽”等指标分解至各部门、班组直至每个岗位,与每位员工的季度奖金直接挂钩。
公司對创新的导向非常明显。在公司年度表彰大会上,除了优秀员工和先进集体,最耀眼的明星便是创新项目负责人。公司实施“科技重奖”制度,不仅发放大额奖金,而且通过立碑展示,形成长期的精神激励。“热能回收”创新项目负责人被授予“行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时,公司在评聘管理和技术人员,评比优秀员工、先进集体时,高度强调创新工作的权重。近年来,高工、技师和优秀管理人员、优秀员工已成为公司的创新主力军,为公司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强化文化管理,实现文化自强,珠纤公司任重而道远。公司将进一步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投身到“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伟大战略中,建设幸福珠海,建设幸福珠纤。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