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努力建设以实训课程为主体,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北京市商业学校“电子商务实践运营中心”是为探索电子商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项目,通过引入美资Endiva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公司正常运营。学生作为公司员工,对网络编辑、客户服务、电子商务销售岗位进行实战性演练,使之符合企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企业培养更具竞争力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实践运营中心”的学员,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考试、面试的方式挑选出来。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实习环境,是因为学校在努力建设以实训课程为主体,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换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事实上,在北京商业学校,幸运的不仅仅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所有学生都很幸运,因为学校不惜投入,先后建成会计实训中心、银行实训中心、证券保险实训中心等多个实训教室。
2008年5月学校又与北京一商集团所属10家企业签约,这一举措对于密切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对于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推动学校、企业及集团公司事业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最终可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开发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一次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叫‘同飞工作室’!”作为03级12班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高雅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

在临近毕业的一年,高雅和她的同学有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而它诞生于学校专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之际。“我们工作室的宗旨是‘超越自我,同心飞翔’。每次上课我们工作室的成员都大声朗读这句口号,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如同在工作岗位上一样。这门课不仅让我熟练了专业知识,还让我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北京商业学校近年来改变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开发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的缩影。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课程的开发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践教程》的编写,也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成果。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了一批会计专业技术精、职业素质高、深受企业欢迎的中等财会人才。
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与学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人才市场接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丰富技能训练途径和方法
为尽可能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北京市商业学校还根据生源质量差异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岗位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技能训练比例、职业指导课的比例,并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03级财金系会计2班的刘金枝现就职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财务部,和其他同学一样,她见证了在财金系商业银行实训室中,按实际工作的流程和服务规范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过程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演示法、研究式协作学习法有机结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实训模式”使她充分接触了职业氛围,培养了爱岗敬业的核心素质,专业应用技能不断加强。就业后,刘金枝很快就适应了岗位要求,与领导、同事关系融洽,她的工作也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好评。她自豪地说,“这得益于在实训室的实际演练”,在技能实训和岗位表现综合考核中,由老师、班内业务主管、组内业务主管共同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她的学习考核是全优。
“校内认知实习”是商贸系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贸系全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系利用校内伊尚美源实习超市作为营销专业的实习场所,通过学生在收银、理货、结算等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引入了企业化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如晨会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全部按企业标准执行。此举强化了学生们的职业意识,促进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
作为由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教委全额资助的重点中职学校的优秀学生,04级13班的郑杰赴韩国深造一年,进修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专业,回国后进入到有“中国黄金第一家”美誉的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北京商业学校每年都要求各专业系部根据学生培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确定与此相对应的知识、能力、态度,确定综合素质、课程方案和育人模式。郑杰就是学校不断探索和积累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例子,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与欧洲酒店旅游培训中心MODEUL正式签约合作办学的国际酒店专业,引进外方课程占总课程的72%,同时,还积极开设适合专业特点的选修课,如“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活动课作为校本选修课程,以课题“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与实验研究”为依托,通过参与团队的实际创建活动,使学生形成了积极进取、敬业负责、乐观向上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推动考核方法改革
显然,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考核方法的相应变化。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2003年开始,北京商业学校就考试方法制度改革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灵活的、立体式的考试考核方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中不断摸索兼顾学生主体性差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英语课采取了“全年级英语单科分层教学模式”、“全年级双学科交叉分层教学模式”;数学课针对传统数学定位不清、模式呆板、成效不佳、缺乏互动等问题开展了“数学全程监控法”的综合考核形式,变原来的一次性闭卷考试为过程性考试,从“课堂表现、笔记学习总结、模块验收、平时作业、活动作业”共六个方面考查学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了适应个体的学习方法,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学习的自觉性。
北京市商业学校“电子商务实践运营中心”是为探索电子商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项目,通过引入美资Endiva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公司正常运营。学生作为公司员工,对网络编辑、客户服务、电子商务销售岗位进行实战性演练,使之符合企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企业培养更具竞争力的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实践运营中心”的学员,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考试、面试的方式挑选出来。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实习环境,是因为学校在努力建设以实训课程为主体,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换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事实上,在北京商业学校,幸运的不仅仅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所有学生都很幸运,因为学校不惜投入,先后建成会计实训中心、银行实训中心、证券保险实训中心等多个实训教室。
2008年5月学校又与北京一商集团所属10家企业签约,这一举措对于密切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对于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推动学校、企业及集团公司事业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最终可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开发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一次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叫‘同飞工作室’!”作为03级12班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高雅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

在临近毕业的一年,高雅和她的同学有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而它诞生于学校专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之际。“我们工作室的宗旨是‘超越自我,同心飞翔’。每次上课我们工作室的成员都大声朗读这句口号,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如同在工作岗位上一样。这门课不仅让我熟练了专业知识,还让我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北京商业学校近年来改变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开发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的缩影。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课程的开发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践教程》的编写,也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成果。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了一批会计专业技术精、职业素质高、深受企业欢迎的中等财会人才。
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与学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人才市场接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丰富技能训练途径和方法
为尽可能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北京市商业学校还根据生源质量差异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岗位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技能训练比例、职业指导课的比例,并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03级财金系会计2班的刘金枝现就职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财务部,和其他同学一样,她见证了在财金系商业银行实训室中,按实际工作的流程和服务规范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过程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演示法、研究式协作学习法有机结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实训模式”使她充分接触了职业氛围,培养了爱岗敬业的核心素质,专业应用技能不断加强。就业后,刘金枝很快就适应了岗位要求,与领导、同事关系融洽,她的工作也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好评。她自豪地说,“这得益于在实训室的实际演练”,在技能实训和岗位表现综合考核中,由老师、班内业务主管、组内业务主管共同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她的学习考核是全优。
“校内认知实习”是商贸系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贸系全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系利用校内伊尚美源实习超市作为营销专业的实习场所,通过学生在收银、理货、结算等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引入了企业化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如晨会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全部按企业标准执行。此举强化了学生们的职业意识,促进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
作为由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教委全额资助的重点中职学校的优秀学生,04级13班的郑杰赴韩国深造一年,进修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专业,回国后进入到有“中国黄金第一家”美誉的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北京商业学校每年都要求各专业系部根据学生培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确定与此相对应的知识、能力、态度,确定综合素质、课程方案和育人模式。郑杰就是学校不断探索和积累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例子,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与欧洲酒店旅游培训中心MODEUL正式签约合作办学的国际酒店专业,引进外方课程占总课程的72%,同时,还积极开设适合专业特点的选修课,如“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活动课作为校本选修课程,以课题“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与实验研究”为依托,通过参与团队的实际创建活动,使学生形成了积极进取、敬业负责、乐观向上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推动考核方法改革
显然,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考核方法的相应变化。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2003年开始,北京商业学校就考试方法制度改革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灵活的、立体式的考试考核方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中不断摸索兼顾学生主体性差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英语课采取了“全年级英语单科分层教学模式”、“全年级双学科交叉分层教学模式”;数学课针对传统数学定位不清、模式呆板、成效不佳、缺乏互动等问题开展了“数学全程监控法”的综合考核形式,变原来的一次性闭卷考试为过程性考试,从“课堂表现、笔记学习总结、模块验收、平时作业、活动作业”共六个方面考查学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了适应个体的学习方法,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学习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