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指导之我见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然而,文情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方法”,使其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我本人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读”字首选,以情激趣
  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读法不一,翻译成句子也就不相同了。文言文中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等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此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策”字,即“策三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不同,前者是动词“驱使”的意思,后者是名词“马鞭”的意思。再如《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的“志”意思也是不尽同。这样加以综合比较,使学生能一同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含义加以时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栏,以加强记忆。
  三、掌握技巧,翻译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读物的资料翻译,这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①留:即保留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等专用名词,如《湖心亭赏雪》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②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出的虚词等,如《愚公移山》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中“之”作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标志时,无意义,翻译时要删去不译。
  ④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句子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前面一段古文可翻译成:(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回答了他“。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陋室铭》的结尾为“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
  ⑥增:即单音词翻译时要译成相应的现代双音节词。如《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隆”译成现代汉语时,应为译为“兴隆”或“兴盛”。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能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技能,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其他文献
期刊
许多语文教师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研究、探索的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培养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信心  吕叔湘老师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需要,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初推想,形成阅读期待  教学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或推想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或推想课文可能会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或推想作者借课文可能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对课文的阅读起到一种导向作用。这样的推想,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
中学生迫切需要树立“快乐作文”的理念,把平日里的“苦差事”变成人见人爱的“非常可乐”。  一、倡导快乐作文,要探寻作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中学生十几年的社会生活经历,不可能说没有生活积累,但许多同学为什么一作文就会感到无话可说,导致作文内容贫乏呢?套用一句名言:头脑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作文素材,先要想方设法改变体验生活时感知钝化的状态,学会深入生活,提高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要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