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然而,文情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方法”,使其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我本人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读”字首选,以情激趣
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读法不一,翻译成句子也就不相同了。文言文中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等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此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策”字,即“策三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不同,前者是动词“驱使”的意思,后者是名词“马鞭”的意思。再如《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的“志”意思也是不尽同。这样加以综合比较,使学生能一同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含义加以时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栏,以加强记忆。
三、掌握技巧,翻译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读物的资料翻译,这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①留:即保留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等专用名词,如《湖心亭赏雪》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②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出的虚词等,如《愚公移山》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中“之”作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标志时,无意义,翻译时要删去不译。
④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句子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前面一段古文可翻译成:(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回答了他“。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陋室铭》的结尾为“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
⑥增:即单音词翻译时要译成相应的现代双音节词。如《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隆”译成现代汉语时,应为译为“兴隆”或“兴盛”。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能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技能,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读”字首选,以情激趣
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读法不一,翻译成句子也就不相同了。文言文中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等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此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策”字,即“策三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不同,前者是动词“驱使”的意思,后者是名词“马鞭”的意思。再如《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的“志”意思也是不尽同。这样加以综合比较,使学生能一同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含义加以时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栏,以加强记忆。
三、掌握技巧,翻译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都是来自课外读物的资料翻译,这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①留:即保留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等专用名词,如《湖心亭赏雪》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②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出的虚词等,如《愚公移山》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中“之”作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标志时,无意义,翻译时要删去不译。
④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句子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前面一段古文可翻译成:(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回答了他“。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陋室铭》的结尾为“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
⑥增:即单音词翻译时要译成相应的现代双音节词。如《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隆”译成现代汉语时,应为译为“兴隆”或“兴盛”。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能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技能,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