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技术的再反思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然而,由于可供借鉴的操作经验的相对缺乏和教师在运用时的过于简单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在当前,反思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介绍合作学习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建议成为一种必要。本期“视点”,我们刊发一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不同的文章在具体某一问题上的观点可能不尽一致,我们都把它们呈现出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新近看了几篇关于合作学习的论文,发现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总结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时,形成了一些共识,例如分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工之前要明确责任等。笔者自己也曾经参与了几次合作学习,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深感合作学习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把握,其中关于程序、技术的策略设想虽好,但实践下来还是效果各异。如何看待这些策略,是技术主义的逐条照搬,还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反思斟酌?本文将以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论述。
  
  一、分组:何必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既是合作学习,必然要有合作的伙伴,出于节约课堂时间、组织调控便利的考虑,不少教师采用了就近原则,安排同个自然小组或是同个四人小组的同学参与合作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将组员构成固定化了。为了使合作更加多样化,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们打破了教室座位的固有编排,重新制定分组的原则,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意思是各个小组总体水平相当,但组内成员的“质量”有别,通常是由优、中、差不同质的学生组合而成。这种分组原则确实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格局,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
  1. “组间同质”没有确定的标准
  首先值得质疑的是,同质的标准是什么?是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还是学习经验、性格特征?教师真的能保证组建的各个小组在质量上保持同质吗?组间同质是出于公平的考虑吗?在我看来,教师并不能预先干预以保证真正的公平,每一次合作都带有不定的变数,不同组合在不同时刻、就不同主题的表现也千差万别,即便教师预先设想有同质的可能,最后的结果也要视各个小组实际发挥的水平。此外,就算合作的结果相差甚异,其影响未必就是负面的。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说不定失败、难堪的合作经历会激发落后小组的斗志,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加倍地努力。由此看来,“同质”是难以按照教师的意图预设的,既然如此,教师们就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反复强调“组间同质”。
  2. “组内异质”容易造成话语霸权
  教师们主张有预设地分等、分组,其实是源于一种假设:如果一个合作小组由异质学生(多指学业的参差不齐)组合而成,那么学生就能够互帮互助,这有利于学习任务的顺利达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一个组由个别优秀学生领衔,那么这个优秀的学员就能暂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能够引导整个团队作深入的思考。然而,学习目标的达成只是合作的目的之一,此外,同学们在合作中形成的自我概念、习得的交往技能和在合作中的良好感受等也是合作的目的。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在由好、中、差不同等级的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里,好学生具有默认的优越感,他们始终掌控着合作的进程,是实实在在的话语霸权者。这样的合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多数同学都没有真正的参与,而且这种不平等、不愉快的合作经历会使其他同学丧失合作学习的兴趣。如果“异质组合”暗含了一种默认的权力,那么这与合作学习的精神是相背离的。
  3. 随机分组淡化标签又扩大交往机会
  合作不等于帮助,合作的主旨在于每一个参与合作的个体都能从合作中得到发展,“同质”也好,“异质”也罢,都是教师给学生预设的标签,这种分质暗含着一种等第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参与合作。为了创设一种平等交流、彼此开放的氛围,教师最好从一开始就不做任何干预、不留任何意向痕迹地随机进行分组。
  将“异质”的学生安排在一组,意味着剥夺了他们与更多“同质”伙伴合作的机会。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业成绩相当的学生彼此合作的有效性会更高,一方面是因为去除预设的“标签”后每一个参与者都体验到平等对话的氛围,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同质”的学生由于彼此的差距不显著,而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小组中取得 “成就”,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合作顺利的达成。有些教师还主张组建并培育一个固定的合作小组,以消解组员间的陌生感,保证小组成员流畅地合作。然而在我看来,合作技能、合作品性的培养不全赖于合作的班组,好朋友之间合作愉快这不叫拥有合作的技巧,尝试着跟不同的人合作,感受不同个体的意念、志趣、思维方式,聆听彼此的不同的经历、体验,相互提点、彼此包容。
  
  二、分工:明确责任但不限于各司其职
  
  在总结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时,许多教师提到学生普遍存在“搭顺风车”的现象。这正应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老话。教师们为了避免参与者之间彼此推脱、扯皮,提出在合作前对每个合作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以保证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就拿笔者曾经亲身经历的小组合作讨论来说,设置分工的角色有召集人、记录员、汇报人、记时员、音量控制员、破冰者等;合作学习之前,每个参与者自愿选择角色,在合作中大家各司其职,最后在汇报人的总结陈述中合作讨论宣告结束。明确责任似乎成了教师们普遍认同的真理,但细究起来,这种角色分工却存在诸多问题。
  1. 分工难以确保职责对等
  合作学习中进行分工,其初衷在于使参与者能够彼此分担职责,以避免忙者太忙,闲者太闲。然而,这种举措虽然保证人人有事干,但干的分量、质量的要求却难以做到公平。就以本人曾经参与的合作活动为例,其中记录员的工作强度就明显大于计时员。因为记录员要不停地记下不同参与者提出的观点,而且每个人谈到的观点本身不具有系统性而是相互间跳跃、不连贯,甚至矛盾,能够准确地提炼每个发言者的主要观点并记录已是难事,更别说要分出神来参与讨论,提出个人独到的见地。可以说,对于大多数记录员来说,他们在合作中多数时间充当着录音笔的角色,自己并没有时间真正地参与讨论。而计时员的职责却相对轻松,只需在某个人发言超时时对其进行提醒,对于他们来说则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这样的分工必然导致大家都不愿意担当记录员,有谁愿意错过合作学习的机会呢?
  2. 分工容易“固守界限”
  对岗位进行分工,明确职责,容易使每位参与者造成一种误解,即只在自己明确的职责范围内行事,别人的职权不轻易干涉,这就是所谓的“固守界限”。然而真正的合作除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使合作者彼此建立友谊,享受合作的乐趣,培养每个人的责任感。如果只是固守自己分内的事,而不能灵活根据合作进程的需要主动分担分外的责任,那么既不利于合作的进行,又无助于每个学生自觉意识的提升。比如,记录员和计时员承担的职责不等量,而计时员又眼睁睁地看着记录员分秒必争地忙于记录,自己即使无所事事也不做任何援助,那么所谓良好合作关系的达成也难以真正实现。
  3. 分工是底线,合作才是目的。
  对待“明确分工”,我们应该秉持这样的态度:分工仅仅是保证合作顺利开展的底线要求,而不应是限制个体参与合作学习的障碍。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以自我主动参与为目的,工种之间要互相开放,互相帮助。记录员可以有机会停止记录,深入思考,音量控制员也不仅只做提醒大家大声发言的人,而且可以根据合作的需要,主动地挑起某项任务,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分工只是在岗位缺失时能够确保某个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说各人只做分内的事。从集体利益出发,运用整体思维进行合作学习,提升每个人的责任感是每位学习者应遵循的合作理念。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被广为认同的“实用技术”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们不能迷信照搬这些技术,而应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这些技术加以反思,灵活地运用。在教师教育中有两种教育观:一种是技术理性,它认为教学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教师是技术人员,教师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知识的传授,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因此教学侧重于对普遍有效性和规律客观性的探求与执行;另一种是反思型教师教育观,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教学是一种情境性的实践,具有复杂、不确定、多变的特点,人们无法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需要在行动中进行反思。[1]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喜欢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以为只要忠实地执行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技术主义的“拿来”时而有效,时而 “水土不服”。面对这种不适应,很多人可能会否定这种技术,改投其他的方向,这也正是目前教师们常抱怨的 “跟风”现象的原因。其实这种疲惫的效仿源自对技术理性的迷恋,然而教学不是技术,教师也不是教书匠,教学本身具有无限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别人适用的结论和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具体的情境、教师的个人风格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做实践的反思者,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境,有选择地“拿来”,这种借鉴本身包含着对情境、对策略的反思,在反思中构建自己的教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反思力、创新力,这才是应对“技术”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 韩淑萍、张晓春.教师继续教育: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张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6).
其他文献
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所以,教学时用地理课堂模式教地理知识、用历史课堂模式教历史知识,就偏离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如何恰当地、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解读教材是根本。然而,解读教材首先应该解读课题,从课题之中找寻奥妙。  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历史与社会》的编写者设计了一些因果关系鲜明的课题,如“变革与争霸”
关于灯笼果,传说是王母娘娘发怒,身边掌灯的仙女一惊,手中灯笼从天宫掉落人间,恰巧挂在树上,变成了果实。这当然是美妙的神话罢了。不过自然界确实存在很多酷似灯笼的果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栾树果——三棱灯笼  栾树的果实,由纸一样的三片三角形果皮包裹着。整个果实犹如精致的小灯笼,成串挂满树冠。微风吹过,耳畔一片沙沙之声,似乎是它们发出的嬉戏声。青绿的幼果逐渐转为淡黄,成熟后变为深红。严冬,树叶全落了,
导 读  你有没有问过“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呢?本期的《青鸟》就是一本关于幸福的书。故事讲述了伐木工家的笛迪尔和美迪尔两兄妹为了救邻居家的女孩,在仙女的引导下,一路历险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最后他们发现,幸福看似远在天边,其实近在眼前。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勇于追求,属于我们的那份幸福就会悄然来临。精彩选段  凛冽的寒风在窗外呼啸着,风声呜呜的,像在唱一首只有树林听得懂的神秘的歌。大片大片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9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露出庐山面目,向人们展示各自的风采。仔细领悟它们,无疑会对我们应对2010年高考作文有很大帮助。  笔者将其与去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作了一下比较(详见附表),得出如下整体感觉:基本稳定,小有变化;贴近生活,注重底蕴;强调理性思辨与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今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的整体特征作一些分析,并结合《考纲》相关的能力
清早,我到家门口的学海边去玩,一跨上走道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学海边跑去。  那里的白玉兰已经开了不少。玉兰枝向四面八方拜了拜,好像很期待人们去欣赏被它呵护的玉兰花。玉兰花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蕊害羞地藏在里面,像刚睡醒的美少女;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像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外面裹着一圈棕色的绒毛,像一个大大的鹅蛋。咦?树上竟然没有一片叶子,这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提供导引和参考,而教师的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1]笔者认为,对“叙事宏观,内容庞杂”的高中历史说,“小切口,深分析”的教学思路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抓准教材切入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高中历史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的最后一课,与前面两课——“美苏争锋”和“
提起军马“大黄”,军马医罗继龙有说不完的故事。让他印象最深的,当数“大黄”认路的事儿。  那年5月底,驻训点所在的草原刚刚泛绿。罗继龙像往常一样,晚上10点多出发,随勤务班一起去放夜马。为了让军马吃到草原上新鲜的夜草,放马的官兵往往晚上10点出发,第二天清晨六七点才能回来。  那天凌晨,天气突变。先是刮风下雨,接着大雪纷飞。驻训点海拔4000多米,变天本是常有的事,可在初夏时节下暴雪,罗继龙和同行
- 1 -  下周五我们班要开展一堂社会实践公开课,我们几个班委放学后留下来,讨论如何分工。  第一组主要调查大街小巷的错别字;第二组调研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就在大家纠结第三组开展什么实践主题时, 乔一木提议道:“要不我和薇薇采访一下外卖配送员吧?”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忘了说,我爸就是外卖配送员,俗称外卖骑手。不过除了知道爸爸天天骑着电动车跑来跑去送外卖,具体的工作情况我还真不了解。  于是回到
你肯定看过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演绎,比如有人拍出好看的照片,有人拍出炫酷的视频,有人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但是,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美食你可能真没见过。立春盘  立春吃春盘也叫“咬春”,是人们迎接春天的一种方式,就算你没吃过春盘,那么春饼、春卷肯定吃过吧?没错,用薄饼皮卷起五颜六色的青菜和酱料然后一起送进嘴里的味道太熟悉啦。雨水罐  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的人们在这个时节做罐罐肉孝敬长辈,没想
一、 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是指学习时在过程和目标上有明确的结构,亦即有高度组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结构化学习的操作方法是列出某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概念、范例、实验等重要知识线索,抽取出一个骨架性的简单框架,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  结构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一门课程的浩繁内容中,找到各部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框架和索引系统,使知识变得更容易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