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内涵和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要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浩瀚无边的传统文化,日常教学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显得远远不够。对于高中学生,必须使他们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识,具有一定的古籍阅读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这样的,高中学生应该“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当前高中日常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一般是渗透在古诗文教学中,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到文化常识的试题只占据了很少的分值(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3分的分值)。高中教师对文化常识的处理一般是随遇随讲,不求内容的深入,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的识记,不做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重视不够,并不了解文化常识背后的深刻内蕴。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古文化修养不高,造成古诗文阅读的障碍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陌生感,进而影响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兴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仅就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文化常识来说,其丰富内涵可以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农耕社会距离当下的高中学生越来越远,社会生活内容与现代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知障碍。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农耕和读书仕进为主要内容。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王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土神“社”与谷神“稷”的祭祀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设立专门的祭祀场所,一般由皇帝亲自参与祭祀;各级政府也设有专门的社稷坛,由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祭祀。围绕对“社稷”的祭祀,还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天旱祈雨、籍田之礼等,还逐渐兴起了“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1]——社日。最终,“社”与“稷”的合称——社稷,就成为国家和政权的代名词。在农耕生活以外,读书仕进也是古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要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文人人生轨迹,就必须弄明白他们求学和做官的经历,因此学生了解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人才选拔方式、官职的设置等。以清代科举考试为例,读书人为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需参加“童试”[2],录取后成为“生员”[2];其中在本省巡回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方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2],考中者成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会试后第二年春礼部举行“春闱”[2],考中者称为“贡士”[2],第一名称为“会员”[2];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贡士参加殿试,其中第一甲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2]。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会明白古代读书人的仕进之路的艰辛和痛苦,理解在古人对功名执着追求的背后,有着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扭曲。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含了古代社会的普遍情感。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父母的“敬”与“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恭顺”上,而且体现在对待父母丧葬礼上面。自上古社会起,我国逐渐产生了子女为过世的父母守丧三年的风俗,是为“丁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丁忧”逐渐由一种礼俗演变成制度,古代社会的律法对“丁忧”有着严格的规定,“凡有违‘丁忧’规定的各类行为,均被列为‘不孝’犯罪而被施以嚴厉的刑律惩罚。”[3]作为支撑封建统治的中间力量,国家的官吏更要恪守“孝道”,遵守国家对“丁忧”的规定,在古代社会对于“丁忧”规定的背后,是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理念和古人“尽孝道”的普遍情感。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的重视使得“别情”也成为古人的普遍情感。在古代,长安的灞桥是凝结着人们的离别之情的“黯然之地”。唐朝时,朝廷在灞桥上设立了驿站,灞桥两边杨柳依依,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送亲友东去的人们,大多在这里告别,折柳相赠,表达挽留之意。久而久之,灞桥也就成了著名的离别之地,诗人李白曾在《忆秦娥》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灞桥也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独特存在。同样,以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划旱船等活动为习俗的上元节,在节日活动的背后,也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和幸福团圆的向往。
  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藏着古人的主要思想观念。
  通过对文化常识的深入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认识。“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方法,“天干”和“地支”代表着我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星象、时间等自然变化最原初的认识。同时,“干支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循环”时间观念的反映,“天干”与“地支”搭配,六十年完成一个轮回,称为一个“甲子”,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好像时间只是在完成一轮又一轮循环,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农业生产、政治生活、哲学思想、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古印度的佛教能够在古代中国大行其道也可能与这种“循环时间”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教中“因果循环”和“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暗合了这种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是以“和”为贵的,但在强调家庭和睦的同时,更强调家庭中的秩序和礼法。家庭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要力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如《礼记》对父母和长者的礼仪是这样规定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在名目繁多的礼节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礼”为手段与以“和”为目的家庭观念。
  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渗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指出,“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中,有一些重要的或者说是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整体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整体思想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认识论方面的整体思维;二是道德观方面的整体主义;三是历史观方面的整体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观方面提倡整体发展,强调“公” ,就是强调从整体出发,谋求整体利益,实现整体发展。”[4]这种观念表现在统治者的立国方略上,就是追求“大一统”国家观念。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上就有明显的体现。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以后,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秦始皇嬴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他创立了郡县制、丞相、监察、九卿等规章制度,全国统一划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郡),在各个行政区域实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律法和文字,这种统治方式,为后世的君主所接受。自秦以后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统一稳固的国家政权使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追求国家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古代行政区划和官吏设置等文化常识之中,也隐含着维护国家统一,立足共同发展,追求中整体利益的民族精神内涵。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有论者指出,汉代的“儒家学说将介子推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孝而不求功利的隐士形象,这无疑将他推上神坛,成为民众修身律己的精神堡垒……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反映了人们对高洁之士的崇拜”[5]。在寒食节背后,则是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对于舍生取义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综上所述,高中古代文化常识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深入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普遍情感,而且可以使他们更深入了理解代社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体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当下的高中古文化常识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所以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
  一、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古诗文。以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拜、擢、迁”为例,其中“拜”为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为上卿”,就授予上卿的职位。“擢”指的是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而“迁”则是指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常识的真正内涵,才能准确的把握一些仕宦人生际遇,才能更为准确的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二、促使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学习,使他们更为细致、全面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生活内容、基本情感、价值观念和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能够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如“端午节”背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十四节气”中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意识,儒家传统中“仁爱”思想与“入世”精神,道家传统中对“逍遥”的追求与“本真”意识,古代艺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精卫填海”的传说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大禹治水”故事里强调的“天下为公”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等。高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在苹果手机、好莱坞大片、万圣节、宫崎骏、“韩流”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很好地保有和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来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軟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必须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强化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的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要使当前的高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加强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只是其中基础环节。“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6]我们的学生只有很好地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那么,加强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优取哪些具体措施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和讲解。课堂学习是当前高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进行细致深入地讲解,不要只做简单的解释,要力求挖掘文化常识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在文化常识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编写古代文化常识校本教材,为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组织古代文化常识社团,定期开展小组或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可以创办诸如“兴趣班”“特色班”采用“大讲堂”之类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教师要放眼课外,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在课余时间,运用丰富的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07-108
  [3]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罗恒宇.从儒家思想的影响看寒食节从汉到唐宋的兴衰[J].宜宾学院学报,2014,(8)
  [6]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其他文献
徐拥军,湖北黄石十六中教师。  《论语·阳货》有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今天,我们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古诗词中丰富的心灵、深切的感悟,是我们生活与学习的巨大宝藏,其中感发的生命力,更是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试想当我们读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晀楼饯别校书叔云》)、“少年
期刊
唐 健,安徽省淮南二十八中教师。  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思维方式也具有跳跃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敢于质疑。为顺应新形势,我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每讲一节课,在学生预习、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本一些不会不懂的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开拓学生思路大有裨益。  这几年,我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些质疑,现结合自己没有深入细
期刊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structivism,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
期刊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说:“作品把世界的公开场保持在其敞开中”[1]“作品的作用在于:自作品中演历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的转变,亦即,存在者的存在的转换。”[2]那么,作为作品创造者无疑把其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乃至生命的本质也保持在作品的敞开之中,至于如何把握作品,则是关乎接受者怎样剥离作品存在的遮蔽,深入体察到“存在者的演历”的问题而已。鉴于此,《赤壁赋》以汉语言文字符号的精美结构和富有情
期刊
文本如同“冰山”,需要我们透过浮在“水面”上的“语言文字”进而体悟隐在“水面”下的“深厚意蕴”。“不同的作者在意义的表达上,有的直白,有的隐晦,有的平淡质朴,有的含蓄曲折,丰富多彩的意义传输方式给文本解读带来了巨大的解读空间。”[1]“教师需要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的隐秘处(这里的隐秘处也就是最紧要处,最‘含糊’之处),进而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2]  所以咀嚼品味字里行
期刊
家童,是古代私家奴仆的统称,指未成年的仆役,或曰童子、僮仆。其地位虽说颇有些卑微,但他们在古代名篇中作为艺术形象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很有探讨的必要。古诗文中的家童,總是躲在看似毫不显眼的区区一隅,以其懵懂无知、少不更事、无忧无虑的“愚者”形象来衬托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作为“智者”的敏感与清醒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家童所代表的儿童世界,在作品中,尽管模糊得毫无个性,但我们完全可以透
期刊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选编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深得学生喜爱,这无疑是拣玉挑金之举。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昨夜雨疏风骤”进行交流探讨时产生了争议,一方认为应解读成“雨大风狂”,一方则认为应该是“小雨时风”。课下,笔者翻阅教参,发现里面的“名家赏析”是2000年第10期《文史知识》中陈祖美先生
期刊
高中语文教科书有两篇文章是写项羽的,一篇是《鸿门宴》,一篇是《项羽之死》。读过这两篇文章的人对项羽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掩卷而思,会发出太多叹惜。  尤其是《项羽之死》一课,课后专设一题,有意引导学生思考:“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次听此课,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但意见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此类学生大多用杜牧《题乌江亭
期刊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形势和互联网背景下,仅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或个体教师的力量是无法适应语文教育的,也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要;何况,作为母语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学生自身学习的“活水”增长速度也不一定亚于老师;更何况,其他语文教师的“活水”说不定源头更远、“流量”更大。所以,目前语文教育改革最可靠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建设互助互惠的多方共同体。  实践证明,优秀的语文教
期刊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