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影响更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是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但政治教师更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倡人文教育,打造具有人文价值的课堂,是必须深入探索的课题。思想政治课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看法。
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政治课教师要积累广博精深的文化底蕴。时代要求,政治教师须具有通识型特质,不仅要有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还必须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理念。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则是教师的灵魂。因而政治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历史、地理、伦理、哲学、艺术等须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并内化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和信念。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的力量,学习、感悟、接受教师所传导的人文的理念与精神。例如,笔者会侃侃而谈“七月革命”的起因、“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的背景、“公车上书”引起的中国民众政治革命等这些历史,用来印证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会利用“宇宙要爆炸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的恒星,才能让地球上的女士们穿金戴银”这种诙谐的方式表达高深的自然科学知识,把物理、地理等自然知识以人文化、哲学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并接受世界的物质性;会用楼兰少女的发饰、庞贝古城的市集、甚至用“江南style”来诠释文化的时代和地域差异……较之缺乏人文色彩的学科语言,这样的教学自然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政治教师不单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心,更要以自己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改变学生。教师的人格、言行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例如,笔者始终认为具备积极友好、自控自律、充满信心、善于合作的人格特征是政治教师基本职业要求;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文明礼貌、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这是政治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与学生、同事、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是职业素养。唯有通过以身作则,不断传递着这些素养,并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爱祖国,才能真正感染与教育学生,让充满高尚人性的思想政治课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须主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抓好人文精神的升华点。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闪闪发光的人文精华。例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规则亦属道德伦理范畴,染色剂、毒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等,这些生产者为一己之利置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顾,不仅仅是市场天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然,也是信用教育缺失的结果;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仅是价值规律歪曲的表现,权利意识、公正意识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自觉追求和维护社会公正。
再如《政治生活》模块中,公民义务的履行反映在道德上即是要求公民具有责任意识,政治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精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政治生活的行为主体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温总理曾在2010年两会中阐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习主席提出“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党的治国理政和政府的履职,处处体现出庄重与温情的对人的尊严和生存环境的维护与尊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更须将知识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一种道德追求。
假如,学生怯怯地问:“老师,我学‘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有什么用呢?”这时作为政治教师,绝不该驳斥他,而应欣喜地发现学生正在关注哲学的真正营养所在——启迪心灵。哲学授课不但要使学生增长智慧,也要引导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思维精华,更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更遑论《文化生活》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模块,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在几乎课本所有的字里行间,开发好教材的丰富人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心理状态、价值取向。
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学模式
构建人本教学模式,开发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
“灌输——接受”“宣讲——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具备较高知识素养的政治教师的运用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取得良好的评估成效,但与此相应的被动学习方式很可能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笔者主张开发多种教法和学法。在这里仅以“探究式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例如,笔者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将要进行综合探究的主题——“文化竞争力”。在总结所学文化的作用之后,引导大家析清“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两个概念。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的生成次序,选择三个主课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认识和开发周围的文化”,让同学们自行分成三个小组,选择题目,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进行研究,回答他们所选择的那些问题。每个同学就小组任务进行活动,组内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彼此分享信息。
笔者在小组活动中指导方向,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组成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合作探究自己的课题。最后,各组依次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也在展示过程中将自己设置的解决问题的环节生成设问,交由大家群策群力地进行推敲、辩论和探讨,我们师生共同合作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第一组同学选取了“感受文化竞争力”作为切入点,用“哈利波特”文化现象作为例证,抛出“‘哈利波特现象’折射出文化与经济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结合自身的体会说一说:当今时代,哪些国家的某种突出的文化竞争力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结合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例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得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二组同学给自己的课题取了一个标题:“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提升文化竞争力”。茉莉花、中国茶文化、京剧、古筝、敦煌壁画等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中华文化征服世界、赢得尊重和喝彩的原因,也列举了《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流失和外域文化殖民的危害,提出应“提升文化竞争力”这一议题,并就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给出自己的意见,进而号召全体同学集众智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出谋划策。第三组同学则做了一个“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我们周围的文化”的专题,学生整理了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现状和未来规划,学校的文化和班级文化,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身边文化的作用。 这堂课的探究任务完成得很充分和全面。课堂上主动权在学生,教学过程是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提高,实现了协调发展。
开发课外资源,丰富学生感知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点经验向大家推荐。
推行学科校本课程 针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低、投入热情少、学科价值不足的现状,笔者通过参与天津市“空中课堂”授课,将选修课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编纂成36课时的录像,它集大量现实生活和实例分析、集前沿科学知识与人文理念,网络录像课供同学们选修。这样做既使学生抛离了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可在主动学习中提升了对美德的追求,提升了自身的道德素养。除此之外,笔者还联合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和地理教师着手编制校本课程《雍阳文化与运河文明》,一系列高品质的丰富而鲜活的现实素材,展现了家乡的历史与今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报效故土、回馈桑梓的热情。
多种活动,打开四维空间 坚持开展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定期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辩论会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创设了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例如从2012年起,文科班学生就开始进行“时政论坛”活动。该年暑假后一开学,学生自行组织的“时政论坛”,就对刚刚发生的“温州7·23动车事故”展开细致而冷静的点评与讨论,并郑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年来,他们的讨论涉及到各个领域,如“基础教育择校现象”;就业时的“出身歧视”“房地产价格调控的一系列问题”及“最美妈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网络信息管理讨论;2012年春节的“巨额奢侈品境外消费”;北京“一场大雨的拷问”;官员财产公示的人权探究等。通过这些主题,同学们能将一些最新时事联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全面、正确地观察、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开展多种活动,尤其是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情景引入课堂,不仅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缩小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让个人跳动的脉博与祖国的步步发展息息相关。
此外,构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如采用“个人成长记录”等形式,也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杨村一中)
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政治课教师要积累广博精深的文化底蕴。时代要求,政治教师须具有通识型特质,不仅要有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还必须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理念。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则是教师的灵魂。因而政治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历史、地理、伦理、哲学、艺术等须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并内化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和信念。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的力量,学习、感悟、接受教师所传导的人文的理念与精神。例如,笔者会侃侃而谈“七月革命”的起因、“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的背景、“公车上书”引起的中国民众政治革命等这些历史,用来印证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会利用“宇宙要爆炸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的恒星,才能让地球上的女士们穿金戴银”这种诙谐的方式表达高深的自然科学知识,把物理、地理等自然知识以人文化、哲学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并接受世界的物质性;会用楼兰少女的发饰、庞贝古城的市集、甚至用“江南style”来诠释文化的时代和地域差异……较之缺乏人文色彩的学科语言,这样的教学自然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政治教师不单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心,更要以自己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改变学生。教师的人格、言行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例如,笔者始终认为具备积极友好、自控自律、充满信心、善于合作的人格特征是政治教师基本职业要求;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文明礼貌、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这是政治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与学生、同事、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是职业素养。唯有通过以身作则,不断传递着这些素养,并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爱祖国,才能真正感染与教育学生,让充满高尚人性的思想政治课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须主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抓好人文精神的升华点。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闪闪发光的人文精华。例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规则亦属道德伦理范畴,染色剂、毒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等,这些生产者为一己之利置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顾,不仅仅是市场天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然,也是信用教育缺失的结果;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仅是价值规律歪曲的表现,权利意识、公正意识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自觉追求和维护社会公正。
再如《政治生活》模块中,公民义务的履行反映在道德上即是要求公民具有责任意识,政治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精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政治生活的行为主体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温总理曾在2010年两会中阐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习主席提出“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党的治国理政和政府的履职,处处体现出庄重与温情的对人的尊严和生存环境的维护与尊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更须将知识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一种道德追求。
假如,学生怯怯地问:“老师,我学‘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有什么用呢?”这时作为政治教师,绝不该驳斥他,而应欣喜地发现学生正在关注哲学的真正营养所在——启迪心灵。哲学授课不但要使学生增长智慧,也要引导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思维精华,更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更遑论《文化生活》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模块,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在几乎课本所有的字里行间,开发好教材的丰富人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心理状态、价值取向。
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学模式
构建人本教学模式,开发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
“灌输——接受”“宣讲——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具备较高知识素养的政治教师的运用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取得良好的评估成效,但与此相应的被动学习方式很可能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笔者主张开发多种教法和学法。在这里仅以“探究式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例如,笔者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将要进行综合探究的主题——“文化竞争力”。在总结所学文化的作用之后,引导大家析清“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两个概念。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的生成次序,选择三个主课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认识和开发周围的文化”,让同学们自行分成三个小组,选择题目,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进行研究,回答他们所选择的那些问题。每个同学就小组任务进行活动,组内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彼此分享信息。
笔者在小组活动中指导方向,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组成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合作探究自己的课题。最后,各组依次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也在展示过程中将自己设置的解决问题的环节生成设问,交由大家群策群力地进行推敲、辩论和探讨,我们师生共同合作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第一组同学选取了“感受文化竞争力”作为切入点,用“哈利波特”文化现象作为例证,抛出“‘哈利波特现象’折射出文化与经济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结合自身的体会说一说:当今时代,哪些国家的某种突出的文化竞争力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结合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例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得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二组同学给自己的课题取了一个标题:“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提升文化竞争力”。茉莉花、中国茶文化、京剧、古筝、敦煌壁画等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中华文化征服世界、赢得尊重和喝彩的原因,也列举了《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流失和外域文化殖民的危害,提出应“提升文化竞争力”这一议题,并就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给出自己的意见,进而号召全体同学集众智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出谋划策。第三组同学则做了一个“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我们周围的文化”的专题,学生整理了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现状和未来规划,学校的文化和班级文化,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身边文化的作用。 这堂课的探究任务完成得很充分和全面。课堂上主动权在学生,教学过程是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提高,实现了协调发展。
开发课外资源,丰富学生感知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点经验向大家推荐。
推行学科校本课程 针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低、投入热情少、学科价值不足的现状,笔者通过参与天津市“空中课堂”授课,将选修课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编纂成36课时的录像,它集大量现实生活和实例分析、集前沿科学知识与人文理念,网络录像课供同学们选修。这样做既使学生抛离了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可在主动学习中提升了对美德的追求,提升了自身的道德素养。除此之外,笔者还联合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和地理教师着手编制校本课程《雍阳文化与运河文明》,一系列高品质的丰富而鲜活的现实素材,展现了家乡的历史与今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报效故土、回馈桑梓的热情。
多种活动,打开四维空间 坚持开展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定期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辩论会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创设了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例如从2012年起,文科班学生就开始进行“时政论坛”活动。该年暑假后一开学,学生自行组织的“时政论坛”,就对刚刚发生的“温州7·23动车事故”展开细致而冷静的点评与讨论,并郑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年来,他们的讨论涉及到各个领域,如“基础教育择校现象”;就业时的“出身歧视”“房地产价格调控的一系列问题”及“最美妈妈”“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网络信息管理讨论;2012年春节的“巨额奢侈品境外消费”;北京“一场大雨的拷问”;官员财产公示的人权探究等。通过这些主题,同学们能将一些最新时事联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全面、正确地观察、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开展多种活动,尤其是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情景引入课堂,不仅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缩小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让个人跳动的脉博与祖国的步步发展息息相关。
此外,构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如采用“个人成长记录”等形式,也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杨村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