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飞机被应用于军事,隐藏己方飞机的踪迹,便成为军事强国追求的目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透明飞机”的尝试,到现代战争中“无视”敌国防空网的隐形飞机,飞机设计师们为了让空袭更具突然性而殚精竭虑。而在科幻世界里,一些隐形飞机似乎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凭借在现实生活中尚未实现的隐形性能,演绎出诸多精彩的战斗故事。
从视觉隐形到雷达隐形
1911~1912年间,意大利与土耳其发生军事冲突。在这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局部战争中,意大利军队的飞机执行了侦察和轰炸任务,成为飞机参战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各个参战国都迅速装备了大量的飞机,空中战斗很快成为厮杀的一部分。如何隐藏己方飞机的行迹,随即成为军事强国追求的目标。
在那个雷达尚未发明的时代,想要发现敌机通常只能依靠地面瞭望哨或者空中力量的目视侦察。德国的飞机设计者认为,如果让飞机的大部分结构成为透明的,就有可能迷惑敌人的眼睛。于是,他们改装了几架使用透明赛璐珞蒙皮的飞机,以验证这一设想。不过,这些飞机在实验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因为飞机在空战中随时可能进行复杂的机动,机翼、机身与阳光的夹角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某些特定角度,赛璐珞会强烈地反射阳光,使透明飞机变得更为显眼。
于是,人们开始转变思路,运用色彩伪装飞机,根据战场环境为飞机设计特殊的涂装,让位于空中和地面的敌人都不易发现。现代空军广泛使用的“空优涂装”,其实也是这种思路的延伸。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最早的雷达出现了。由于当时欧洲已经在酝酿新的世界大战,因此雷达迅速被投入实战部署,以便及早发现敌军的进攻。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都是探测敌机的利器。
不过,在战争末期,德国人意外发现,他们正在研发中的Ho-229(也被写作Go-229)战斗轰炸机,不易被雷达探测到。Ho-229采用独特的飞翼布局,而且因为当时德国濒临战败,物资匮乏,机身大部分以木材制成。这两项特点,使它意外地获得了一定的对雷达隐形性能。不过,这种飞机还没有装备部队,德国就已经战败;而且,飞翼式飞机的飞行控制,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航空技术可以解决的。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以现代航空技术武装的飞翼式隐形轰炸机B-2,方才正式装备美国军队。
揭开飞机的“隐身衣”
B-2的雷达隐形性能,依靠的是飞翼布局和喷涂在机体表面的特殊材料,以及特殊设计的发动机和喷气口。这些措施可以让B-2有效地吸收雷达波,并隐藏自身的红外线特征,使庞大的轰炸机足以和一只普通的鹰混淆。当然,庞大的B-2是不可能逃过路人(间谍)的眼睛的,因此,无论是与人类敌人交手,还是像科幻电影《独立日》那样对外星战舰实施核打击,B-2都需要在戒备森严的秘密基地中起飞,借助空中加油做长途奔袭,并利用夜色的掩护抵近目标,完成致命一击。
在B-2之前入役的F-117A隐形攻击机,则采用了另一种躲避雷达和红外线探测的思路,它利用由计算机设计出的多个小平面组成的机身,令敌军雷达接收到混乱的回波。这样的设计并配合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以及对发动机进气口、喷气口的特殊处理,再加上夜幕的掩护,使F-117A不易被敌军发现。
不过,F-117A也为隐形能力削弱了很多性能,比如航速和搭载武器的能力。这种飞机虽然使用战斗机的编号,但只能携带两枚激光制导炸弹,也因为发动机功率损失和机翼结构而没有超声速飞行能力。不仅如此,F-117A的每一次出击,都必须预设飞行路线和角度,以充分利用小平面隐形技术的性能,一旦随意更改,隐形效果就有可能失效。因此,F-117A只能提供有限的攻击力,而且在暴露之后无法自卫,也难以逃脱敌方超声速飞机或导弹的打击。
在F-117A入役大约10年之后,捷克的“维拉”系列无源雷达系统,就已经具有了探测它的能力。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期间,一架F-117A遭到击落,但详细的过程至今仍然无人知晓。有人认为,这架飞机就是被秘密部署的“维拉”雷达发现,并由它引导地空导弹击落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北约轰炸南联盟为背景的科幻小说《混沌蝴蝶》里,就表现了当时的美国飞行员对这种雷达系统的忌惮。或许在那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座机不再能平安无事地穿梭于战场之上。
从视觉隐形到雷达隐形
1911~1912年间,意大利与土耳其发生军事冲突。在这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局部战争中,意大利军队的飞机执行了侦察和轰炸任务,成为飞机参战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各个参战国都迅速装备了大量的飞机,空中战斗很快成为厮杀的一部分。如何隐藏己方飞机的行迹,随即成为军事强国追求的目标。

在那个雷达尚未发明的时代,想要发现敌机通常只能依靠地面瞭望哨或者空中力量的目视侦察。德国的飞机设计者认为,如果让飞机的大部分结构成为透明的,就有可能迷惑敌人的眼睛。于是,他们改装了几架使用透明赛璐珞蒙皮的飞机,以验证这一设想。不过,这些飞机在实验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因为飞机在空战中随时可能进行复杂的机动,机翼、机身与阳光的夹角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某些特定角度,赛璐珞会强烈地反射阳光,使透明飞机变得更为显眼。
于是,人们开始转变思路,运用色彩伪装飞机,根据战场环境为飞机设计特殊的涂装,让位于空中和地面的敌人都不易发现。现代空军广泛使用的“空优涂装”,其实也是这种思路的延伸。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最早的雷达出现了。由于当时欧洲已经在酝酿新的世界大战,因此雷达迅速被投入实战部署,以便及早发现敌军的进攻。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都是探测敌机的利器。
不过,在战争末期,德国人意外发现,他们正在研发中的Ho-229(也被写作Go-229)战斗轰炸机,不易被雷达探测到。Ho-229采用独特的飞翼布局,而且因为当时德国濒临战败,物资匮乏,机身大部分以木材制成。这两项特点,使它意外地获得了一定的对雷达隐形性能。不过,这种飞机还没有装备部队,德国就已经战败;而且,飞翼式飞机的飞行控制,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航空技术可以解决的。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以现代航空技术武装的飞翼式隐形轰炸机B-2,方才正式装备美国军队。
揭开飞机的“隐身衣”
B-2的雷达隐形性能,依靠的是飞翼布局和喷涂在机体表面的特殊材料,以及特殊设计的发动机和喷气口。这些措施可以让B-2有效地吸收雷达波,并隐藏自身的红外线特征,使庞大的轰炸机足以和一只普通的鹰混淆。当然,庞大的B-2是不可能逃过路人(间谍)的眼睛的,因此,无论是与人类敌人交手,还是像科幻电影《独立日》那样对外星战舰实施核打击,B-2都需要在戒备森严的秘密基地中起飞,借助空中加油做长途奔袭,并利用夜色的掩护抵近目标,完成致命一击。
在B-2之前入役的F-117A隐形攻击机,则采用了另一种躲避雷达和红外线探测的思路,它利用由计算机设计出的多个小平面组成的机身,令敌军雷达接收到混乱的回波。这样的设计并配合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以及对发动机进气口、喷气口的特殊处理,再加上夜幕的掩护,使F-117A不易被敌军发现。
不过,F-117A也为隐形能力削弱了很多性能,比如航速和搭载武器的能力。这种飞机虽然使用战斗机的编号,但只能携带两枚激光制导炸弹,也因为发动机功率损失和机翼结构而没有超声速飞行能力。不仅如此,F-117A的每一次出击,都必须预设飞行路线和角度,以充分利用小平面隐形技术的性能,一旦随意更改,隐形效果就有可能失效。因此,F-117A只能提供有限的攻击力,而且在暴露之后无法自卫,也难以逃脱敌方超声速飞机或导弹的打击。
在F-117A入役大约10年之后,捷克的“维拉”系列无源雷达系统,就已经具有了探测它的能力。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期间,一架F-117A遭到击落,但详细的过程至今仍然无人知晓。有人认为,这架飞机就是被秘密部署的“维拉”雷达发现,并由它引导地空导弹击落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北约轰炸南联盟为背景的科幻小说《混沌蝴蝶》里,就表现了当时的美国飞行员对这种雷达系统的忌惮。或许在那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座机不再能平安无事地穿梭于战场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