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识字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123456789dt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来源于它根据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从儿童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出发,建构学习体系与内容;同时把识字与阅读及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识字与学习书面语言互相促进的方式,贯串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我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自主学习 生活识字 重在书写 。
  对于中年段的学生了解汉字本身具备的构字规律,而且在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识字的经历;作为教者只要我们善用这些优势,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
  但是,自主不是放任,面对新的识字写字教学时,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1)给出明确要求,需要掌握哪些方面。
  (2)注意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
  (3)有检查、有纠错、有总结。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课《灰雀》这篇课文时,在出示了文中生字(不加拼音)后,我出示了如下要求:
  郊 散 步 胸 脯 渣。
  或 者 敢 惜 低 诚。
  ①、读音②、偏旁③、用在哪?④、字义⑤、写时要注意什么? 。
  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借助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很快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中完成了十个生字的学习,作为教师我所要做的就是纠错和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表达的逻辑完整性。但是这只是初步完成了生字的“认识”,最好的记忆是书写,最好的写字教学是学生动手实践,最好的方法是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作为中年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书写的能力,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书写的时间是关键,针对个体出现的倒笔画、间架结构、易错笔画等整体指导是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方法。
  2带入语境 培养语感 学会分辨 。
  在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知识之后就需要带入文本深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学习,这是学习的重点转变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达到:
  (1) 培养语感,知道如何使用某个汉字。
  (2) 学会辨别,由于汉字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分辨多音字、同音字、变音字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这时,需要教师做到,一是给足学生自读文本的时间;二是有机的整合文本,围绕重点字词展开探索、交流,找出知识点。
  例如,《灰雀》这篇课文在初步学习了生字之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①将生字带入课文,熟读课文; 。
  ②我在整合文本内容之后,结合本文生字、多音字、变音字,请学生填一填; 。
  ③请仔细观察你所填写的字和读音,你能发现什么?
  由于第一阶段生字的学习和书写练习很扎实,学生很快完成填写,再通过对读音的观察后,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如下:
  a“我发现‘糊涂’的‘涂’这个字当组成词后变成了轻声”。
  b“我发现‘得’这个字,在文中与平时的读音不一样,这里念‘děi’”。
  ……
  由于结合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很顺利的将生字中难点解决,我接着抛出问题:
  ④你在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现象吗?
  学生顺利找出,变音字三个以及多音字。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
  3初读课文 联系语境 理解词义 。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是强调对文本“以读促讲”达到“感悟美 欣赏美”,而现在的文本细读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没有理解词语的意思,尤其是没有理解词语在文本语境下的意思时细读文本成为空谈,第二课时教学难以深入。所以我提出第二个要求:
  ② 请读一读词语上下句,试着解释一下,可以请教你的同学。
  通过阅读文本和生生互助,学生很快搞清楚了这些词的意思。我接着提出第三个要求: 。
  ③ 请将这些词语抄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在明白了词义后,动手书写练习是对词的最好巩固方式,而且这些由大家“集思广益”找出来的词最能代表学生的实际需求。
其他文献
一、作文训练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  课标要求“作文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小学生写作文,要有感而写,有趣而发。”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这样的作文思想:要用笔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因为生活不但是写作的源头,还是写作的归宿。也就是说写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小学生的作文要能够反映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趣,富有自己的生活气息,要有真情实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作文往往是学生现实生活的感悟、情感体验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能力对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写好作文,选材很关键,这写作之材从何而来呢?  一、背诵积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编委们精挑细选的佳作,但凡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者是文中的段落、语句,
期刊
《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文情深意浓,跃然纸上。那么,“情”在哪里?“情”如何体现?笔者认识有三:  1结构构建“情”  本文以“我”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开头写“我”的双腿瘫痪,性情暴怒无常,在听了妹妹的话后,感情微起波澜,母亲坚韧、刚强的精神触动了我直面生活,同意去北海看花。最后,母亲的诀别,特别是临终遗言感动了我,让我决心生活下去。以
期刊
首先,让学生明确读课外书的意义和作用。有的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但是分不清主次,不管文化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好与坏,捧着课外书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还有的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为怕影响正常的学习课程;有些是因为受家长错误观点的影响,认为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有用,读课外书没用;也有的是因为不喜欢文科知识,也就不爱读课外书;还有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针对不同心理的
期刊
有所积蓄,作为我们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很多孩子面对作文题目时,无话可说。即使让他写一篇日记,记录他一天学习的情况和感受,他也只能寥寥几笔。  因此,我们必须挖掘孩子们内心中的“积蓄”。但当孩子对着你说:“老师,我真的一点也不写出来,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是否就认为,孩子就是没有积蓄呢?我认为这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即使一个顶小的孩子,他都会因为这事那事,产生各种情
期刊
在小学阶段,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担负着为初中、高中打基础的任务。但是,深入小学作文教学,你便会知道,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写作文仍持有畏难情绪,其原因除了不知道怎么写之外,更多的则是不知道写什么。难道他们真的什么也没经历过,倒不尽然,只是玩也好,闹也罢,一切皆成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文时,全忘记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为了完成其每学期的8次习作任务,不说其
期刊
单纯的生活经历,肤浅的社会阅历,再加上不太丰富的知识面,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课文感到陌生、遥远,对课文兴趣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利用的资源。  一、恰当使用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所需的情境  “情境”是情感和场景的结合。良好的情境创设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令学生心驰神往,这可以开
期刊
如何扭转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的局面,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敢说、会说呢,我采取以下方法  一、适当诱惑——调动积极性  我们提问方式应该多样一点,或者适当加入一点压力或诱惑力。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诱惑力,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学生也有一种从众心理,如果别的同学都主动举手,他也会想方设法参与其中。所以要先激发个别同学,然后带动一片,最后全民参与。 当然这种做法不可常用,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关键从中我
期刊
教育心理学表明,背诵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最有效手段。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30%左右的课文或片段要求学生背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初步具有听说读学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背诵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有
期刊
纷繁复杂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改变陈旧落后的语文教法观,打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牵着学生走”的传统教法。加之新的语文教法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我认为要将封闭的、一潭死水似的课堂变成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几个多。  一、多读  “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教懂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语文教法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欣赏。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