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逆反行为的概念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的对抗,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会认为宝宝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二、逆反行为产生的年龄
在教学中,我就经常遇到家长向我这样抱怨,孩子现在很不听话,其实,在宝宝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这样特殊的发育时期,会表现为性情急躁,你越让他做的事,他越不做的逆反行为。
以往我们都认为,当宝宝的乳牙出齐之后,说明宝宝的生理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孩子几乎可以和成年人一样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一般在孩子2岁半以后,会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喜欢模仿成年人或同龄小伙伴们,你要是不让他干,他就会以哭闹或其他形式进行逆反。
但是,在爬爬班的调查中,80%的宝宝都有了自我意识,越来多的1岁宝宝已经有了逆反行为,宝宝的逆反行为表现的年龄越来越早,几乎提早了近1年的时间。在教学中我发现,多数的宝宝在10个月左右就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其显著性标志就是宝宝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在像0-9个月那样,你把着宝宝的手,让宝宝做什么,宝宝就做什么。现在,如果是宝宝不喜欢的,他会哭闹、大声喊叫、甚至摔打东西来表示不满。因此10个月的宝宝就出现明显的逆反行为。
三、逆反行为形成的生理原因
1.活动能力的增强。多数宝宝都已经会爬了,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地。他可以自由地选择操作对象,表述并执行自己的想法。
2.喜爱模仿的天性。10个月的宝宝,就可以用动作表示语言。会伸出食指表示自己1岁了,会随着音乐晃动身体,会双手合十表示谢谢。这些都表明了宝宝有了模仿的意识,对成人的社会生活非常感兴趣,他会喜欢模仿成人做家务,喜欢模仿拿起笔随意涂鸦等等。
四、逆反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
宝宝1岁左右开始说不,或者年龄小一些的可以通过把汤匙推开,或者扭头拒绝送到嘴边的食物,知道挺直身体拒绝别人把他抱起来。孩子不是想到什么,却总是对抗大人。家长由于经验不足,常常把事情搞砸。逆反行为产生还存在着社会原因。1.家庭式教育;2.过分溺爱;3.家长过于严厉;4.家庭成员出现教育的不一致性。
五、逆反行为的利与弊与表现
1.逆反心理的利:逆反行为存在是必然性,从出生的过程看,幼儿逆反心理对心理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大脑结构的完善,思维方式由顺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方式;由被动的模仿,到主动创造;自信心不断增强,是主观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逆反行为更是宝宝天性的自然流露,它反应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建立,好奇心加强,比以前更加勇敢,有了独立的意识,有闯劲,有创新。逆反行为会给现代社会、宝宝的成长发挥出积极作用。
2.逆反心理的弊:出现对人对事偏执、冷漠、不合群等不良人际关系和心理转化。
3.逆反行为宝宝表现的类型:(1)遇事缩手缩脚型;(2)执拗任性,逆向而行。
六、逆反行为中不当的处理
1.发火是对孩子逆反行为的鼓励。家长发火让宝宝对你的情绪注意,而忽视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你的愤怒证明宝宝逆反行为是有效的。她的反击行为从心理上相当于对你的鼓励,所以在父母发火训斥孩子的时候,往往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
2.家长脾气暴躁,态度恶劣。家长脾气暴躁,从表面看效果很好,但是孩子不能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从不自觉无意识的反抗到有意识的对抗。
3.家长以自我为中心。家长自我中心,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要求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因此孩子故意去做家长要求相反的事。
4.对宝宝的好奇心干涉。宝宝对事物产生好奇,家长怕孩子受伤,后者东西弄坏,怕脏。他们会限制宝宝,家长的干涉引起了宝宝的逆反行为。加剧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七、如何改变宝宝的逆反行为
1.给孩子自由。不要一味的看到孩子逆反行为所带来的麻烦,而应该眼光放远些,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2.给宝宝理解,和正确的做法。给宝宝鼓励。让宝宝积极看待挫折,采取积极的努力态度达到目标。适当放松,不要当面批评。
3.家庭教育成员要统一教育方式,口径一致。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做好迎接幼儿逆反行为的准备。不要与幼儿针锋相对,冷处理。无论宝宝如何哭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出现教育的不一致性。
4.方法注意科学性,尽量避免产生逆反行为。对于宝宝的逆反行为,家长要平和对待,要“蹲”下来说话,即使是批评宝宝也不要大声喊叫,要学会蹲下来,和宝宝眼睛齐高,和宝宝讲道理。让宝宝感受到尊重。最后,我们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他幼小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让我们轻轻的等待,等待孩子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喜悦。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的对抗,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会认为宝宝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二、逆反行为产生的年龄
在教学中,我就经常遇到家长向我这样抱怨,孩子现在很不听话,其实,在宝宝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这样特殊的发育时期,会表现为性情急躁,你越让他做的事,他越不做的逆反行为。
以往我们都认为,当宝宝的乳牙出齐之后,说明宝宝的生理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孩子几乎可以和成年人一样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一般在孩子2岁半以后,会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喜欢模仿成年人或同龄小伙伴们,你要是不让他干,他就会以哭闹或其他形式进行逆反。
但是,在爬爬班的调查中,80%的宝宝都有了自我意识,越来多的1岁宝宝已经有了逆反行为,宝宝的逆反行为表现的年龄越来越早,几乎提早了近1年的时间。在教学中我发现,多数的宝宝在10个月左右就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其显著性标志就是宝宝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在像0-9个月那样,你把着宝宝的手,让宝宝做什么,宝宝就做什么。现在,如果是宝宝不喜欢的,他会哭闹、大声喊叫、甚至摔打东西来表示不满。因此10个月的宝宝就出现明显的逆反行为。
三、逆反行为形成的生理原因
1.活动能力的增强。多数宝宝都已经会爬了,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地。他可以自由地选择操作对象,表述并执行自己的想法。
2.喜爱模仿的天性。10个月的宝宝,就可以用动作表示语言。会伸出食指表示自己1岁了,会随着音乐晃动身体,会双手合十表示谢谢。这些都表明了宝宝有了模仿的意识,对成人的社会生活非常感兴趣,他会喜欢模仿成人做家务,喜欢模仿拿起笔随意涂鸦等等。
四、逆反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
宝宝1岁左右开始说不,或者年龄小一些的可以通过把汤匙推开,或者扭头拒绝送到嘴边的食物,知道挺直身体拒绝别人把他抱起来。孩子不是想到什么,却总是对抗大人。家长由于经验不足,常常把事情搞砸。逆反行为产生还存在着社会原因。1.家庭式教育;2.过分溺爱;3.家长过于严厉;4.家庭成员出现教育的不一致性。
五、逆反行为的利与弊与表现
1.逆反心理的利:逆反行为存在是必然性,从出生的过程看,幼儿逆反心理对心理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大脑结构的完善,思维方式由顺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方式;由被动的模仿,到主动创造;自信心不断增强,是主观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逆反行为更是宝宝天性的自然流露,它反应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建立,好奇心加强,比以前更加勇敢,有了独立的意识,有闯劲,有创新。逆反行为会给现代社会、宝宝的成长发挥出积极作用。
2.逆反心理的弊:出现对人对事偏执、冷漠、不合群等不良人际关系和心理转化。
3.逆反行为宝宝表现的类型:(1)遇事缩手缩脚型;(2)执拗任性,逆向而行。
六、逆反行为中不当的处理
1.发火是对孩子逆反行为的鼓励。家长发火让宝宝对你的情绪注意,而忽视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你的愤怒证明宝宝逆反行为是有效的。她的反击行为从心理上相当于对你的鼓励,所以在父母发火训斥孩子的时候,往往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
2.家长脾气暴躁,态度恶劣。家长脾气暴躁,从表面看效果很好,但是孩子不能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从不自觉无意识的反抗到有意识的对抗。
3.家长以自我为中心。家长自我中心,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要求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因此孩子故意去做家长要求相反的事。
4.对宝宝的好奇心干涉。宝宝对事物产生好奇,家长怕孩子受伤,后者东西弄坏,怕脏。他们会限制宝宝,家长的干涉引起了宝宝的逆反行为。加剧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七、如何改变宝宝的逆反行为
1.给孩子自由。不要一味的看到孩子逆反行为所带来的麻烦,而应该眼光放远些,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2.给宝宝理解,和正确的做法。给宝宝鼓励。让宝宝积极看待挫折,采取积极的努力态度达到目标。适当放松,不要当面批评。
3.家庭教育成员要统一教育方式,口径一致。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做好迎接幼儿逆反行为的准备。不要与幼儿针锋相对,冷处理。无论宝宝如何哭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出现教育的不一致性。
4.方法注意科学性,尽量避免产生逆反行为。对于宝宝的逆反行为,家长要平和对待,要“蹲”下来说话,即使是批评宝宝也不要大声喊叫,要学会蹲下来,和宝宝眼睛齐高,和宝宝讲道理。让宝宝感受到尊重。最后,我们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他幼小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让我们轻轻的等待,等待孩子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