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房地产化”该结束了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行业的畸形发展可以重创一个国家的经济,引爆社会危机,这不是奇迹,而是房地产经常干的事情。比如曾经在美国,在日本,在阿根廷,在西班牙―或许还有不久后的中国。
  不清楚中国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何时被超出了政府“调控”能力的不可抗力“刺破”,但10几年来,它充当了瓦解社会基础的冲锋队队员角色,却是冷酷的事实。其可怕之处,并不仅仅是“绑架”政府决策和中国经济,而是在社会团结、信任纽带、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一个社会釜底抽薪。
  100多年前,马克思描述了工人在阴郁灰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社会机制。而在今天的中国,“异化”在房地产的唯我独尊中,演变成一个社会的“自我套牢”。这里面的政治、社会、经济、心理机制, 并不复杂。

官 民


  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有了房地产,中国的“社会转型”,并没有按照“橄榄型社会”之类的方向走。事实上,与其说我们是在进行社会转型,倒不如说是在消解变成一个美好社会的种种可能性。
  从1998年始,房地产开始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政府追求“发展”,满足权力美学冲动和土地财政渴望的一种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假如预设政府是“发展”的主导者,还有什么比支持房地产的发展,更有利于自己呢?

  当一些地方政府用一切手法维持房地产具有剥夺性的利益秩序时,不难想象会对民众形成何种诱导,又会让他们作出何种防御性的反应。在现代社会,一方面,假定政府权力应该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在伦理层面,又假定政府应比民众更具有“道德血液”。如果这两种假定中的一种,更不用说两者,在现实中都没有兑现,要一个社会不变坏,不处于官民冲突的风险之中,如果不说是不可能,至少也是极为困难的。

阶 层


  房地产不仅可以让某些权力狂热,恶化国家和社会这一二元结构,它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收割机。它不是用来重构、恶化阶层关系的,但很不幸,在各利益集团的推波助澜中,它具有了这样的功能。
  中国的贫富悬殊,从来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房地产在其中的能量,让包括股市这一吸钱的黑洞在内的任何行业都望尘莫及。说它通过把人们分成“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并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预期中,构造出了第二种社会冲突―围绕房子的利益冲突和心理对峙―这并不夸张。
  2013年4月初,深圳。刚买房不久的“房奴”林天,和他的朋友、30岁的“屌丝”刘哲雄结束了两年的友情。
  原因几乎不值一提:在一次聊天中,林天表示出希望房价能够继续上涨(尽管上涨下跌对于只有这套房子的他本人来说其实毫无实际意义),他明显还沉浸在终于告别无房的耻辱、挤身于“有房一族”的狂喜中,而没有顾及连首付的钱都没有的刘哲雄的感受。这刺激到了痛恨高房价的刘哲雄。双方争吵,分道扬镳。
  这只是房地产撕裂中国社会的无数例子之一。从“房叔房婶房姐房祖宗”到房奴,到“没有房子结婚”的无数屌丝,有无房子,有多少套房子,因为它的财富份量、利益预期、身份认同、婚恋选择时的排序,整个社会出现深深的裂痕。
  这并非房地产本身有原罪。但它确实已经非常过分地被弄成一种资本,一种房子的“资本主义”:牟利的资本、抗通货膨胀的资本、娶老婆的资本、挤身于市民阶层的资本。这是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与此相反,买不起房子的人,实际上在利益预期上、社会认同上、婚恋选择上,都处于一个被剥夺、被排斥的地位。依赖于高房价这一经济手段,房地产行业,在对社会洗牌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底层社会的社会排斥。
  那些看上去不处于底层社会的“中产阶层”,又能好到哪儿去呢?按照中国的社会转型路径,以及一个社会稳定的需要,中产阶层应该越来越“壮大”才对,但高房价让这一切成为泡影。房价越高,中产阶层在房子,以及其它事项上越是要支付更大的成本,房子也就越成为少数有权有钱的人的游戏。所以并不奇怪,中产阶层发育的社会空间压缩的幅度,和房价上涨的幅度几乎同步:2003年前,中产阶层很风光,但随着2003年后房价上涨,逐渐褪去光环,而在房价已高得离谱的今天,这个社会群体已经灰头土脸了。和对底层的社会排斥一样,对中产阶层的这种打击,仍然是通过经济手段做到的。   房地产越是把社会结构弄得畸形、紧张,瓦解社会团结,它继续这样玩下去的基础,就越会丧失。既得利益者看起来很精明,但其实已经陷入非理性的疯狂。
因为有了房地产,中国的“社会转型”,并没有按照“橄榄型社会”之类的方向走。事实上,与其说我们是在进行社会转型,倒不如说是在消解变成一个美好社会的种种可能性。

人 心


  就一个社会的构成来说,社会结构的畸形、紊乱,相当于“外伤”,修复相对容易一些,用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强有力地去“重构”即可。但如果人心被破坏,那就是“内伤”,要治疗就难得多了,它威胁到了“社会”构成的基础:价值导向、信任、公序良俗。
  有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社会的诚信状况总体偏低,而医药卫生、房地产的诚信度最低。一个失控的、把全民押到赌桌上的赌博性的行业,其牟利的模式,原本就需要排除诚信的选择。它强有力的竞争力就是垄断、强制、操纵和欺骗,而这,就需要把社会解构成一个“不讲道德”的竞技场,或者说,只有社会变成这样的一个竞技场,房地产才能让既得利益者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种“竞劣优势”。
  这一“竞劣优势”因房地产在利益导向上的呼风唤雨,影响千家万户而在中国社会被大规模地模仿,诱导、刺激人们也学会玩房地产利益链上的玩家们玩的那一套。社会因此而“房地产化”,变得浮躁、功利,投机心理盛行,对道德顾虑毫不在乎。
  一部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地往下降低的历史,它甚至威胁到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婚姻家庭。历次的调控,尤其是“限购”、“20%个税”这类政策,都引发了大量的“假离婚”。仅仅是为了钻合法性存在疑问的政策的空子,或者规避房地产政策带来的伤害,原本神圣的婚姻,可以抵押给利益的考虑,而且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不正常。一个行业,“规范”这个行业的政策,当它可以轻易地可以瓦解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像赶一群鸭子那样迫使人们拿婚姻当儿戏,其杀伤力,可谓深入骨髓。
其他文献
一旦英国政治、商业和媒体领袖开始注意到这些关于英国退出之后的生活的“硬”事实,我们大可信心满满地认为选民将会决定留在欧盟。  在今年欧盟所面临的多重生存挑战中—包括难民、民粹主义政治、德国要求的紧缩、希腊(也许还有葡萄牙)政府破产等。有一场危机正在走向解决—英国不会表决离开欧盟。  如此自信的预测似乎与民调相悖。民调显示,在6月的英国全民公决中将有大约50%支持“英国退出”。英国公共观点可能更加偏
自2013年3月算起,李克强任总理的新一届中央政府依法履职已满一年。  这一年间,李克强总理召开了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涉及議题百余个;赴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国内1/3的省份,分4轮主持召集过由23个省份负责人参加的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前往9个国家出访……  《南风窗》记者梳理了总理一年的“足迹”和行程后发现,这个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具有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总理在施政上呈现出鲜明的
圣诞品生产基地的转移是中国制造变化的一个缩影。  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时,美国采购商Rayna再次往中国跑了一趟,补充采购一些饰品和丝巾,这并不是因为她的生意有多红火,而恰恰是她对市场信心不足,不敢一下大批量采购,改成分批下单。  “目前,美国的经济不是很好,圣诞节消费会比以前缩减一点。一个家庭,假如有人失业,只有一个人工作,那显然消费是不行的。不过,大人的东西可以省,小孩子的圣诞礼物,大多数家
说普京是英国石油服软的全部原因、根本原因什么的,多少都显得勉强。理由很简单,举国家之力拐弯抹角“逼退”野心勃勃的石油企业的“觊觎”,绝对谈不上孤例。  1995年到2007年间担任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约翰·布朗,无疑是一位“长袖善购”的商业领袖。起自1997年的全球石油并购大戏,便是由他而始。英国石油公司276亿美元收购阿莫科、320亿美元收购阿科,都是其得意之笔。当然,这份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德翼航空坠机次日,德、法、西班牙三国领导人一起在坠机现场默哀。  2015年3月24日,执飞西班牙巴塞罗那至德国杜塞尔多夫4U9525航班的德国之翼航空公司A320-211客机在途经法国时坠毁于阿尔卑斯山区,机上144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曾发生多起机毁人亡的重大航空事故,其中至少有4起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议。除了这次重创德国的“3·24”空难,另3起空难的受害者
加于东莞的“文化沙漠”的指责,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未停止过。更早以前,这一称号被用于香港、上海、深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经济非常发达,但历史上一直处于文化边缘地带。“文化沙漠”,显然是广义上的文化中心主义的心理产物。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一梯次顺序,当一个社会人衣食无忧,可以保有当前生活境况不被威胁,
10月15日上午,江西省免去李安泽的省发改委主任职务,吴晓军继任。今年6月,原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被调查,成为十八大之后首个落马的副国级官员。江西,也成为十八大之后的反腐重地之一,原江西省人大副主任陈安众、副省长姚木根、省委常委赵智勇已经悉数落马。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李安泽2008年3月后开始担任新余市长,2011年后,时任新余市人大主任的周建华开始举报新余市领导。举报信称,2
最近,有两件事给我以震撼。  一件是一个官员朋友告诉我说,他妻子(大学的副教授)并不懂股市,以前并不沾股市这个“赌场”,但是,现在看着股市火热,也拿出存款去炒股了。  另一件同样和股市有关。一个在珠三角开工厂的朋友,把半死不活地维持的工厂卖了,不再搞实体,变现出了几百万元现金,然后迅速投奔股市。他一边看着上涨的指数一边对我说:“你还不赶快?”  这几个月来股市的火热明显已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财富分配
5月9日,《人民日报》一篇对“权威人士”的专访引得财经界纷纷刷频。在这篇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中,“权威人士”直指中国经济领域的关键之处,语言风格更被网友称为“通俗”、“霸气”,还“接地气”,以至于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文章来看,这位“权威人士”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把握,非常准确,对未来经济形态的判断,也极具前瞻性,是一篇深谙中国国情,为广大投资者、企业家、
对于刘晨等无名大众,作为个体也许会遭到忽略,但如果是作为复数,那么无人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甚至,他们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都需要被中产阶层、精英等社会力量所重视。  我见到刘晨的时候,他正蹲在街头吃盒饭,状态是狼吞虎咽,牙齿咬碎食物,然后快速地吞进去的声音弄得很响—并不仅仅是为了赶时间,这是在多年粗糙的生活中,所养成的一种能够轻易地进行阶层识别的习惯。  “干嘛?”当旁边他的老板介绍说我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