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目标实现的过程.高质量的教育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决定教师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随着对新课程改革进一步的理解和不断深入,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应不断自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真正从课堂上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向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使教和学始终朝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因此面对新时代要求,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面临着一个知识扩展和更新的问题,特别是大多数青年教师,走出就读学校大门,进入工作学校的大门,缺失的是中学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仅靠自己学校所学的知识,所以促进教师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在与同事对话中发展,与学生的共同进步中发展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讨论的是理想中的教师,围绕着如何赋予教师教的能力,如何进行培训和培养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但欠缺的是作为“学习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师的真切的关注,伴随教育的深化改革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地位向关注教师的角色实践转变。
一、从教师个体生命成长入手,彰显人文素养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
1、人文素养是教师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如果离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④作为“学习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教师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2、人文素养能使教师增强职业幸福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在于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只是“谋生”的、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手段,而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事业。
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等,都具有精神超越性。这是人性之美、力量之美,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流淌,是教师内在精神的显现。它既反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又体现了教师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而教师“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正是人文素养在他们身上的集中体现。
3、以人文素养实现不教是为了更好的教。
作为“学习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师,在对于其专业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是为了更好的教” “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首先在对教师的培训方面,我们要更新理念。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把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和生命成长作为为指导思想。
其次要有创新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培训内容和模块上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突出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自己专业水平的发展。
再次,对于教师的管理要强调人文关怀,比如对教师的考评不能仅仅靠硬性的指标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要加入人文关怀。
二、提供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和空间
1、教学反思。
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纳入研究的范畴,做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写道:“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华东师大叶灡教授也曾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思考,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只能亦步亦趋,简单重复,就不可能有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就不可能感受到职业生活的乐趣。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可以思考教学的成功所在,也可以思考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反思教学的细节,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反思;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反思,也可以从他人的教学中反思。持续的反思,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表走向深刻,从感性走向理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日臻完善,日渐成熟。昨天下午展示的教学视频案例,很多老师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这必将是你们专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2、课题研究。
教师职业要想从经验型、随意性走向专业化,开展课题研究是必然选择。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创生”研究,应走基于实践问题的研究之路。研究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发现问题,零星思考;二是实践打磨,做中思考;三是系统整理,提升思考。通过一段时间内对某一问题的零星思考和具体实践,再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反思,系统整理,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总结报告。基于实践问题的教学研究,将零散的反思变成系统思考,这种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研究水平,使日常教学富有科研的含量,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改善育人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作为社会中一个特定职业群体,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人们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忽视了教师也像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受尊重、保障自身基本权益的权利。尤其是近年来,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种积极的教育和教学环境,减轻教师工作中的各种人为造成的压力。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环境不良最容易引起教师心理产生压力。学校要不断改善人际关系,为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度。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因材施教,同样学校也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要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教师交际的机会,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还要组织心理知识讲座,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
新课程所凸顯的基本价值取向,必然引发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转变,促成其从原来的课程复制者向建构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包括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新角色定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素养,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本文为甘肃省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LN[2012]26】
因此面对新时代要求,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面临着一个知识扩展和更新的问题,特别是大多数青年教师,走出就读学校大门,进入工作学校的大门,缺失的是中学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仅靠自己学校所学的知识,所以促进教师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在与同事对话中发展,与学生的共同进步中发展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讨论的是理想中的教师,围绕着如何赋予教师教的能力,如何进行培训和培养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但欠缺的是作为“学习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师的真切的关注,伴随教育的深化改革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地位向关注教师的角色实践转变。
一、从教师个体生命成长入手,彰显人文素养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
1、人文素养是教师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如果离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④作为“学习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教师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2、人文素养能使教师增强职业幸福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在于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只是“谋生”的、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手段,而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事业。
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等,都具有精神超越性。这是人性之美、力量之美,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流淌,是教师内在精神的显现。它既反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又体现了教师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而教师“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正是人文素养在他们身上的集中体现。
3、以人文素养实现不教是为了更好的教。
作为“学习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师,在对于其专业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是为了更好的教” “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首先在对教师的培训方面,我们要更新理念。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把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和生命成长作为为指导思想。
其次要有创新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培训内容和模块上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突出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自己专业水平的发展。
再次,对于教师的管理要强调人文关怀,比如对教师的考评不能仅仅靠硬性的指标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要加入人文关怀。
二、提供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和空间
1、教学反思。
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纳入研究的范畴,做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写道:“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华东师大叶灡教授也曾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思考,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只能亦步亦趋,简单重复,就不可能有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就不可能感受到职业生活的乐趣。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可以思考教学的成功所在,也可以思考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反思教学的细节,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反思;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反思,也可以从他人的教学中反思。持续的反思,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表走向深刻,从感性走向理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日臻完善,日渐成熟。昨天下午展示的教学视频案例,很多老师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这必将是你们专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2、课题研究。
教师职业要想从经验型、随意性走向专业化,开展课题研究是必然选择。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创生”研究,应走基于实践问题的研究之路。研究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发现问题,零星思考;二是实践打磨,做中思考;三是系统整理,提升思考。通过一段时间内对某一问题的零星思考和具体实践,再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反思,系统整理,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总结报告。基于实践问题的教学研究,将零散的反思变成系统思考,这种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研究水平,使日常教学富有科研的含量,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改善育人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作为社会中一个特定职业群体,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人们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忽视了教师也像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受尊重、保障自身基本权益的权利。尤其是近年来,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种积极的教育和教学环境,减轻教师工作中的各种人为造成的压力。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环境不良最容易引起教师心理产生压力。学校要不断改善人际关系,为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度。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因材施教,同样学校也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要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教师交际的机会,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还要组织心理知识讲座,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
新课程所凸顯的基本价值取向,必然引发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转变,促成其从原来的课程复制者向建构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包括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新角色定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素养,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本文为甘肃省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LN[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