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创设应符合生活实际
案例1:“脱离现实”的情境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小数点搬家”(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提供如下情境图:(三幅主题图)。对主题图的作用,教学用书上这样说:教材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老师一看就犯糊涂:难道有4角、4分的快餐?而且从4元降低到4角,再到4分,现实中有这样降价的吗?教材主题图中店门口三块价格牌上的小数分别是:4.00、0.40、0.04,粗看的感觉是三个数字的位置在变,而小数点的位置却没有变,而从4.00到0.04是小数点在搬家,还是“4”在搬家,或是“0”在搬家,如果放开让学生去探究还真是说不清理不明。其实老师都觉得教材创设的这个情境不仅内容虚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小动物和童话世界固然是孩子们的最爱,学生也喜欢卡通形象,但并不因此一定能使知识的学习更轻松,更容易。相反这样的编写可能带来荒谬、牵强、脱离实际,还容易误导教师或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参考了李毓佩教授写的“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教学本课时我把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做成课件,化静为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见图)
思考: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实际进行设计,低年级偏于游戏化的富有童趣的情景,高年级偏于实践。要针对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尽量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
二、情境创设应突出教学重点
案例2:“喧宾夺主”的情境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一开始运用课件展示由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精美图案:天安门城楼、房子、小汽车、飞机、树等,然后展示我国剪纸艺术作品,很快又投影出本地几个标志性建筑,接着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接着全力渲染所在市的旅游胜地,带领学生观看本市旅游景点的录像,镜头所及的是山青水秀,花红叶绿、寺塔辉映……在学生禁不住赞美与感叹时,录像定格在景点中的宝塔、寺庙、蝴蝶等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图像上,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美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点?而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神”来,仍旧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留连于旅游美景中……
思考:
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换来的却是学生纷飞缭乱的思绪,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学生被一些无关因素吸引过去了。这样的情境不仅冲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决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三、情境创设应紧扣教学内容
案例3:“游离目标”的情境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在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自带的钟表,学生各自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的形状像小猫、小兔、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开关就发出悦耳声音的,有的放在桌面上会不停地点头或摇动等等,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然而当汇报交流时,学生由于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把钟面指针、数字、大格、小格说全面的,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热闹的,但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却被亮丽形式所淹没,本末倒置,游离目标。此类“情境”所能给学生的,除了肤浅的视觉刺激,就是浮躁的学习心态。
思考:
新课程标准教材将教学内容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情境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也挖空心思地创设各种新颖有趣的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问题的呈现。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情境激趣,在教学情境上大做文章,造成学生往往只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感兴趣,却很难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影响数学课的实效。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案例1:“脱离现实”的情境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小数点搬家”(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提供如下情境图:(三幅主题图)。对主题图的作用,教学用书上这样说:教材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老师一看就犯糊涂:难道有4角、4分的快餐?而且从4元降低到4角,再到4分,现实中有这样降价的吗?教材主题图中店门口三块价格牌上的小数分别是:4.00、0.40、0.04,粗看的感觉是三个数字的位置在变,而小数点的位置却没有变,而从4.00到0.04是小数点在搬家,还是“4”在搬家,或是“0”在搬家,如果放开让学生去探究还真是说不清理不明。其实老师都觉得教材创设的这个情境不仅内容虚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小动物和童话世界固然是孩子们的最爱,学生也喜欢卡通形象,但并不因此一定能使知识的学习更轻松,更容易。相反这样的编写可能带来荒谬、牵强、脱离实际,还容易误导教师或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参考了李毓佩教授写的“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教学本课时我把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做成课件,化静为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见图)
思考: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实际进行设计,低年级偏于游戏化的富有童趣的情景,高年级偏于实践。要针对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尽量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
二、情境创设应突出教学重点
案例2:“喧宾夺主”的情境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一开始运用课件展示由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精美图案:天安门城楼、房子、小汽车、飞机、树等,然后展示我国剪纸艺术作品,很快又投影出本地几个标志性建筑,接着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接着全力渲染所在市的旅游胜地,带领学生观看本市旅游景点的录像,镜头所及的是山青水秀,花红叶绿、寺塔辉映……在学生禁不住赞美与感叹时,录像定格在景点中的宝塔、寺庙、蝴蝶等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图像上,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美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点?而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神”来,仍旧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留连于旅游美景中……
思考:
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换来的却是学生纷飞缭乱的思绪,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学生被一些无关因素吸引过去了。这样的情境不仅冲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决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三、情境创设应紧扣教学内容
案例3:“游离目标”的情境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在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自带的钟表,学生各自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的形状像小猫、小兔、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开关就发出悦耳声音的,有的放在桌面上会不停地点头或摇动等等,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然而当汇报交流时,学生由于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把钟面指针、数字、大格、小格说全面的,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热闹的,但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却被亮丽形式所淹没,本末倒置,游离目标。此类“情境”所能给学生的,除了肤浅的视觉刺激,就是浮躁的学习心态。
思考:
新课程标准教材将教学内容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情境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也挖空心思地创设各种新颖有趣的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问题的呈现。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情境激趣,在教学情境上大做文章,造成学生往往只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感兴趣,却很难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影响数学课的实效。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