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面”阅读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_sm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探讨出了“散面”阅读教学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探讨了“散面”閱读教学概念及学理依据、实施步骤与实践结果,希望能够更好的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关键词】“散面”阅读教学;学理依据;步骤;实践结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活动,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其实也是在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散面”阅读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一、“散面”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其学理依据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中高年级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词语。比如,在“我们上学去”这句话中,会把“们上”当作一个个词,你很难想象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有的学生不知道文章中句子的意思。比如,“莫高窟坐落在鸣沙山和三危山上”,他们不知道这句话点明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不知道前后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课堂上,学习较好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座位上呆坐或者做小动作,不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节拍学习。面对一冷一热的课堂气氛,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让“冷”的也“热”起来。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心中始终悬着这几个问题:1.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把薄弱方面暴露出来?2.怎么才能让学困生也能跟着教师的节拍学习?3.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什么,怎样积累?4.怎样把积累和运用作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手段?带着这几个问题,笔者苦苦探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摸索出一条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散面”阅读教学,与同仁交流探讨。
  “散面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情感、能力为依托,立足于字、词、句、篇的积累,着眼于学生字、词、句、篇的运用,努力拓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空间。所谓“散”:第一从儿童角度来看,指教学过程中要顾及每一个学生,允许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二,从语言能力发展来看,把课文中学生没有掌握的字、词、句以及好词好句、难学难记的词剥离出来,让学生听、说、读、写,达到积累和运用;第三,从学习形式来看,指学生个体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和收集的小资料。所谓“面”:第一,是指学生全员参与字、词、句、篇的学习,让听、说、读、写连成一个整体来练习,教师不对文章作详细的分句分段剖析;第二,是指从对词句的理解、感悟上升到对篇的理解、感悟。
  儿童是阅读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在课堂中,只有主体主动吸收语言,并进行言语实践,才能体现主体地位。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一旦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就能够放射出主动学习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常常出现“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情况。这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难以有效地落到实处,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教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身在教室心在外,没有学习的兴趣。本文提出的“散面”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
  二、“散面”阅读教学的步骤
  “散面”阅读教学以情感能力为依托,立足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第一,阅读课文提出词语;第二,积累词语;第三,运用词语;第四,朗读感悟,升华情感;第五,交流学习,分析篇章。现以苏教版第九册第18课《莫高窟》为例。
  (一)欣“散”激情
  (1)布置学生收集“圆明园”“故宫”“莫高窟”等处的风情图片。
  (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圆明园”“故宫”走进“莫高窟”。
  (3)板书课题:18.莫高窟。
  反思:任何学习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收集资料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活动和特定的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激起了积极的学习兴致,营造了浓烈的学习气氛。
  (二)破“面”“散”词,学会动笔阅读
  (1)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自认为的好词,难读难记的词。
  (2)大胆提出词语,师生讨论,教师有针对性的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
  敦煌、沙丘、蜂窝、排列、断崖绝壁、彩塑、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一尊(zūn)卧佛(fó)……
  反思: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便不引发问题解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所以问题解决的发生必须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并且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解决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是否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甚为重要,它对问题解决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环节,每个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都参加到阅读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从“散”中积累
  (1)指导学生朗读词语。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名读、分组读、齐声读、开火车读),要达到诵读的程度,只有熟字、熟词,才能熟句、熟篇。
  (2)理解词意。选词说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①根据生活情 境说词意,如,文书、沙丘、壁画、佛教;②根据以往学习内容说词意,如,举世闻名、面积;③根据动作、表情说词意,如,掠走、怀抱、慈眉善目、舒展双臂;④换词说词意,如珍贵—宝贵、自天而将—从天而降;⑤利用工具书说词意,如,威风凛凛、精妙绝伦。(大部分的词义学生可以通过集体学习解决,大多数学生说出的是词的本意,只有了解了本义,才能进一步体会词的含义。)
  (3)选择词语说出其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比如,近义词:神态安详—慈眉善目;描摹—描绘;反义词: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部分—全部。
  (4)抄写词语。教师指导个别较难书写的字:指导个别书写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字迹工整。
  反思:通过朗读、说词语的意思、抄写词语等训练,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从而加深了记忆获得积累。积累包括词语量、词意、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这个环节的学习既能积累新知识又能对原有知识巩固,学生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动机。   (四)从“散”到“面”练说练写
  (1)从板书中选詞语说话:①如,反映——学生向老师反映 情况。慈眉善目——我的奶奶慈眉善目;②可以根据同一个词不同的意思练习说话。如,结晶——海盐是海水的结晶体。结晶——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是全村农民劳动的结晶。③指导用关联词造句。(理解关联词,用好关联词,是理解前后句上下文的关键。)如, 不仅……还……:我们学校不仅种了花还种了树。有……有……还有……:我们班上次去野炊,有的同学带了青菜,有的带了粉干,还有的同学带了猪肉。
  (2)根据要求写句子:①选一个词说一个比喻句。如,精 美——池塘的荷花像一幅活动的画;②选一个词说一个反问句。如,艺术宝库——莫高窟怎么不是一个艺术宝库?③选一个个词说一个感叹句。如,艺术殿堂——莫高窟真是一座艺术殿堂啊!
  (3)选用两个或者多个词写一段话。(对学习较差的同学不拔高要求,词能达意,语句通顺就行。)如,沙丘、蜂窝、采摘鲜花、翩翩起舞:上个星期天,我和妹妹到河边沙滩去玩,那儿有不少沙丘。有一座沙丘上长着一丛丛美丽的花,几只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妹妹奔过去想采摘鲜花。突然发现一个蜂窝挂在树上,她吓得后退几步。
  反思:这里的说句、写句和写段练习是一种迁移学习,学习了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能力。这个环节每个学生都有说写的机会,训练学生用刚刚积累的词语能够把话说得体,写得通顺、具体。
  (五)朗读全文,由“散”及“面”,体会文意,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文中有含义的句子或者难以理解意思的句子(从粗知词语本义到结合上下文具体理解词义,从本义到理解含义,从理解句到理解篇)。
  (2)从文中选一个或者几个段落来练习有情感地朗读(从读词上升到读课文)。
  (3)分组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从体会词句的意思到体会全文的情感)。
  (4)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从对敦煌艺术的认识、赞叹上升到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反思:朗读课文、课文交流学习有利于识记、背诵。这个学习环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时更加专注投入,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升华了情感,影响了思想的形成。
  (六)由“面”统“散”,分析篇章训练
  (1)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分段,并试着写出段意(也可以从文摘取词语或者句子概括段意)。
  (2)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分法和所写的段意。
  (3)展示段意(教师择优板书)
  第一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
  第二段: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精美和藏经洞的珍贵。
  第三段:点明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4)根据段意指导学生写写作提纲(本文课后练习),并指出写作提纲除了要段意还要课文标题,本节课所学的只是写作提纲的一种形式。
  反思:学生通过默读、查找资料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段、写段意和写出文章的写作提纲,是由形式到内容,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检查。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了解上下文之间关系的能力,分段、写段意和写提纲进行得比较顺利,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散面”阅读教学的实践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散面”阅读教学模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这种模式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表现出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能力明显增强,朗读、背诵、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行为,教师既要顾及个体的发展,又要顾及班级整体的发展,“木桶理论”同样适合评价阅读教学效果。“散面”阅读教学既要注重教学重点又要顾及“最短的木板”。但愿这种围绕人的情感、能力发展,围绕字、词、句、篇,积累与运用的教学模式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出一片新天地。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充满想象力的诗词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走进去,浏览新鲜的事物,感受诗歌语言的文字美,体会诗歌的万千意境,定会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无限天地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关键词】诗词学习;想象力;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不少的唐诗宋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兴致并不高,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录着老师讲解的
【开窗启思】  唐代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意思是说,只要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览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如果没有联想与想象,就不会有千古流传的女娲补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不会有屈原、李白等具有伟大想象力的诗人,当然也不会有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但丁的《神曲》了。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活,博览群书,开拓思维
这首词为黄庭坚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城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
说我自己,我最痛苦的是,妈妈点着我的脑袋,对我的未来作悲观预言的时候。  无数次的伤心是我现在几乎所有缺点的根源。小时候,当我和那些小孩吵架、闹别扭甚至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妈妈训我的话不是告诉我应该怎么和同伴相处,而是把我往旁边一推,点着我脑袋气呼呼地说:“像你这样的孩子以后还怎么和别人交往!”或者是“你以为你这个样子还会有谁喜欢你吗?”或者是“你这样长大了怎么在社会上混?”  我开始怀疑我是否和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简析】  作文题中提供的由夏明的作品改动的漫画,构图简单,但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我们当前教育(不仅是家庭教育,同样也包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对孩子的教育评价简单粗暴、功利甚至势利、只看分数不看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等诸方面的弊端。
桑桑终于怯怯地走到了寺院门口。他往里一看,见一个僧人正坐在老槐树下。那三弦正在他怀里似有似无地响着。   桑桑知道,这就是父亲常常说起的慧思和尚。   关于慧思和尚的身世,这一带人有多种说法。但桑桑的父亲却只相信一种:这个人从前是个教书先生,并且是一个很有学问的教书先生,后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地出家当和尚了。父亲实际并无充足的理由,只是在见过慧思和尚几次之后,从他的一手很好的毛笔字上,从他
这些年,游过了不少名山大川,逐渐偏爱去原生态乡村的角角落落走走。  喜欢看乡村的小桥流水,更喜欢看村子里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房顶盘旋的袅袅炊烟,一看见它,就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总忍不住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画面。  乡村的炊烟富有诗意,它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的风景,欣赏它,可以袒露胸怀,放松心情; ;它是“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生活积淀,欣赏它,可以感念生命的质朴与纯真;它又是一
如今的“丈人”一词,都是指妻子的父亲,但在古代,“丈人”一词并不是指妻子的父亲,而是指老年人。  “丈人”在古代指老年人,源于“丈”字的本义。《易·师》:“贞,丈人,吉。” 孔颖达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论衡》:“人身以一丈为正,故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為丈人也。”这说明在古代丈夫也不是指女人的配偶,它是男子的公称,丈人也不是专指老先生,也指老太太。  这种用法,到唐代仍没有什么变化,杜甫在
她起始出轨,还偷偷摸摸,老公也还说她几句,旁人议论她时她还绕道走。后来出轨多了,习以为常,公开化,老公也懒得说,旁人的议论她也不在乎:“反正就这么回事,谁爱说就说去呗。”  她三十好几的那年,勾引上村里一个18岁的读书伢子,弄得人家神魂颠倒,经常缺课逃学,甚至提出了休学的申请。人家父亲无奈之下,瞅准个时机,提上一篮鸡蛋,主动登门去与她交谈。那夜她丈夫正好外出走亲戚。她把两个孩子赶到偏房做作业,自个
【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首次出现小古文,对小古文的文本解读,还是要用好课后练习和插 图。在对三年级小古文文本处理时,借助对课后练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年段特点、文本特质、教学策略等角度来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文内容。  【关键词】统编教材 ;课后练习教学 ;小古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