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极其深刻的审美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和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实现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和生命的对话,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促进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语文教学还是局限于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洞悉出题人的命题规律,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
一、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对于课程设置,语文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笔者在批阅一些高中生的作文时发现,能够写出学生真情实感的文章简直少之又少,有的文章堆砌文字,有的文章枯燥乏味,有的文章就是卖弄写作技巧,有些文章居然写得大同小异,追溯其根由,原来都是同一本作文大全的“赝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在对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追求中,有的语文教师把自然科学的法则移植到语文学科中来,使原本一篇篇有血有肉、情味蕴藉的范文,被肢解为若干文章要素的“碎片”、语文知识的“碎片”,而文本内在韵律及审美境界却被漠视,不恰当的强化了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许多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使人文精神的渗透湮没于茫茫的题海训练之中,造成人文精神遮弊。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在学校和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生活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动力,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这股源头活水,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对生活的阐释,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再现。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惟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教师占据着三尺讲台,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略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是与人文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单一、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一、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对于课程设置,语文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笔者在批阅一些高中生的作文时发现,能够写出学生真情实感的文章简直少之又少,有的文章堆砌文字,有的文章枯燥乏味,有的文章就是卖弄写作技巧,有些文章居然写得大同小异,追溯其根由,原来都是同一本作文大全的“赝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在对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追求中,有的语文教师把自然科学的法则移植到语文学科中来,使原本一篇篇有血有肉、情味蕴藉的范文,被肢解为若干文章要素的“碎片”、语文知识的“碎片”,而文本内在韵律及审美境界却被漠视,不恰当的强化了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许多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使人文精神的渗透湮没于茫茫的题海训练之中,造成人文精神遮弊。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在学校和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生活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动力,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这股源头活水,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对生活的阐释,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再现。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惟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教师占据着三尺讲台,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略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外围,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是与人文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单一、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