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烟叶生产资源整合的角度探讨生产组织建设,阐述了生产组织建设应重点从生产资源组织方式上来确定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并根据当前情况,提出了尊重烟农主体地位,适度控制经营规模,逐步配套管理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烟叶生产组织建设思想,为正确指导烟叶生产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烟叶;生产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四川凉山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99-01
烟叶生产组织是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体,促进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力量。只有通过烟叶生产组织建设,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促进烟叶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烟叶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实现烟叶生产经营内涵式的发展[1]。为此,正确指导烟叶生产组织建设,已成为当前烟叶生产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
1 凉山州烟叶生产组织建设现状
2008年以来,在国家局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凉山州继续深入探索了互助合作组、烟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村委会 农户、有限责任制公司等生产组织形式,为凉山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到2009年,该州探索形成了以互助合作组织为主,以专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辅的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各生产组织形式划分标准更加符合生产实际需要。2009年,凉山州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划分标准为:专业种植大户生产组织形式种植要达到1.33~6.67 hm2;农场化生产组织种植需达到13.33 hm2以上:互助合作组织为土地相邻或相近的农户互助合作,统一开展烟叶生产,种植6.67 hm2以上的生产组织。
2 凉山州烟叶生产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烟叶生产组织规模过大,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在不切合实际的指导下,大部分单个生产组织仅根据土地规模来组织烟叶生产,形成了生产种植规模相对过大的生产组织体系。以2009年为例,凉山州共成立生产组织5 388个,其中互助合作生产组织平均种植规模为11.86 hm2/个;专业种植大户平均种植规模为6.00 hm2/户;农场化生产组织平均种植规模为20.87 hm2/户。由于大户或家庭农场没有结合自身生产资源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来组织烟叶超大规模生产,出现了后期生产资源组织不到位,烟叶生产无法按照技术要求进行落实的困境,出现了行业不得不为规模较大的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生产资源,替生产组织组织烟叶生产。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违背了行业“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指导原则,最终导致各种矛盾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在追求组织规模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一些名义上是互助合作组,但在生产实践中互助组成员各管各的,虚有生产组织。由于合作生产组织涉及的农户户数较多,农户之间由于各自经营的面积差异较大,互助合作组织协调整合劳动力等生产资源难度大、成本高,还不如互助组成员各自组织生产资源进行烟叶生产简单实惠。因此,出现了各管各的不利局面。
2.2 烟叶生产组织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凉山州已为各烟叶生产组织建立了相关组织管理制度和章程,为生产组织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这些管理制度章程并没有得到有效运行,原因是大多数生产组织自我管理习惯于靠“熟人社会”那种原始的伦理制约来实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这种伦理制约在小规模、小范围内能发挥制度所不可比的优势。但是随着生产组织、生产规模的扩大,组织成员发展到家族以外,伦理制约发挥的效力就越来越低。在伦理制约无法实现烟叶生产组织自我有效管理的情况下,组织成员就不再按照事先约定协同组织生产,而是各自为主开展烟叶生产。而有些烟叶生产组织尽管建立了生产组织管理章程和制度,在生产初期还有一些组织性,中后期由于组织成员技术不一,或劳动力等生产资源组织到位不一致,导致生产合作组织无法有效按进度协调生产操作,生产组织制度不能约束组织成员,形同虚设,生产组织自我管理陷于瘫痪;一些超级大户或家庭农场主由于在烟叶生产前期准备不足,生产管理缺乏经验,任意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烟叶生产过程中无法有效组织到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造成成本升高而不能提高生产质量,最终效益低下,甚至亏损[2-3]。
3 凉山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建设对策
3.1 正确划分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生产组织建设提供指导方向
目前,凉山州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划分主要根据组织的生产规模来划分,具体主要根据生产组织经营土地规模来划分。笔者认为,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划分应该依据烟农如何组织烟叶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来划分。
按照此划分定义,目前凉山州烟叶生产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就是烟农根据烟叶生产进度,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资源(狭义地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机设备,以下相同)开展烟叶生产,在这里称之为独立生产组织形式;另一类就是为了整合生产资源,提高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烟农自愿组合,互助合作,形成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生产合作组织,在这里称之为合作生产组织形式。独立生产组织形式又因为生产规模与生产资源之间的矛盾,划分2种生产组织形式:一种形式为生产组织业主独立自有的或社会化的生产
资源开展烟叶生产的农场化生产组织形式;另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业主自有生产资源能基本满足现有规模生产需要,不必再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的单户生产组织形式。因此,该文将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划分为农场化生产组织形式、单户生产组织形式和互助合作生产组织形式3种生产组织形式。只有按照这种划分标准,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才能为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以实现烟叶生产组织高效组织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
3.2 尊重烟农在建设生产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合理控制生产组织生产规模
所谓生产组织,在行业层面来说,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烟农)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在烟农层面来说,就是单个烟农如何与其他经济单元进行组合、协调。根据这个定义,烟叶生产组织体系中,烟农是组织的主体,而行业是这个组织的引导者。组合重点是生产资源的整合,协调的重点是劳动分工。因此,搞生产组织建设就要尊重烟农的主体地位,只能引导,不能强行安排。在生产组织建设初期,生产组织的生产规模肯定比较小,生产组织组合协调能力还不足,行业应该尊重这种历史形成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的现实,尊重生产组织在组合协调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合理控制生产规模,做好生产组织组织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的指导工作,帮助烟农认识与其他烟农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生产资源整合方式、劳动分工方式,进而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和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烟叶生产标准化水平,确保生产组织生产效益不低于开展生产组织建设以前的实际效益,让烟农认识到新型生产组织的优越性,进而为进一步开展生产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铺开道路[4]。
3.3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烟叶生产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在一些地区比如盐源新烟区,出现了很多5~6户烟农自由组合而成的小型互助合作组,虽然整体生产规模不大(有些甚至不到6.67 hm2),反而能在烟叶生产关键环节通过互帮互助,比较集中一致地完成烟叶生产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行业则应从这些小型合作组织入手,逐步为这些小型的合作组织建立有别于“熟人社会”那种伦理制约的法制化的章程制度。从最直接的管理制度开始,比如劳动用工协调组织制度,逐步充实完善建立烟用物资组织、土地轮作、烟叶生产、烟叶交售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为主要指标的生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指导烟叶生产组织增强自我管理能力[5]。组织管理制度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以免给生产组织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4 结语
生产组织建设,重点关注生产组织在生产资源上面的组织方式,而不能过度关注有多大面积为最合适,确立了这个关注重点,作为行业管理,重点指挥烟叶生产组织主体如何来组织生产资源,重点控制生產组织如何来使用这些生产资源实施标准化生产,重点协调生产组织之间以及生产组织内部矛盾,以这三方面共同使力,做好生产组织管理,促进生产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5 参考文献
[1] 鲁黎明,雷强,罗君.我国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的原则与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70-14571.
[2] 薛平.石城县烟叶生产发展及其产业体系规划[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3] 杨旭亮,李焕,孟庆宏,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式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3):8-10.
[4] 张忠锋,徐秀红.试论我国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烟草,2000(1):34-37.
[5] 张光辉,呙亚平,蒲元瀛,等.现代烟草农业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30-4332,4336.
关键词 烟叶;生产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四川凉山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99-01
烟叶生产组织是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体,促进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力量。只有通过烟叶生产组织建设,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促进烟叶生产标准化水平和烟叶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实现烟叶生产经营内涵式的发展[1]。为此,正确指导烟叶生产组织建设,已成为当前烟叶生产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
1 凉山州烟叶生产组织建设现状
2008年以来,在国家局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凉山州继续深入探索了互助合作组、烟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村委会 农户、有限责任制公司等生产组织形式,为凉山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到2009年,该州探索形成了以互助合作组织为主,以专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辅的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各生产组织形式划分标准更加符合生产实际需要。2009年,凉山州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划分标准为:专业种植大户生产组织形式种植要达到1.33~6.67 hm2;农场化生产组织种植需达到13.33 hm2以上:互助合作组织为土地相邻或相近的农户互助合作,统一开展烟叶生产,种植6.67 hm2以上的生产组织。
2 凉山州烟叶生产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烟叶生产组织规模过大,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在不切合实际的指导下,大部分单个生产组织仅根据土地规模来组织烟叶生产,形成了生产种植规模相对过大的生产组织体系。以2009年为例,凉山州共成立生产组织5 388个,其中互助合作生产组织平均种植规模为11.86 hm2/个;专业种植大户平均种植规模为6.00 hm2/户;农场化生产组织平均种植规模为20.87 hm2/户。由于大户或家庭农场没有结合自身生产资源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来组织烟叶超大规模生产,出现了后期生产资源组织不到位,烟叶生产无法按照技术要求进行落实的困境,出现了行业不得不为规模较大的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生产资源,替生产组织组织烟叶生产。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违背了行业“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指导原则,最终导致各种矛盾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在追求组织规模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一些名义上是互助合作组,但在生产实践中互助组成员各管各的,虚有生产组织。由于合作生产组织涉及的农户户数较多,农户之间由于各自经营的面积差异较大,互助合作组织协调整合劳动力等生产资源难度大、成本高,还不如互助组成员各自组织生产资源进行烟叶生产简单实惠。因此,出现了各管各的不利局面。
2.2 烟叶生产组织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凉山州已为各烟叶生产组织建立了相关组织管理制度和章程,为生产组织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这些管理制度章程并没有得到有效运行,原因是大多数生产组织自我管理习惯于靠“熟人社会”那种原始的伦理制约来实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这种伦理制约在小规模、小范围内能发挥制度所不可比的优势。但是随着生产组织、生产规模的扩大,组织成员发展到家族以外,伦理制约发挥的效力就越来越低。在伦理制约无法实现烟叶生产组织自我有效管理的情况下,组织成员就不再按照事先约定协同组织生产,而是各自为主开展烟叶生产。而有些烟叶生产组织尽管建立了生产组织管理章程和制度,在生产初期还有一些组织性,中后期由于组织成员技术不一,或劳动力等生产资源组织到位不一致,导致生产合作组织无法有效按进度协调生产操作,生产组织制度不能约束组织成员,形同虚设,生产组织自我管理陷于瘫痪;一些超级大户或家庭农场主由于在烟叶生产前期准备不足,生产管理缺乏经验,任意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烟叶生产过程中无法有效组织到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造成成本升高而不能提高生产质量,最终效益低下,甚至亏损[2-3]。
3 凉山烟叶生产组织体系建设对策
3.1 正确划分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生产组织建设提供指导方向
目前,凉山州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划分主要根据组织的生产规模来划分,具体主要根据生产组织经营土地规模来划分。笔者认为,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划分应该依据烟农如何组织烟叶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来划分。
按照此划分定义,目前凉山州烟叶生产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就是烟农根据烟叶生产进度,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资源(狭义地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机设备,以下相同)开展烟叶生产,在这里称之为独立生产组织形式;另一类就是为了整合生产资源,提高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烟农自愿组合,互助合作,形成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生产合作组织,在这里称之为合作生产组织形式。独立生产组织形式又因为生产规模与生产资源之间的矛盾,划分2种生产组织形式:一种形式为生产组织业主独立自有的或社会化的生产
资源开展烟叶生产的农场化生产组织形式;另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业主自有生产资源能基本满足现有规模生产需要,不必再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的单户生产组织形式。因此,该文将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划分为农场化生产组织形式、单户生产组织形式和互助合作生产组织形式3种生产组织形式。只有按照这种划分标准,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才能为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以实现烟叶生产组织高效组织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
3.2 尊重烟农在建设生产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合理控制生产组织生产规模
所谓生产组织,在行业层面来说,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烟农)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在烟农层面来说,就是单个烟农如何与其他经济单元进行组合、协调。根据这个定义,烟叶生产组织体系中,烟农是组织的主体,而行业是这个组织的引导者。组合重点是生产资源的整合,协调的重点是劳动分工。因此,搞生产组织建设就要尊重烟农的主体地位,只能引导,不能强行安排。在生产组织建设初期,生产组织的生产规模肯定比较小,生产组织组合协调能力还不足,行业应该尊重这种历史形成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的现实,尊重生产组织在组合协调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合理控制生产规模,做好生产组织组织生产资源开展烟叶生产的指导工作,帮助烟农认识与其他烟农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生产资源整合方式、劳动分工方式,进而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和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烟叶生产标准化水平,确保生产组织生产效益不低于开展生产组织建设以前的实际效益,让烟农认识到新型生产组织的优越性,进而为进一步开展生产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铺开道路[4]。
3.3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烟叶生产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在一些地区比如盐源新烟区,出现了很多5~6户烟农自由组合而成的小型互助合作组,虽然整体生产规模不大(有些甚至不到6.67 hm2),反而能在烟叶生产关键环节通过互帮互助,比较集中一致地完成烟叶生产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行业则应从这些小型合作组织入手,逐步为这些小型的合作组织建立有别于“熟人社会”那种伦理制约的法制化的章程制度。从最直接的管理制度开始,比如劳动用工协调组织制度,逐步充实完善建立烟用物资组织、土地轮作、烟叶生产、烟叶交售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为主要指标的生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指导烟叶生产组织增强自我管理能力[5]。组织管理制度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以免给生产组织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4 结语
生产组织建设,重点关注生产组织在生产资源上面的组织方式,而不能过度关注有多大面积为最合适,确立了这个关注重点,作为行业管理,重点指挥烟叶生产组织主体如何来组织生产资源,重点控制生產组织如何来使用这些生产资源实施标准化生产,重点协调生产组织之间以及生产组织内部矛盾,以这三方面共同使力,做好生产组织管理,促进生产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5 参考文献
[1] 鲁黎明,雷强,罗君.我国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的原则与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70-14571.
[2] 薛平.石城县烟叶生产发展及其产业体系规划[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3] 杨旭亮,李焕,孟庆宏,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式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3):8-10.
[4] 张忠锋,徐秀红.试论我国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烟草,2000(1):34-37.
[5] 张光辉,呙亚平,蒲元瀛,等.现代烟草农业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30-4332,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