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一步步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让观众体会到情绪带来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使得观众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现代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情绪结构影片的特征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得到了印证,使情绪结构成为现代电影的一种结构形态。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 情绪结构 动力
在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四项大奖,成为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最大的赢家。这说明用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普通市民生活的具有人文关怀特色的本土电影,在具有很强地欣赏情节的中国获得了认可,它是现代电影中以情绪的发展来结构影片一个成功代表。
情绪结构是由Raymond Williams提出来的。根据他的观点,情绪结构在特定时空情景下同时结构了媒介文本,而且可以被阅听人感知到并引发情绪,从而反映了特定时空的集体心态,也开启了我们得以理解特定时期文化的可能性。简单地说,情绪结构的概念不但有助于指认阅听人电视经验及对文本的接受诠释情况,也可能同时作用并形构了媒介内容的再现方式。罗永生在他的《解读香港卧底电影的情绪结构和变迁》中也提及到情绪结构,他关于电影中情绪结构的看法是和Raymond williams提出的情绪结构大体上是一致的。现代电影呈现出的情绪结构有着与传统电影的情节结构不同的特征,传统电影以情节的发展来结构影片,而现代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情绪的发展来结构影片。
现代电影在整个影片的结构处理上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戏剧化结构,它呈现出一种主要以情绪的发展来安排影片的趋势,而以情节结构影片的情形有所减少。这也是现代电影的主要特征。本文以《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个例来分析现代电影以情绪结构影片的特征。
在八九十年代曾出现不少以社区为背景的剧情片,比如《何必有我》(郑则仕导演1984年出品)、《癫佬正传》×尔冬升导演1986年出品)、《笼民》(张之亮导演1992年出品)等都是代表,前年的《性工作十日谈》(邱礼涛导演出品)及《每当变幻时》(罗永昌导演出品)也都是以社区为背景展开的故事片。
《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影片取材于香港新界元朗的天水围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曾经发生一起无业游民杀死妻女然后自杀的新闻事件引起了香港民众和媒体的关注。也正因这里数次发生类似事件,天水围这个地方被称为“悲情城市”。导演从新闻事件出发,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故事内容以母子生活为主线,情绪结构以邻里情作为情绪主线的生活中充满淡淡忧伤的社区生活电影。
一、影片叙事结构分析
影片中的天水围原是一条小围村,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80年代末港英政府将其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今天居住在那的30万居民多为低薪阶层,其中诸多为新移民或大陆新娘。天水围因多次发生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被视作“悲情城市”,影片中的3位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
贵姐14岁出来工作,她先后供两个弟弟上完大学,现在弟弟们都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年纪轻轻便守寡的她并没有抱怨上天待她不公,依旧勤奋地做着超市女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儿子张家安是一个乖乖仔,会考完后,他没找暑期工作,很少外出见朋友、参加活动,他多数的时间呆在家里睡觉或看电视。母子一起吃晚饭聊天时,说的也只是该买哪家报纸之类的话。
新搬来的住户阿婆梁欢和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她孤独一人,过着郁郁寡欢、斤斤计较的生活。她凭着以往在市区卖过果蔬的经验在贵姐工作的超市找到份工作。起初。阿婆的神情相当的冷漠,与贵姐也不过是见面的点头之交,渐渐地,贵姐的慷慨和帮助感动了阿婆。贵姐了解她的心结后,给了她更多的帮助与关心,两人渐渐亲如母女。
张家安从生活中的几件平常事中渐渐地明白生活的现实性,尽管舅舅们并没有在心理上疏远他们,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需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他也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张家安、贵姐和阿婆,刚好就是这个社区里最为普通的三代人的缩影。年轻一代的代表儿子张家安,学习成绩一般,对将来有所憧憬,同时也会在同学之间出现一些如早恋之类的问题,会考完后在家等着放榜,大多数时间主要是无聊地躲在家里打游戏机度日。母亲贵姐是中年一代的香港低薪阶层的代表,在日常生活里。她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喜怒哀乐也融解于她的坚强里。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安心而平静地做好,并试图帮助他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代表老年一代的梁欢,年轻时在香港市区的繁华地段靠卖果蔬为生,年老之后回到了故土天水围一个人独居,过着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地数着日子的生活。
影片没有传统电影的激烈矛盾冲突或二元对立等外部结构。有的只是一件件的日常生活琐事,点滴的人情积累。通过一件件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一点点的人情累积构筑了影片的叙事结构。并不断将影片的情绪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形成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完成影片的叙事处理。
二、情绪结构
人情味作为主线
我们看电影时,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直在期待要发生什么事,应该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然而,这是一部非情节化的电影。这部具有典型现代电影特征的社区生活电影以情绪的发展和积累完成影片的叙事。也正是在这样一部只是平静地将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家庭中的生活细节铺陈开来的电影里,一股人情味慢慢地洋溢了出来,而显得比较温情。
母亲叫儿子下楼吃早茶。张家安不去,母亲就将就儿子自己在家里做点吃:在儿子剖不开榴莲时,母亲帮其轻松剖开:虽然每日饭桌上的菜并不丰盛,但母亲总会将鸡蛋换着花样用不同的做法悉心地将日常简单之极的菜做得更好吃;每次从冰箱中拿出剩菜时,母亲总会细心地闻闻是否变质:母亲替去卫生间的弟妹打了两把麻将,赢了一把,将筹码放进抽屉里,输了一把,掏出现金递给大家;外婆生病住院后,母亲没有去探望外婆,不是不挂念自己的母亲,只是会有其他的儿女去看望外婆,而独居的阿婆可能会迷路。因此她便陪同阿婆去沙田看外孙:阿婆常常会为几十块钱、几块钱犹豫再三,生活十分节俭,却将320元的冬菇送给母亲,还偷偷-撕掉价签:儿子乖巧听话,在无聊的学生社团活动中,张家安回答平时和母亲在家的对话的提问时,有的只是“哦”的回答;如果上不了中六,大舅舅对张家安说愿意送他去国外读书:徐老师让张家安下半年回到学校帮忙做辅导工作……母子情、家族情,师生情和邻里情无不贯穿影片的始终。
影片以贵姐和阿婆之间的邻里间人情做为情绪主线,母子人情、家族人情和师生 人情作为情绪副线。主线和副线的情绪交织发展,随着影片的进行,情绪结构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情绪主线——邻里情。从最开始阿婆到超级市场找工作,在住宿楼里贵姐碰到阿婆,得知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她们之间有的只是礼貌性的招呼问候。直到后来,贵姐和阿婆同买一盒油并帮阿婆付钱,帮阿婆买电视并调好和修电灯之后,阿婆送贵姐一包冬菇,她们的交往才渐渐地深入:贵姐陪阿婆到沙田见外孙,阿婆送金饰不成之后,转送给贵姐,并说自己死后也会保佑安仔学习好,到这之后,邻里之间的人情情绪积累到了较高点,她们之间的关系也到近似一家人的程度。影片结束时,阿婆、贵姐和张家安三人一起过中秋,围在桌子旁边吃水果,这时影片的情绪达到了最高点,影片也就完成了情绪结构的安排,让观众感受到情绪高涨,得到了累积效应——情绪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情绪副线——母子人情、家族人情和师生人情。整个影片以情绪的发展结构影片,在情绪主线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地穿插情绪副线,将人情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情绪副线中。母子情。贵姐对儿子安仔的学习没有很高的要求,但对安仔的生活照顾。从日常桌上的两个菜——虽只是白菜、鸡蛋,但都悉心为之,以前的剩菜贵姐总要闻闻,确保没有变质之后才拿出来吃:贵姐母亲生病住院,但母亲有弟弟、弟妹们照顾,贵姐选择陪阿婆去沙田看女婿:家族情,贵姐对弟妹的谦让和大舅父对安仔的承诺——供安仔出国上学;师生情,老师对安仔到学校做辅导工作的安排;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烘托主线,将人情味带给观众的情绪体验引致顶峰,让观众在看似平淡的人情中,体味到浓浓的人情味。
影片没有大喜或大悲的煽情段落,导演始终将影片平静到底,利用情绪的发展、积累来结构整个影片。然而,观众还是深深地被那场阿婆和贵姐坐在从沙田回天水围的车上的戏所感动,为之潜然泪下。在关爱外孙无望的情况下,阿婆寄所有期望于安仔,并把之前准备送给外孙的礼物都交给贵姐,她说“将来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好,听教听话”,此时贵姐扭头看着窗外,眼眶泛红。
影片最后贵姐母子和阿婆一起过中秋节,镜头从他们三人幸福、温馨地吃着多汁而甘甜的柚子的画面伸向窗外,水泥森林般的天水围内家家都闪烁着温柔的光,让人感到人间温情常在。此刻影片的情绪积累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让观众深深体会到影片所表达出来的看似平淡却不平淡的人情。
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
人情味在每部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天水围的日与夜》将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进展,这对影片的情绪结构是非常关键的。人情中往往只有悲情才能让观众有所感悟。导演没有用大悲或大喜来煽情,她只是将平常生活中的琐事一一展现,最朴实的生活中的人情与悲悯是最感人的了,这也就促就了用情绪来结构影片的实现。
影片在表现天水围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外,同时蕴含着一股浓浓的悲悯感。在天水围,同一幢居民楼里住着两个残缺家庭,它们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一边是在超市工作的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另一边是女儿去世后与女婿、外孙的关系疏远的阿婆一个人独居。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单亲家庭问题、孤寡老人问题、单亲底层家庭生活的中学生成长问题等无不暗藏着一股浓浓的悲悯感。
年轻时贵姐供两个弟弟上大学,如今他们做成富贵人,丈夫早年去世,自己依旧是超市里的一名女工,和儿子相依为命过着艰辛的生活。日常的饭桌上有的仅是两个菜——白菜和鸡蛋,唯有不同的是只是鸡蛋和白菜的做法不同而已。就连阿婆给的冬菇也要分好几顿吃,并且他们吃得十分美味。在参加完姑婆的葬礼后,贵姐同弟弟、弟妹们一起吃完饭后带回家的乳鸽也成为他们日后饭桌上的美食。由此可见他们生活的辛苦。张家安无意间翻出一条以前爸爸穿过的牛仔裤,因小了不能穿,贵姐拿去扔掉,在将裤子叠好放在垃圾桶盖上时,她回忆起了丈夫死去时的痛苦情形。贵姐一个人撑起家庭将孩子抚养成人,这种苦楚在贵姐身上反映出来的悲悯感显而易见。
孤独老人阿婆在女儿死去之后。女婿同外孙住在沙田,自己孤独一人住在天水围。独居的阿婆买10块钱的牛肉分两顿吃。中午吃一半菜心炒牛肉,另一半菜心炒牛肉留在晚上吃。她省吃俭用,常常为了几十块钱、几块钱犹豫再三:到最后她很“阔绰”地花钱给外孙、女婿和女婿现在的妻子买金饰,可是沙田之旅她遭到了女婿的拒绝。归来的车上,阿婆将原本打算送给外孙和女婿的礼物送给贵姐,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让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这同时也流露出阿婆生活的可悲和无奈,虽然最后她有贵姐作为依靠,但是悲伤的氛围和悲悯感依然很浓厚。
张家安身上也流露出导演对他的一种悲悯感,将要上中六的他本应很活泼、开朗。可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有着一种孤僻感。他对自己的将来也没什么理想,只想到若是会考成绩不好,便出来做事。
这些悲悯感同邻里情、母子情、家族情和师生情交织进行,这是真实生活的体现,生活有人情也有悲悯,人情与悲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滋多味。观众在体味看似淡淡的人情后,背后不平淡的悲悯感也一并接受,情绪得到极度的高涨。这也是导演运用情绪结构影片的成功所在,人情味夹杂着悲悯感。到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的情绪感受达到最高,让观众体会到意犹未尽的感觉——影片虽已结束,但留给观众的情绪体验还一直未平静……
三、情绪结构——影片叙事动力因素分析
影片在结构处理时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叙事动力问题。叙事动力或称为“艺术创造动力”。所谓“艺术创造动力”,简单地说,乃是指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激发创作灵感、推动创作进程、维系、控制和调节创作活动的持续的生理、心理以至文化方面的能量和活力的总和。
现代电影中情绪结构的处理主要是情绪的量变处理。它作为一种动力要素呈现时,首先表现在对事件矛盾关系处理上的非激变的处理方式即并不是采取冲突率的结构法则作为叙事动力,而是将情绪积累作为影片的叙事动力构成,这种叙事构成并非将事件和情绪进行简单地堆砌,无层次、无轻重缓急;而是在处理的过程中通过对情绪的调动,将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影片将一件件看似零散的事件收敛到一起并聚焦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人情主题,让情绪不断地升华,最终实现量变中发生质变。
因此现代电影中情绪结构的叙事动力和传统电影中的叙事动力是不同的。传统影片的情节结构往往以二元对立或矛盾冲突关系等来结构、推动影片的发展:传统电影的情节结构是激变的艺术,现代电影中的情绪结构推动叙事发展的动力和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电影的情绪结构主要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深入剖析,细微的地描写刻画形成情绪积累和微相表达来推动影片的发展并形成情绪发展的动力。所以,现代电影是量变的艺术。
现代电影情绪结构构建影片时情绪的建立、发展和完成可以分为:情绪引发——情绪铺垫——情绪烘托——情绪累积——情绪进发。情绪由最初的引发到最后的完成,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形成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效应。这就构成了现代电影中情绪结构的叙事动力。
在影片中,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一步步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让观众体会到情绪带来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使得观众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现代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情绪结构影片的特征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得到了印证,使情绪结构成为现代电影的一种结构形态。情绪结构的构成因素未必是现代电影独有的,传统电影中也有情绪构成因素的表达,只是传统电影更偏重于情节构成而使情绪结构无法完整地、贯穿地体现,而《天水围的日与夜》作为现代电影更侧重于情绪构成,通过情绪的累积来结构影片,通过情绪的感染力来打动观众。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 情绪结构 动力
在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四项大奖,成为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最大的赢家。这说明用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普通市民生活的具有人文关怀特色的本土电影,在具有很强地欣赏情节的中国获得了认可,它是现代电影中以情绪的发展来结构影片一个成功代表。
情绪结构是由Raymond Williams提出来的。根据他的观点,情绪结构在特定时空情景下同时结构了媒介文本,而且可以被阅听人感知到并引发情绪,从而反映了特定时空的集体心态,也开启了我们得以理解特定时期文化的可能性。简单地说,情绪结构的概念不但有助于指认阅听人电视经验及对文本的接受诠释情况,也可能同时作用并形构了媒介内容的再现方式。罗永生在他的《解读香港卧底电影的情绪结构和变迁》中也提及到情绪结构,他关于电影中情绪结构的看法是和Raymond williams提出的情绪结构大体上是一致的。现代电影呈现出的情绪结构有着与传统电影的情节结构不同的特征,传统电影以情节的发展来结构影片,而现代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情绪的发展来结构影片。
现代电影在整个影片的结构处理上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戏剧化结构,它呈现出一种主要以情绪的发展来安排影片的趋势,而以情节结构影片的情形有所减少。这也是现代电影的主要特征。本文以《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个例来分析现代电影以情绪结构影片的特征。
在八九十年代曾出现不少以社区为背景的剧情片,比如《何必有我》(郑则仕导演1984年出品)、《癫佬正传》×尔冬升导演1986年出品)、《笼民》(张之亮导演1992年出品)等都是代表,前年的《性工作十日谈》(邱礼涛导演出品)及《每当变幻时》(罗永昌导演出品)也都是以社区为背景展开的故事片。
《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影片取材于香港新界元朗的天水围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曾经发生一起无业游民杀死妻女然后自杀的新闻事件引起了香港民众和媒体的关注。也正因这里数次发生类似事件,天水围这个地方被称为“悲情城市”。导演从新闻事件出发,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故事内容以母子生活为主线,情绪结构以邻里情作为情绪主线的生活中充满淡淡忧伤的社区生活电影。
一、影片叙事结构分析
影片中的天水围原是一条小围村,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80年代末港英政府将其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今天居住在那的30万居民多为低薪阶层,其中诸多为新移民或大陆新娘。天水围因多次发生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被视作“悲情城市”,影片中的3位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
贵姐14岁出来工作,她先后供两个弟弟上完大学,现在弟弟们都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年纪轻轻便守寡的她并没有抱怨上天待她不公,依旧勤奋地做着超市女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儿子张家安是一个乖乖仔,会考完后,他没找暑期工作,很少外出见朋友、参加活动,他多数的时间呆在家里睡觉或看电视。母子一起吃晚饭聊天时,说的也只是该买哪家报纸之类的话。
新搬来的住户阿婆梁欢和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她孤独一人,过着郁郁寡欢、斤斤计较的生活。她凭着以往在市区卖过果蔬的经验在贵姐工作的超市找到份工作。起初。阿婆的神情相当的冷漠,与贵姐也不过是见面的点头之交,渐渐地,贵姐的慷慨和帮助感动了阿婆。贵姐了解她的心结后,给了她更多的帮助与关心,两人渐渐亲如母女。
张家安从生活中的几件平常事中渐渐地明白生活的现实性,尽管舅舅们并没有在心理上疏远他们,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需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他也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张家安、贵姐和阿婆,刚好就是这个社区里最为普通的三代人的缩影。年轻一代的代表儿子张家安,学习成绩一般,对将来有所憧憬,同时也会在同学之间出现一些如早恋之类的问题,会考完后在家等着放榜,大多数时间主要是无聊地躲在家里打游戏机度日。母亲贵姐是中年一代的香港低薪阶层的代表,在日常生活里。她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喜怒哀乐也融解于她的坚强里。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安心而平静地做好,并试图帮助他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代表老年一代的梁欢,年轻时在香港市区的繁华地段靠卖果蔬为生,年老之后回到了故土天水围一个人独居,过着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地数着日子的生活。
影片没有传统电影的激烈矛盾冲突或二元对立等外部结构。有的只是一件件的日常生活琐事,点滴的人情积累。通过一件件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一点点的人情累积构筑了影片的叙事结构。并不断将影片的情绪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形成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完成影片的叙事处理。
二、情绪结构
人情味作为主线
我们看电影时,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直在期待要发生什么事,应该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然而,这是一部非情节化的电影。这部具有典型现代电影特征的社区生活电影以情绪的发展和积累完成影片的叙事。也正是在这样一部只是平静地将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家庭中的生活细节铺陈开来的电影里,一股人情味慢慢地洋溢了出来,而显得比较温情。
母亲叫儿子下楼吃早茶。张家安不去,母亲就将就儿子自己在家里做点吃:在儿子剖不开榴莲时,母亲帮其轻松剖开:虽然每日饭桌上的菜并不丰盛,但母亲总会将鸡蛋换着花样用不同的做法悉心地将日常简单之极的菜做得更好吃;每次从冰箱中拿出剩菜时,母亲总会细心地闻闻是否变质:母亲替去卫生间的弟妹打了两把麻将,赢了一把,将筹码放进抽屉里,输了一把,掏出现金递给大家;外婆生病住院后,母亲没有去探望外婆,不是不挂念自己的母亲,只是会有其他的儿女去看望外婆,而独居的阿婆可能会迷路。因此她便陪同阿婆去沙田看外孙:阿婆常常会为几十块钱、几块钱犹豫再三,生活十分节俭,却将320元的冬菇送给母亲,还偷偷-撕掉价签:儿子乖巧听话,在无聊的学生社团活动中,张家安回答平时和母亲在家的对话的提问时,有的只是“哦”的回答;如果上不了中六,大舅舅对张家安说愿意送他去国外读书:徐老师让张家安下半年回到学校帮忙做辅导工作……母子情、家族情,师生情和邻里情无不贯穿影片的始终。
影片以贵姐和阿婆之间的邻里间人情做为情绪主线,母子人情、家族人情和师生 人情作为情绪副线。主线和副线的情绪交织发展,随着影片的进行,情绪结构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情绪主线——邻里情。从最开始阿婆到超级市场找工作,在住宿楼里贵姐碰到阿婆,得知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她们之间有的只是礼貌性的招呼问候。直到后来,贵姐和阿婆同买一盒油并帮阿婆付钱,帮阿婆买电视并调好和修电灯之后,阿婆送贵姐一包冬菇,她们的交往才渐渐地深入:贵姐陪阿婆到沙田见外孙,阿婆送金饰不成之后,转送给贵姐,并说自己死后也会保佑安仔学习好,到这之后,邻里之间的人情情绪积累到了较高点,她们之间的关系也到近似一家人的程度。影片结束时,阿婆、贵姐和张家安三人一起过中秋,围在桌子旁边吃水果,这时影片的情绪达到了最高点,影片也就完成了情绪结构的安排,让观众感受到情绪高涨,得到了累积效应——情绪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情绪副线——母子人情、家族人情和师生人情。整个影片以情绪的发展结构影片,在情绪主线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地穿插情绪副线,将人情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情绪副线中。母子情。贵姐对儿子安仔的学习没有很高的要求,但对安仔的生活照顾。从日常桌上的两个菜——虽只是白菜、鸡蛋,但都悉心为之,以前的剩菜贵姐总要闻闻,确保没有变质之后才拿出来吃:贵姐母亲生病住院,但母亲有弟弟、弟妹们照顾,贵姐选择陪阿婆去沙田看女婿:家族情,贵姐对弟妹的谦让和大舅父对安仔的承诺——供安仔出国上学;师生情,老师对安仔到学校做辅导工作的安排;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烘托主线,将人情味带给观众的情绪体验引致顶峰,让观众在看似平淡的人情中,体味到浓浓的人情味。
影片没有大喜或大悲的煽情段落,导演始终将影片平静到底,利用情绪的发展、积累来结构整个影片。然而,观众还是深深地被那场阿婆和贵姐坐在从沙田回天水围的车上的戏所感动,为之潜然泪下。在关爱外孙无望的情况下,阿婆寄所有期望于安仔,并把之前准备送给外孙的礼物都交给贵姐,她说“将来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好,听教听话”,此时贵姐扭头看着窗外,眼眶泛红。
影片最后贵姐母子和阿婆一起过中秋节,镜头从他们三人幸福、温馨地吃着多汁而甘甜的柚子的画面伸向窗外,水泥森林般的天水围内家家都闪烁着温柔的光,让人感到人间温情常在。此刻影片的情绪积累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让观众深深体会到影片所表达出来的看似平淡却不平淡的人情。
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
人情味在每部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天水围的日与夜》将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进展,这对影片的情绪结构是非常关键的。人情中往往只有悲情才能让观众有所感悟。导演没有用大悲或大喜来煽情,她只是将平常生活中的琐事一一展现,最朴实的生活中的人情与悲悯是最感人的了,这也就促就了用情绪来结构影片的实现。
影片在表现天水围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外,同时蕴含着一股浓浓的悲悯感。在天水围,同一幢居民楼里住着两个残缺家庭,它们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一边是在超市工作的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另一边是女儿去世后与女婿、外孙的关系疏远的阿婆一个人独居。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单亲家庭问题、孤寡老人问题、单亲底层家庭生活的中学生成长问题等无不暗藏着一股浓浓的悲悯感。
年轻时贵姐供两个弟弟上大学,如今他们做成富贵人,丈夫早年去世,自己依旧是超市里的一名女工,和儿子相依为命过着艰辛的生活。日常的饭桌上有的仅是两个菜——白菜和鸡蛋,唯有不同的是只是鸡蛋和白菜的做法不同而已。就连阿婆给的冬菇也要分好几顿吃,并且他们吃得十分美味。在参加完姑婆的葬礼后,贵姐同弟弟、弟妹们一起吃完饭后带回家的乳鸽也成为他们日后饭桌上的美食。由此可见他们生活的辛苦。张家安无意间翻出一条以前爸爸穿过的牛仔裤,因小了不能穿,贵姐拿去扔掉,在将裤子叠好放在垃圾桶盖上时,她回忆起了丈夫死去时的痛苦情形。贵姐一个人撑起家庭将孩子抚养成人,这种苦楚在贵姐身上反映出来的悲悯感显而易见。
孤独老人阿婆在女儿死去之后。女婿同外孙住在沙田,自己孤独一人住在天水围。独居的阿婆买10块钱的牛肉分两顿吃。中午吃一半菜心炒牛肉,另一半菜心炒牛肉留在晚上吃。她省吃俭用,常常为了几十块钱、几块钱犹豫再三:到最后她很“阔绰”地花钱给外孙、女婿和女婿现在的妻子买金饰,可是沙田之旅她遭到了女婿的拒绝。归来的车上,阿婆将原本打算送给外孙和女婿的礼物送给贵姐,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让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这同时也流露出阿婆生活的可悲和无奈,虽然最后她有贵姐作为依靠,但是悲伤的氛围和悲悯感依然很浓厚。
张家安身上也流露出导演对他的一种悲悯感,将要上中六的他本应很活泼、开朗。可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有着一种孤僻感。他对自己的将来也没什么理想,只想到若是会考成绩不好,便出来做事。
这些悲悯感同邻里情、母子情、家族情和师生情交织进行,这是真实生活的体现,生活有人情也有悲悯,人情与悲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滋多味。观众在体味看似淡淡的人情后,背后不平淡的悲悯感也一并接受,情绪得到极度的高涨。这也是导演运用情绪结构影片的成功所在,人情味夹杂着悲悯感。到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的情绪感受达到最高,让观众体会到意犹未尽的感觉——影片虽已结束,但留给观众的情绪体验还一直未平静……
三、情绪结构——影片叙事动力因素分析
影片在结构处理时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叙事动力问题。叙事动力或称为“艺术创造动力”。所谓“艺术创造动力”,简单地说,乃是指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激发创作灵感、推动创作进程、维系、控制和调节创作活动的持续的生理、心理以至文化方面的能量和活力的总和。
现代电影中情绪结构的处理主要是情绪的量变处理。它作为一种动力要素呈现时,首先表现在对事件矛盾关系处理上的非激变的处理方式即并不是采取冲突率的结构法则作为叙事动力,而是将情绪积累作为影片的叙事动力构成,这种叙事构成并非将事件和情绪进行简单地堆砌,无层次、无轻重缓急;而是在处理的过程中通过对情绪的调动,将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影片将一件件看似零散的事件收敛到一起并聚焦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人情主题,让情绪不断地升华,最终实现量变中发生质变。
因此现代电影中情绪结构的叙事动力和传统电影中的叙事动力是不同的。传统影片的情节结构往往以二元对立或矛盾冲突关系等来结构、推动影片的发展:传统电影的情节结构是激变的艺术,现代电影中的情绪结构推动叙事发展的动力和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电影的情绪结构主要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深入剖析,细微的地描写刻画形成情绪积累和微相表达来推动影片的发展并形成情绪发展的动力。所以,现代电影是量变的艺术。
现代电影情绪结构构建影片时情绪的建立、发展和完成可以分为:情绪引发——情绪铺垫——情绪烘托——情绪累积——情绪进发。情绪由最初的引发到最后的完成,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形成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效应。这就构成了现代电影中情绪结构的叙事动力。
在影片中,人情味与悲悯感交织,一步步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让观众体会到情绪带来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使得观众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现代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情绪结构影片的特征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得到了印证,使情绪结构成为现代电影的一种结构形态。情绪结构的构成因素未必是现代电影独有的,传统电影中也有情绪构成因素的表达,只是传统电影更偏重于情节构成而使情绪结构无法完整地、贯穿地体现,而《天水围的日与夜》作为现代电影更侧重于情绪构成,通过情绪的累积来结构影片,通过情绪的感染力来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