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自身性质与地位的定位,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语文的极其重要性,它不但决定着某个人的发展,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师搞好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全方位搞好语文教学的根基。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尽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主宰每一堂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精“讲”。
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一个共识,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可“满堂灌”,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不可不讲,但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要让每一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研讨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研究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比如教学《孔乙己》一课,可以让学生分组研讨:“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在现实社会是否存在?产生孔乙己性格特点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小组交流,再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了立体型信息传递。研讨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第二,精“问”。
过去的教学,有问有答,但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语文课堂的教学,语文教师要问,但要问出深度,不可泛泛地乱问,也不可把问的权力由语文教师自己主宰。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有的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欢迎学生突发奇想。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哪怕是极细小的闪光点,也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如在学习课文《范进中举》时,为了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开讲之前,先提供范进中举的短片让学生观看,提供一些名人名家对范进中举发疯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本身对范进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说出对主人公的看法,从而感知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认识。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鉴赏作品时要放开思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要处理协调,教师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学生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师生站在同一台阶,处在同一层次,拉近了师生关系,平等了师生地位,和谐了课堂气氛。
第三,精“练”。
“光讲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讲手把式。”语文的课堂要讲练结合,练的内容最好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要通过“练”来巩固知识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学了《孔乙己》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之后,布置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的孔乙己。通过扩展性练习,既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应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和发展过程来认识,其内容不能局限于课内,也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惟一的形式。练习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练习单一、枯燥、乏味的形式,让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只有练得合理、练得实效,才能够真正达到练的目的,起到练习不可估量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发展。停步在过去单一的讲、问、练的方式,语文教学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大踏步地改进讲、问、练的方式,摒弃传统教学的“糟粕”,汲取现代教学的“精华”,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崭新的一页,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锻造出崭新的篇章。
第一,精“讲”。
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一个共识,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可“满堂灌”,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不可不讲,但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要让每一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研讨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研究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比如教学《孔乙己》一课,可以让学生分组研讨:“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在现实社会是否存在?产生孔乙己性格特点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小组交流,再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了立体型信息传递。研讨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第二,精“问”。
过去的教学,有问有答,但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语文课堂的教学,语文教师要问,但要问出深度,不可泛泛地乱问,也不可把问的权力由语文教师自己主宰。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有的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欢迎学生突发奇想。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哪怕是极细小的闪光点,也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如在学习课文《范进中举》时,为了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开讲之前,先提供范进中举的短片让学生观看,提供一些名人名家对范进中举发疯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本身对范进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说出对主人公的看法,从而感知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认识。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鉴赏作品时要放开思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要处理协调,教师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学生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师生站在同一台阶,处在同一层次,拉近了师生关系,平等了师生地位,和谐了课堂气氛。
第三,精“练”。
“光讲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讲手把式。”语文的课堂要讲练结合,练的内容最好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要通过“练”来巩固知识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学了《孔乙己》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之后,布置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的孔乙己。通过扩展性练习,既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应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和发展过程来认识,其内容不能局限于课内,也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惟一的形式。练习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练习单一、枯燥、乏味的形式,让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只有练得合理、练得实效,才能够真正达到练的目的,起到练习不可估量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发展。停步在过去单一的讲、问、练的方式,语文教学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大踏步地改进讲、问、练的方式,摒弃传统教学的“糟粕”,汲取现代教学的“精华”,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崭新的一页,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锻造出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