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建设探析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过程中,公众既是应急管理的直接受众,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体。实际上很多公共危机的发生、扩散和加剧,都与公众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有关。为减轻公共危机事件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观念、法制、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2-0050-03
  
  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将社会公众的力量动员起来,使其参与到公共危机的防范与治理中来。公众包括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事件爆发的频率。构建好社会参与机制,可以在危机到来时较好的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危机预案的社会基础,提高危机预防的有效性,确保危机应对的公共利益取向,并可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恐慌,形成沉着应对,团结一致和服从大局的有利局面。提高群众自救自助的能力,还可以弥补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增强社会危机后治理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日益重要,加强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理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熏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熏后者正在承担着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公众参与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必不可少。从已有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看,减缓或克服危机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在近年国内发生的几起重大灾害性事件中?熏政府作为主导和指挥者,其作用有目共睹,但各项工作和部署的展开和落实仅靠政府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这其中体现了公众参与的巨大作用和价值。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公众很少有和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所以在政府治理和决策中很难看到公众的力量,公众为谋取社会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才能的空间则更加有限,在决策权力高度集中的公共危机管理中也是一样。因而当前应急管理公众参与机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1)公众参与的能力和水平较低;(2)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差;(3)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不够。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不够重视;(2)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还不够高;(3)公共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缺乏法律支撑;(4)缺少公共危机常规化教育演练;(5)各级预案基本雷同且比较笼统。
  由于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将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虚心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结合实际从细节上一点一滴地做起。
  
  一、增强相关法律及规定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必须是法制化的。公众参与的法制化是指将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权利、途径和法律责任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保证公众参与成为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随意性的安排。我国当前尚没有关于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容、途径、责任等方面比较明确的专项法律规定。公众参与法制的缺乏,使得公众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不被重视,公众即使有参与的愿望也很难实现。例如,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仍不够完善,尤其是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与安排,各级、各项预案基本雷同且比较笼统。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确立了六项工作原则?熏其中第五项是“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其他各省市、各部门及各专项预案中的关于公众参与的内容也都大抵如此,至于如何动员、如何参与就没了下文?熏这些方面都必须尽快加强。
  针对相关法律缺失和应急预案中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雷同、笼统的现状,各地区和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分析不同类型公共危机的特点,开展具体而细致的调研分析,差异化、细化相关法律和规定,可以修改相应的法律或预案,增加相关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性内容,也可以补充条文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完善相应的规定。但都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具体规范:⑴危机状态下公众参与指挥决策机构的设置、安排;⑵政府部门平时应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⑶平时应急演练的大众化、普及化原则及具体实施细则;⑷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方式、途径;⑸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范围、责任。
  
  二、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参与机制
  
  危机救援工作多局限于危机发生之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危机管理不够重视,由于危机意识不强,常常会认为危机发生前就动员公众参与投入太多,或者忙于其他事务而没有将其列为日常工作重点真正重视起来。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教授在论及此问题时说:“要知道,灾后救援比灾前防范的成本高10倍”。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重视,努力设法加固教学楼并每学期开展一次规范的疏散演习,所以在震灾来临时,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惜的是,能够在事前开展这项工作的组织太少了。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参与机制要求从政府组织到公民个人,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危机和应急管理工作,将公共危机管理日常化、常规化、大众化。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美国学习,着眼于长期坚持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中国还应该向日本学习,培养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日本消防局专门设有教育科,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灾难教育的内容,即便是一些小县城,也常年举办防灾展览会,并常年进行面向广大民众的防灾、救灾演习。
  
  三、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政府是义务和责任主体,公众也应通过特定的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责任共担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政府的责任是提供法律和协调、指导危机管理,为危机社会提供秩序和法律,市民则在国家公民责任的范围内参与,这个责任主要是危机中的守法,而不是乘机制造混乱,同时通过非政府组织等渠道组成自救、赈灾等临时机构,担当一个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并发挥作用的责任。必须通过立法规范公众在危机中的责任。在2003年我国很多地区暴发“非典”疫情,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规范,有的人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四处流动成为病毒的传染源,有的甚至与医生发生对抗行为,所以必须明示危机中市民的责任和义务。守法是市民在危机中的首要责任。危机中的市民应成为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尽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与整个政府提供的法律机器一起运转。危机对社会是一种伤害,但对公众和法律制度而言却是一次提升的机会,在危机中可以培养和巩固法治观念和人文精神,形成公众奉献和团结的精神。
  
  四、强化公共危机教育
  
  公共危机突发时的应急处置水平,检验的是一个国家应急机制的日常建设,而民众参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平时的努力。“非典”危机后,我国逐步认识到了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教育活动,但危机教育和演练大多流于形式,危机教育和演练的内容也过于陈旧,而且总量不多,覆盖面和效果仍十分有限。据调查,76%的中国公民没有受过任何相关的培训,94%的受访者希望接受相关培训。
  政府或危机管理机构平时就应负责任的推广危机意识和危机常识教育?熏具体开展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级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应经常开展危机知识普及讲座,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没有固定单位的民众也要通过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开展这些教育和演练。要将其视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常抓不懈,这些演练和教育应作为公众的一个“必修课”,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缺课的一定要补上才行,必要时可以纳入公民道德体系或立法予以保证。如此才能强化民众的危机参与意识,提高民众的危机自救和互救能力,在危机来临时配合政府开展好危机管理工作,将危机的损失尽量降低,继而转“危”为“机”。危机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和掌握危机自救、互救知识,危机演练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各地区各类危机发生的几率逐次开展,针对发生几率大的危机的演练开展的频率要大一些,训练的目标是使公众在危机来临时镇定、不慌乱,知道如何自救、互救及如何配合危机指挥者的工作。
  
  五、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不是一时的热情或在危机发生后才需真正去重视的一项工作。但很多时候一旦危机平复,应急管理工作就会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一再发生。如何才能建立起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呢?建设应急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应急文化是指全体公众所共有的对于公共危机的防范意识和参与意识、公众的危机防范能力及在公共危机中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可以使某些思维方式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情绪?熏并外在地对人们自身的各种行为起到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缺乏危机意识就是最大的危机”,应急文化要求市民具有一种公共危机意识,随时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培育应急文化就是要把这种危机意识渗透到每位民众的血液中。
  怎样建设应急文化呢?政府主导,媒体推动,民众参与是应急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公共危机的公共危害性决定了对它的管理只能由政府,也就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才能组织和领导。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应发挥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公众的充分响应。为发挥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设应急文化,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⑴完善和突出预案体系中应急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将应急文化建设的要求上升到制度层面,使上上下下都认识到其重要性;⑵培养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参与意识,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在公众中提倡和营造应急文化氛围;⑶开展应急文化建设活动,并组织公众广泛参与,增强公众的危机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危机后的恢复重建能力;⑷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积极推进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⑸引导监督媒体,使其成为应急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六、加强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组织和联系
  
  1.针对在应急管理中暴露出的公众参与组织性差的问题,应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促使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应着眼于现存的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利用它们比较完善的组织网络和较强的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其职责范围。另一方面,对于现有团体难以完成的工作或不能覆盖的人群,需要新组织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民间非政府组织。这些团体既可以是由带有较强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组织剥离出来的,也可以是由民间自发成立的,还可以是民主党派的专家和知识分子组成的专业性服务组织。总之,我们应尽力拓宽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处理的渠道,使其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并在计算机等技术上给予支持,完善信息沟通网络。
  2.发挥媒体在引导公众参与中的优势和作用。灾难发生后,除了政府能组织动员的救援人员,还有很多人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灾区,为受到心理影响的人们做些事情。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知该如何做,通过何种渠道去做这件事。笔者认为,在这个时候媒体应该更好地发挥在引导公众参与中的优势和作用。比如制作特别节目安抚人们的情绪,让大家明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灾区最大的支持;再比如在救援中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时,可以通过媒体告知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方法。
  总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突发危机事件很快会过去,但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离不开公众广泛的参与,今后还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原因导致的公共危机,也需要依靠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痛定思痛,在妥善做好善后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了减轻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观念、体制以及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公众参与机制作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2]张红梅.协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长白学刊,2007,(6).
  [3]朱正威,吴霞.论政府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应对框架与程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4]黄海霞,皇甫平丽.国外救灾应急机制一瞥[J].瞭望新闻周刊,2008,(6).
  [5]胡鹏,谭军.公共危机管理视域下的社区参与探讨[J].今日南国,2008,(12).
  [6]Hu Hong,Liu Xiao-ming, Yang Xiao-kuan. Study on building up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China [C]//Zhu Xiao-n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engdu:Press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6:391-397.
  [7]天津市人民政府人民防空办公室城市应急信息(17).[EB/OL]http://rfb.tjwq.gov.cn/system/2007/04/20/000010975.shtml.
  责任编辑侯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