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地是绿色生态的载体,对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起协调作用。我国拥有位居世界第2位的草地面积,草地物种资源丰富,具备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化的功能,同时还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业文明的推进,对草地植被破坏十分严重,草地退化形势不容乐观,草地生产力不断下降,甚至呈现荒漠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只有正确评价当前的草地退化状况,才能做对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对退化草地进行评价。
关键词:退化草地;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092
天然草地介于荒漠与森林之间,包括草原、植被稀疏草原、灌丛以及森林次生草地。草地具备多种保护生态的功能,比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草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草地持续更新快,可修复能力强,作为再生资源,可以持久的发展畜牧业。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黑龙江、辽河几大水系发源地和河流中上游区域等,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
1 草地退化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草地资源在3.92亿左右,占据陆地面积的41.14%,超过耕地面积与森林面积的总和,是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2的大草原国家,我国草原面积分布最广阔的地区在西部地区和一些重要河流的源头。长久以来,草地的生态功能一直被忽视,天然草地一直被当做开荒场地,在20世纪50年代,累积开垦草地1334万hm2,有50%的开垦地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下降,最后被撂荒成为裸地慢慢沙化[1]。退化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区域、西北荒漠区域、青藏高原区域等,据统计每年在以0.5%的面积退化。北方与西方草原牧区退化面积已经达到7000万hm2。从数据上看,草地退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达到草原牧区面积的30%。西北地区多草原牧区,退化率高于草地退化的总水平,宁夏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占总草地面积的97.37%左右。由于草地不断退化,我国草量产值正在逐年下降,内蒙荒漠草原在逐渐向干旱区推进,而半干旱草原趋向于低盐碱化形式发展。草地面积在不断减少,部分牧区就会出现超载过牧的现象,导致土壤板结盐分上升,形成土地盐碱化。
2 退化草地的评价
我国草地退化形势严峻,退化面积占据草地面积的56.5%左右,其中轻度草地退化为53.8%,中度草地退化为32.6%,草地退化重度的面积达到13.6%,对草地退化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2.1 草地退化分级
草地退化主要分为3种等级,即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退化是指草群保持正常形态外貌,但是草地的总产量以每年30%的数量下降,本土植物或者是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占据总草地面积的50%左右,土壤出现轻度的侵蚀状态,同时有覆砂的现象。草原中度退化是指原来的植物群和本土优势生长植物出现衰退现象,比如适宜干旱环境的阿氏旋花、星毛萎陵菜、狼毒等显示退化指示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草地的总产量以每年50%的数量下降,原本具备生长优势的植物种类占据草地总产量的50%以下,同时退化指示植物开始繁殖生长,占据该区域草地的15%~40%之间,土壤呈现中度侵蚀,有覆沙现象。重度退化,就是原有植物群落与本土优势生长植物基本消失[2]。骆驼峰与牛心朴子等显示退化指示的植物开始杂乱生长,该区域的草地面积以每年下降60%的速度增长,具备生长环境优势的植物只占据草地产量的10%,甚至低于这个数据,而退化指示植物达到总产量的50%左右,该区域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严重的覆沙现象。
2.2 划分标准
草地退化的划分标准,包括价值和生态2种指标,价值标准是指某一区域草地群落植物种类在26%~50%之间,表土呈现损失现象,植被的生产力逐渐降到10%~50%之间,草地达到退化值。生态指标是指地表反射率、暴雨下降的频率、年降水量、该区域土壤侵蚀状态、盐碱化程度、植被群落、人类干扰、土壤营养含量等。
3 治理的措施和意义
3.1 治理的措施
可以根据退耕还林措施平衡生态环境,对退化草地治理,提高草地的修复能力和生态良性循环。改善牧民经济生产条件,加强对牧民生态理念的培训,让牧民充分了解草地的生态功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治理退化草地,拓展人工草地建设区域,减少牧业对草场的压力,巩固草地保护的治理成果。还可以进行草地围栏封育,减少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等到草地自然恢复,再解除围栏。草地松土改良的应用效果也比较显著,运用机械改善土壤物理现状,对土壤实施化学反应,保障土壤的肥沃性,促使产草量增加,比如施洒化肥,在局部种植乔本科牧草,达到提升草产量的目的[3]。草地退化严重影响生态安全,草地保护的有效落实是必须实施的。为了不影响牧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可以给予当地生态补偿,改变牧民落后的生产格局,给其进行空间重构,让大面积的草原得到养息机会,促使其处于天然恢复的良好状态。
3.2 治理意义
草地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风沙多发、土地荒漠化等。而且,草地保护治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土地退化不但可以有序的发展节粮畜牧业,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既跟进自然规律,又贴近经济规律,是国家积极倡导的低耗、高产的生态产业。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拥有草地区域,草地问题在全局统筹的视角上来讲也是民族问题,草地分布区域多集中在边疆边缘区域,我国2.1km2大陆边境线中占据1.4km2的草原牧区,草地治理关系到边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与此同时,还跟脱贫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结束语
如果忽视草地资源的治理保护,不但会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还会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态灾害,所以草地退化这一问题具备实践研究性,希望本文浅析的内容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蒙荣,袁清,杨劼等.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J].中国草地,2001,23(2):7-11.
[2] 刘伟,周华坤,周立等.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J].中国草地,2005,27(2):9-15.
[3] 邵玉琴,赵吉,杨劼等.恢复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04,24(2):223-226.
关键词:退化草地;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092
天然草地介于荒漠与森林之间,包括草原、植被稀疏草原、灌丛以及森林次生草地。草地具备多种保护生态的功能,比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草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草地持续更新快,可修复能力强,作为再生资源,可以持久的发展畜牧业。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黑龙江、辽河几大水系发源地和河流中上游区域等,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
1 草地退化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草地资源在3.92亿左右,占据陆地面积的41.14%,超过耕地面积与森林面积的总和,是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2的大草原国家,我国草原面积分布最广阔的地区在西部地区和一些重要河流的源头。长久以来,草地的生态功能一直被忽视,天然草地一直被当做开荒场地,在20世纪50年代,累积开垦草地1334万hm2,有50%的开垦地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下降,最后被撂荒成为裸地慢慢沙化[1]。退化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区域、西北荒漠区域、青藏高原区域等,据统计每年在以0.5%的面积退化。北方与西方草原牧区退化面积已经达到7000万hm2。从数据上看,草地退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达到草原牧区面积的30%。西北地区多草原牧区,退化率高于草地退化的总水平,宁夏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占总草地面积的97.37%左右。由于草地不断退化,我国草量产值正在逐年下降,内蒙荒漠草原在逐渐向干旱区推进,而半干旱草原趋向于低盐碱化形式发展。草地面积在不断减少,部分牧区就会出现超载过牧的现象,导致土壤板结盐分上升,形成土地盐碱化。
2 退化草地的评价
我国草地退化形势严峻,退化面积占据草地面积的56.5%左右,其中轻度草地退化为53.8%,中度草地退化为32.6%,草地退化重度的面积达到13.6%,对草地退化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2.1 草地退化分级
草地退化主要分为3种等级,即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退化是指草群保持正常形态外貌,但是草地的总产量以每年30%的数量下降,本土植物或者是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占据总草地面积的50%左右,土壤出现轻度的侵蚀状态,同时有覆砂的现象。草原中度退化是指原来的植物群和本土优势生长植物出现衰退现象,比如适宜干旱环境的阿氏旋花、星毛萎陵菜、狼毒等显示退化指示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草地的总产量以每年50%的数量下降,原本具备生长优势的植物种类占据草地总产量的50%以下,同时退化指示植物开始繁殖生长,占据该区域草地的15%~40%之间,土壤呈现中度侵蚀,有覆沙现象。重度退化,就是原有植物群落与本土优势生长植物基本消失[2]。骆驼峰与牛心朴子等显示退化指示的植物开始杂乱生长,该区域的草地面积以每年下降60%的速度增长,具备生长环境优势的植物只占据草地产量的10%,甚至低于这个数据,而退化指示植物达到总产量的50%左右,该区域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严重的覆沙现象。
2.2 划分标准
草地退化的划分标准,包括价值和生态2种指标,价值标准是指某一区域草地群落植物种类在26%~50%之间,表土呈现损失现象,植被的生产力逐渐降到10%~50%之间,草地达到退化值。生态指标是指地表反射率、暴雨下降的频率、年降水量、该区域土壤侵蚀状态、盐碱化程度、植被群落、人类干扰、土壤营养含量等。
3 治理的措施和意义
3.1 治理的措施
可以根据退耕还林措施平衡生态环境,对退化草地治理,提高草地的修复能力和生态良性循环。改善牧民经济生产条件,加强对牧民生态理念的培训,让牧民充分了解草地的生态功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治理退化草地,拓展人工草地建设区域,减少牧业对草场的压力,巩固草地保护的治理成果。还可以进行草地围栏封育,减少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等到草地自然恢复,再解除围栏。草地松土改良的应用效果也比较显著,运用机械改善土壤物理现状,对土壤实施化学反应,保障土壤的肥沃性,促使产草量增加,比如施洒化肥,在局部种植乔本科牧草,达到提升草产量的目的[3]。草地退化严重影响生态安全,草地保护的有效落实是必须实施的。为了不影响牧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可以给予当地生态补偿,改变牧民落后的生产格局,给其进行空间重构,让大面积的草原得到养息机会,促使其处于天然恢复的良好状态。
3.2 治理意义
草地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风沙多发、土地荒漠化等。而且,草地保护治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土地退化不但可以有序的发展节粮畜牧业,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既跟进自然规律,又贴近经济规律,是国家积极倡导的低耗、高产的生态产业。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拥有草地区域,草地问题在全局统筹的视角上来讲也是民族问题,草地分布区域多集中在边疆边缘区域,我国2.1km2大陆边境线中占据1.4km2的草原牧区,草地治理关系到边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与此同时,还跟脱贫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结束语
如果忽视草地资源的治理保护,不但会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还会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态灾害,所以草地退化这一问题具备实践研究性,希望本文浅析的内容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蒙荣,袁清,杨劼等.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J].中国草地,2001,23(2):7-11.
[2] 刘伟,周华坤,周立等.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J].中国草地,2005,27(2):9-15.
[3] 邵玉琴,赵吉,杨劼等.恢复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04,24(2):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