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有限,路无限

来源 :汽车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是一条无限延伸的大道,又是富士山的顶峰,还是一个接近数学中“无限”符号的“∞”字,这就是英菲尼迪标致的含义。这一标致,现在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既是一条无限延伸的大道,又是富士山的顶峰,还是一个接近数学中“无限”符号的“∞”字,这就是英菲尼迪标致的含义。这一标致,现在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对于一个人来说,二十岁正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
  对于一个汽车品牌而言,二十年的历史还谈不上什么积淀——也许才算起步。
  但此刻,英菲尼迪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豪华品牌,牢固地占据了制高点——尽管还有很多路要走。
  
  无限的开端
  
  1989年,在日系三巨头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本田旗下的讴歌和本文的主角——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这三个新品牌,几乎同时在美国正式推出了自己的主力车型,开启了日系车征战汽车高端市场的序幕。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依然宝刀不老,确实代表了日本汽车工业最鼎盛时期的巅峰水准。雷克萨斯的LS400、讴歌的Legend(传奇)、英菲尼迪的Q45,它们或许是日本汽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三款车型。
  这三款车中,排量最大、最显豪华风范的,就是英菲尼迪的Q45。4.5升的V8发动机能爆发出300P以上的动力,6.7秒的0—60英里加速度令人惊叹,而这是一辆身量超过5米,车重逾两吨的豪华轿车。加上当时相当先进的四轮转向、VISD(粘性限滑差速器)和主动悬架系统的采用,更使其一举具备挑战奔驰S级和宝马7系的实力。在这位新锐的对比之下,美国的老牌王者——凯迪拉克和林肯,显得有些蹒跚垂暮。
  
  并非一帆风顺
  
  在最初的日子里,英菲尼迪的销量并不理想。当雷克萨斯的LS获得迅雷不及掩耳的成功时,英菲尼迪却不温不火。这一部分是因为日系车长期以来经济价廉而非豪华的名声,一部分由于过于超前而简约的设计风格,还有一部分则归咎于不算成功的广告模式。
  英菲尼迪一开始希望通过展现自然之美和禅宗的恬静人文之美来获得独特的品牌认知,可是这样的广告中没有出现汽车本身的形象,令消费者有些不知所云。经营者很快改变了策略,随着新广告的面世和确实过硬的造车水平,英菲尼迪在美国这一世界头号汽车大国踏出了第一步。
  和Q45同时面世的,是一款双门轿跑车M30。这也许是英菲尼迪发展史上不愿正视却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伤疤,也是花费不菲代价买回的一个教训。作为运动型轿车,M30的3.0升V6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只有区区162P,而且只提供自动变速器,底盘质量也乏善可陈。日产一向以六缸发动机著称,旗下有着“战神”之称的超级跑车天际线GTR,始终只装备六缸发动机,由此可见其六缸技术的优越。可是在英菲尼迪M30身上出现的这款V6发动机,虽然谈不上技术落后,却没能体现出日产应有的水平,产品定位也出现偏差——过于折中了一款运动型轿车的舒适性,使得两面不讨好。这款车只持续生产了三年就淡出江湖,可怜的产销量完全无力维持产品线的生存。
  随后,英菲尼迪于1991年推出入门级豪华轿车G20,1992年推出中级豪华轿车,介乎G20和Q45之间的J30,1997年第二代Q45上市。这几款以及它们的换代车型,构成了英菲尼迪日渐完整的产品区间,定位也有了些许变化,不再着力强调自己的高端车地位,而是塑造优质高效的新形象。
  不容否认的是,此时的英菲尼迪与日系豪华车中的大哥雷克萨斯相比,品牌影响力还很薄弱,甚至有点前途未卜风雨飘摇之感。
  
  黎明初现
  
  2000年,英菲尼迪喜忧参半的十年发展之路面临转折:受到母厂日产经营困境的影响,它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位新的领导者——卡洛斯·戈恩和中村史郎,带领英菲尼迪迎来了新的曙光。他们将品牌再次定位,清晰地界定出“高性能豪华运动车”的产品形象,先是通过全新设计的第三代Q45,紧接着是G35,一下子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后者还曾获得汽车杂志《Motor Trend》“2003年度车型”的荣誉。
  优雅的设计和强悍的性能是G35成功的法宝,它打的是个完美的擦边球。雷克萨斯始终孜孜不倦地一次又一次向奔驰的顶级豪华商务地位发动进攻,而英菲尼迪此时更倾向于瞄准宝马——除了舒适的乘坐体验和卓尔不群的气派之外,还有更激情的驾驶乐趣。G35取胜之后,新上市的G37更是将这一风格发挥到极致。
  FX系列也是英菲尼迪的得意之作,它最早于2003年面世,成为世界上最先采用SUV加跑车设计的跨界车型之一。延续到今日的第二代FX50则装备了英菲尼迪几乎所有的最新技术——带有智能连续可变气门升程(VVEL)系统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CVTCS)的5.0升V8发动机,快捷平顺的7挡自动变速器,智能底盘减振控制,后轮主动转向,智能四驱系统,全景式监控影像,带有自动加速及制动功能的智能巡航控制等等。这一切都使得英菲尼迪完全具备了跻身世界第一流汽车品牌的实力。
  老将Q45也在改头换面之后震撼登场,新一代M35/45继承了Q45光荣的衣钵,与G系列相比,运动性之余稍微偏重商务性,这一当年遭到冷遇的定位,经过十多年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反而成为了流行趋势而大受欢业。
  
  无限之路
  
  英菲尼迪走到今天,终于看见了一条清晰的无限延伸的大道。它的品牌传奇才刚刚开始,且必然会延续下去。
  从英菲尼迪身上,我们看见到是一个年轻的汽车品牌如何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上立足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成长中的中国车企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树立属于自己的产品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简约而富于人文之美的“禅宗”风格,至今仍然在英菲尼迪的各款车型中继承着——不显山,不露水,不怒自威,大气天成。
其他文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及社会需求来看,高职高专和应用型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
【正】在2013上海国际车展上,玛莎拉蒂全球首发了Ghibli豪华轿车,其是一款定位与宝马5系,奔驰E级以及奥迪A6L同级别中大型轿车;据最新消息,这款车将于今年10月份在国内上市销
三年来国内汽车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层人事的频繁变动,是中国汽车工业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从三年前开始,发展迅速的中国车市终于改变了之前人事调整上的死水微澜。从那时起,中国汽车企业的人事变动真正进入市场化。三年来国内汽车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层人事的频繁变动,是中国汽车工业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民营企业到合资公司,再到大型国有汽车集团,高层人事的市场化调整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中国汽车工业市场
“行程近半、前路尚艰”,用来形容由《汽车观察》杂志和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及美中汽车交流协会联合推出的“爱我中国车”第三届玲珑轮胎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十分恰当,它同样适用于当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状况在变,企业参评、社会参与和我们主办方的心境也在变化。但是,我们对自主品牌的支持一如既往——“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喝彩”,对自主品牌去的定义也始终如——“品牌所有权归中方所有”。    
德尔福派克上海A5工厂将其在华精义——“一种意识·两种战略”在中国进行了精准的本土化复制。    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尔福派克中国)旗下的长春工厂以生产线束为主,这个东北地区最大的汽车线束制造厂2006年营业额近10亿,2007年11月其规模扩大一倍搬迁到新厂区。像长春这样的工厂,德尔福派克中国旗下目前有8个,分别星罗在白城、烟台、上海、广州和无锡,这些工厂的中国化生产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