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ICC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从外周静脉置入导管,使其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肿瘤化疗的药物大多是一些强刺激性的或者是剧毒性的药物,从常规的周围血管途径给药,将不可避免的造成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外渗造成皮肤组织坏死,严重时可造成截肢。而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多,PICC兼有两种方法的优点,在血液科及肿瘤病人化疗中逐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大家所推崇和接受。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对28例血液及肿瘤化疗病人行PICC输入化疗药物,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应用与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PICC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8—72岁,平均52岁,血液系统肿瘤9例,其他部位实体肿瘤病人19例,使用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表阿霉素,阿柔比星,比柔比星,紫杉醇环磷酰胺等药物组成联合化疗方案,剂量按人体体表面积计算,留置时间3-6月,管均经过我院PICC静疗组评估病人的全身及局部情况严格筛选,使用BD公司生产的统一型号,由我院指定的两名经过正规化培训、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实施穿刺成功置管。
2 结果
应用PICC的28例患者,一次成功穿刺率100%,置管长度(42.5±2.5)cm,留间10-70天,平均28天,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2例,上肢浮肿3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炎2例,穿刺血管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拔管治愈。
3 PICC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3.1 观察直观的局部及全身情况。每日监测体温,观察询问置管侧肢体是否疼痛酸胀,观察穿刺局部及PICC沿线静脉是否有红肿热痛,穿刺点周围是否有炎性渗出,以便及时处理。
3.2 穿刺部位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的辅料的清洁干燥,每周更换辅料两次,若辅料潮湿、污染及时更换,换药方法,撕开辅料方法由远端向近端,左手食指固定住导管体外部分以免导管滑脱,以穿刺点为中心从中心向四周扩大消毒,范围直径约10cm,待自然风干后,用无菌辅料或肤贴覆盖固定。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周更换肝素帽接头1次,每日更换输液装置。
3.3 维护导管的有效通畅。使用过程中,定时检查导管及接头连接是否紧密,观察导管及接头有无破裂及脱落,防止因静脉压的作用血液反流而堵管,在PICC管内行采血及输血或血制品、TPN(全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高浓度药物后,每次常规输液结束后及输液的间隙期,均需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官腔,输注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至少100ml冲管,每次输完液或者输液间歇期,每周一次应用肝素稀释液(100u/ml),10ml以上正压封管。
3.4 健康教育。①保持局部干燥,洗澡时只能淋浴,不要泡浴及游泳,洗澡时局部用塑料薄膜包裹或者贴大的防水肤贴保护,若穿刺部位受潮或出现不适时及时更换辅料并给予相应处理。②适当活动置管侧肢体防止血栓及肿胀但不能做大幅度的剧烈的肢体运动,防止导管移位及滑脱,辅料固定一定要牢固,如果辅料松脱及时更换,不要自行拔送或玩弄導管,穿脱衣服时应注意次序方法,避免外力牵拉或切割导管。
3.5 PICC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3.5.1 局部渗血。一些肿瘤病人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壁异常,置管24小时内可能出现渗血,应予更换辅料,用自粘强力绷带适当加压固定局部,1-2日可停止渗血。
3.5.2 患肢肿胀。由于PICC置管后,减少了周围静脉有效截面积,血液回流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出现肢体浮肿,予以抬高患肢,适当活动,特别提倡肢体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运动,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消除肿胀。
3.5.3 静脉炎。PICC静脉炎可能有3种情况:①化学性静脉炎,系由消毒剂或管壁物质刺激血管壁所致。②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穿刺时管壁损伤造成。③感染性静脉炎,系由于消毒或操作不严格细菌污染所致,表现为穿刺点周围及导管沿线的静脉红肿热痛,甚至可触及血管条索样改变,硬结,可以50%硫酸镁或蜂蜜加如意金黄散调和后交替外敷。每日4次,一般3天后症状缓解,如无效,必要时拔管。
3.5.4 导管堵塞。本组1例导管堵塞发生在置管后第10天,处理用10ml注射器连接导管反复回抽,再用肝素液冲管,如仍无效只有拔管。
3.5.5 导管周围静脉血栓形成。血液病或肿瘤病人,由于血液成分改变,血液粘媸度高,容易在导管周围形成血栓凝集,管腔缩小,造成肢体远端浮肿,如果血栓脱落造成异位栓塞,引起严重后果。对于PICC中后期出现肢体肿胀进行性进行性加重,警惕血栓形成,如B超证实,邀请介入科溶栓后拔管。
1 临床资料
应用PICC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8—72岁,平均52岁,血液系统肿瘤9例,其他部位实体肿瘤病人19例,使用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表阿霉素,阿柔比星,比柔比星,紫杉醇环磷酰胺等药物组成联合化疗方案,剂量按人体体表面积计算,留置时间3-6月,管均经过我院PICC静疗组评估病人的全身及局部情况严格筛选,使用BD公司生产的统一型号,由我院指定的两名经过正规化培训、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实施穿刺成功置管。
2 结果
应用PICC的28例患者,一次成功穿刺率100%,置管长度(42.5±2.5)cm,留间10-70天,平均28天,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2例,上肢浮肿3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炎2例,穿刺血管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拔管治愈。
3 PICC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3.1 观察直观的局部及全身情况。每日监测体温,观察询问置管侧肢体是否疼痛酸胀,观察穿刺局部及PICC沿线静脉是否有红肿热痛,穿刺点周围是否有炎性渗出,以便及时处理。
3.2 穿刺部位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的辅料的清洁干燥,每周更换辅料两次,若辅料潮湿、污染及时更换,换药方法,撕开辅料方法由远端向近端,左手食指固定住导管体外部分以免导管滑脱,以穿刺点为中心从中心向四周扩大消毒,范围直径约10cm,待自然风干后,用无菌辅料或肤贴覆盖固定。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周更换肝素帽接头1次,每日更换输液装置。
3.3 维护导管的有效通畅。使用过程中,定时检查导管及接头连接是否紧密,观察导管及接头有无破裂及脱落,防止因静脉压的作用血液反流而堵管,在PICC管内行采血及输血或血制品、TPN(全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高浓度药物后,每次常规输液结束后及输液的间隙期,均需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官腔,输注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至少100ml冲管,每次输完液或者输液间歇期,每周一次应用肝素稀释液(100u/ml),10ml以上正压封管。
3.4 健康教育。①保持局部干燥,洗澡时只能淋浴,不要泡浴及游泳,洗澡时局部用塑料薄膜包裹或者贴大的防水肤贴保护,若穿刺部位受潮或出现不适时及时更换辅料并给予相应处理。②适当活动置管侧肢体防止血栓及肿胀但不能做大幅度的剧烈的肢体运动,防止导管移位及滑脱,辅料固定一定要牢固,如果辅料松脱及时更换,不要自行拔送或玩弄導管,穿脱衣服时应注意次序方法,避免外力牵拉或切割导管。
3.5 PICC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3.5.1 局部渗血。一些肿瘤病人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壁异常,置管24小时内可能出现渗血,应予更换辅料,用自粘强力绷带适当加压固定局部,1-2日可停止渗血。
3.5.2 患肢肿胀。由于PICC置管后,减少了周围静脉有效截面积,血液回流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出现肢体浮肿,予以抬高患肢,适当活动,特别提倡肢体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运动,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消除肿胀。
3.5.3 静脉炎。PICC静脉炎可能有3种情况:①化学性静脉炎,系由消毒剂或管壁物质刺激血管壁所致。②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穿刺时管壁损伤造成。③感染性静脉炎,系由于消毒或操作不严格细菌污染所致,表现为穿刺点周围及导管沿线的静脉红肿热痛,甚至可触及血管条索样改变,硬结,可以50%硫酸镁或蜂蜜加如意金黄散调和后交替外敷。每日4次,一般3天后症状缓解,如无效,必要时拔管。
3.5.4 导管堵塞。本组1例导管堵塞发生在置管后第10天,处理用10ml注射器连接导管反复回抽,再用肝素液冲管,如仍无效只有拔管。
3.5.5 导管周围静脉血栓形成。血液病或肿瘤病人,由于血液成分改变,血液粘媸度高,容易在导管周围形成血栓凝集,管腔缩小,造成肢体远端浮肿,如果血栓脱落造成异位栓塞,引起严重后果。对于PICC中后期出现肢体肿胀进行性进行性加重,警惕血栓形成,如B超证实,邀请介入科溶栓后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