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另类汪潮涌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349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岁读大学,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批MBA班最年轻学员,20岁赴美留学,22岁获得美国罗格斯大学MBA学位,而后以金融博士候选人资格进入华尔街工作,30岁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驻外首席代表——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这是汪潮涌进入VC前的人生之旅,那是一段看似绚丽却波澜不惊的经历。
  1998年,33岁的汪潮涌辞去摩根士丹利的工作,选择了回国做VC。开始了他看似平淡却波涛起伏的VC岁月。他喜欢具备诗人浪漫情结怀揣理想去选择投资项目,每一个投资项目,让多数人眼花缭乱,但是,最终获利的都是汪潮涌,不管是财富的累积还是心灵的满足。
  
  “天才”的投资
  
  现在很多时候看到汪潮涌,都是在某些慈善拍卖或者名流聚会上,携带着同样出色的妻子——MTV中国区总裁李亦菲。金童玉女的出现,让汪潮涌的身上笼罩了一层光芒。这种光芒代表着他象征了名流或者高层的阶级,有人说他办了个帆船赛,就如同“海上烧钱”,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敢玩的富豪”。汪潮涌笑言,“人言并不可畏。”
  和汪潮涌最近的相关新闻是这样描述的,“改写了历史纪录的美洲杯中国之队收帆凯旋,他们不仅成为第一支完成赛事的亚洲船队,而且还出人意料地在第二阶段比赛中击败了夺冠热门美国甲骨文号。中国之队董事长汪潮涌表示,将继续投资5到8亿元人民币,支持船队参加下届美洲杯,并且将分站赛引进中国。”
  这只帆船队2005年成立,与法国“挑战号”船队合建,取名“中国之队”。第一届的投资是投资人自己出资的,投资人主要是汪潮涌和法方股东,整个投资将近4亿元人民币,折合3000多万欧元。汪潮涌在投资界家喻户晓,老牌海归,中国风险投资巅峰人物,但是他花巨资投资帆船比赛的行为让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一个被视为“天才”的人的想法很正常。但是“天才”在打什么主意呢?
  “参与帆船赛事更像产生社会价值和精神回报的投资,我并不是想在这上面挣钱,钱在哪儿都可以挣,投资美帆赛是准备把后半生献身于帆船运动。”汪潮涌有些激动地说。
  汪潮涌认为,财富加在一起能给予的满足感,还不如做帆船一件事情给他的感受痛快。美洲杯帆船赛所承载的分量和意义,绝对不是什么“玩”、“烧钱”可以比喻的。美洲杯帆船赛是世界四大赛事之一,每个船队之间的较量,是各个国家体育实力、民族精神、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的一次激烈竞争,这岂是“玩”、“烧钱”所能承担的。
  “风险投资这个领域我不用担心,在中国有的是机会,可能去投下一个百度、下一个搜狐,但美洲杯的机会就这一个,千载难逢。做美洲杯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美洲杯博物馆里,我是第一个进入名人堂的中国人,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和150多年历届的各队董事长挂在一起时,我认为自己起码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当汪潮涌把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投资行为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时,多数人就不再评论了,如果把汪潮涌投资“美帆赛”看似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那我们更希望看到“美帆赛”是汪潮涌发掘的下一个百度。
  
  受巴菲特影响的理念
  
  在华尔街工作期间,汪潮涌与股神巴菲特是忘年交,和一个行业内伟大的人成为朋友,这成为汪潮涌人生和VC岁月里最受用的宝藏。汪潮涌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做VC的他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实说起来也是非常简单,比如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入后就耐心持有。这些看似简单的原理成为制胜的武器,从复杂到简单,就如同把人性回归到原始,收获总是最多的。
  和巴菲特的接触,是汪潮涌职业生涯中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收获,巴菲特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汪潮涌作为摩根士丹利首席代表陪他吃饭,和他探讨投资方面的问题。“巴菲特投资的都是在他那个时代最新潮的,美国运通相当于现在的电子商务,它改变了支付的手段,而可口可乐,最有价值的是配方,就好像现在微软的源代码,所以说,投资的关键就是看你能否发现价值被低估或者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投资目标。”
  这一点成为汪潮涌一直坚持的投资理念,2001年,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时,汪潮涌与合作伙伴一起,从搜狐股东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搜狐股票,“尽管当时看起来风险很大,但直觉告诉我,这种模式肯定会赢,2003年我们出来,获得了15倍以上的回报。”
  在投资行业,没有人否认汪潮涌选择目标的眼光。在2004年,汪潮涌投资了百度、华谊兄弟、北京读书人。2005年,被称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网站的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曾最高达400美元/股;目前华谊兄弟占领了中国电影票房的30%;而北京读书人是中国最有潜力的图书出版业的销售公司。
  
  在中国就要自己干
  
  汪潮涌是投资行业最老牌的海归,在中国9年的时间,汪潮涌总结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自己开拓事业,自己干。
  在1999年5月,汪潮涌辞去摩根士丹利首代的工作,在国内注册成立了信中利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的规模相比,信中利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司,那个时候员工只有20来个,但具有12年华尔街打拼经历的汪潮涌还是坚信自己创业一定会成功。“做风险投资首先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于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甚至有点诗人的浪漫气质才行。太现实了,算得太清楚了,就什么都不敢干了。”
  “虽然刚开始不久就遇上了互联网寒冬,但很快就过去了。”温州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在汪潮涌身上展现无遗。“做VC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我想在自己的国家,一个高速成长的环境之下做一个事业。至于选择投资行业,是因为看到国内很多企业家拿不到金融的支持。我想国家金融政策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的时候,我应该做的是填补空白。”
  几个月的时间汪潮涌的信中利公司就融到了几亿美元资金,“我是把公司当做一个风险投资与投行的EMBA在经营,而有很多都是交钱的MBA所学不到的东西,很多国外大学的MBA教授也希望能推荐人到信中利实习。”
  一直到现在,汪潮涌还是保持着在华尔街的时候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虽然在国内做企业,难免有一些非工作的交往,但汪潮涌从来不做那一套。每天西装革履上下班,以至于现在回到华尔街见老朋友,大家都没有想到他还是一样的职业化。“大的决策都是在放弃和追求的转折点中做出的,放弃的成本很大,但追求所获得的收获更大。”
  选择回国对于汪潮涌来说不一定是事业发展的最好选择,但是回国让他有了幸福的家庭,获得了只有在中国才能得到的绝佳投资项目,对于一个VC来说,面临的选择更多,而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是最重要的选择,“像一个诗人那样去梦想吧,就不会觉得失去或是得到了。”
  汪潮涌还在等待他的下一个选择。
  
  商海人物的另一面
  
  汪潮涌不喜欢系领带,也不戴手表,甚至,在美国那么多年连英文名字也没有。即便如此,也许,他依然是中国最有性格的商人。
  以前在华尔街的时候,他代表银行跟人家谈判时恨不得自己全身金光闪闪。袖口、领口一丝不苟,一切都必须是名牌,包括拿出来的笔和名片夹。“那确实是一种约束,太累了。”幸好,他很快去了硅谷做风投,而在那儿,没人打领带。从那以后,他也一直保持了这份不打领带的逍遥自在。
  闲暇之余的汪潮涌喜欢读读书,而所涉猎的书籍也很杂,就连武侠也不放过。兴趣所致,他会将当今互联网界的诸位大人物对号入座一番——南帝腾讯马化腾,西毒搜狐张朝阳,中神通马云,而他则将自己一把按在了桃花岛主黄药师的角色上。
  汪潮涌现在说他不太忙,因为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男人说他更喜欢在一种不经意的很慢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如果每一天你都按照自己的记事本去过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这一辈子过得很短。”
  他会在会议间隙给父亲打电话聊天,周末则一家四口开上SUV去爬山,孩子实在爬不动的时候,他还担当驴子爸爸的角色。当然他还会吹笛子、弹古筝和写文章,正打算写一本《40如海》的随想集……该有的他都有了,但大多实用为主。要说奢侈点的,他想找个海边的度假屋、搞一个私人码头,拥有自己的私家帆船。“当然中国最好的海滨还是在三亚,但是太远了,青岛和日照也不错,但是都要坐飞机,我希望是周末能开车去。一个礼拜不去山里和水边,就感觉少了点什么……”(编辑/峥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