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梦魇中“自我”的寻求——几部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重要作品印象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9671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推出的三部九十年代俄罗斯重要作品:邦达列夫(1924-)的世纪末新作<百慕大三角>(1999),阿·瓦尔拉莫夫(1963-)的包括<生>(1995)、<乡间的房子>(1997)、<傻瓜>(1995)三部作品的文集<生>,以及马卡宁(1937-)的长篇新作<地下人>(1998)①.尽管它们从内容题材到艺术风格都截然不同,但却共同勾勒出一幅颇为统一的画面,使人看到俄罗斯在近十余年社会转型中,社会动荡、民生痛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参照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辽宁第二产业结构比例明显偏高,但相形之下,第二产业解决就业人数的比例却明显偏低,其2001—2009年
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出他们的未来。  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  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
实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