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姐妹情谊”到“女性差异”——美国女性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是女性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中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以"姐妹情谊"的名义号召女性团结一致,并深信她们将消除使女性彼此对立的各种差异的影响.她们坚信存在一种父权制的普遍压迫,其他压迫形式都是这种压迫的子系统,女性必须围绕它团结起来.这些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早期女性史研究寻求"姐妹情谊"的主流倾向.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保守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冲击了主流女性主义,女性研究随之进入一个强烈的自我反思时期.学者们致力于摆脱固有的女性气质概念,研究范式也转变为探讨女性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美国女性史研究这一范式转变是新视野下女性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补偏救弊.
其他文献
1936年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夏衍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包身工》。文章详尽而真实地揭露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势力勾结,培植残酷的包身工制度,使得中国工人被摧残的事实,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艺术角度鉴赏,尤其是文中多种修辞的应用,教学中也应引起关注。
见字如面,睹物思人。  每一封红色家书的背后都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都有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今天英雄故事的主人公,是刘愿庵。  致爱人的遗书  我最亲爱的婉:  久为敌人所欲得而甘心的我,现在被他们捕获。当然他们不会让我再延长为革命致力的生命,我亦不愿如此拘囚下去,我现在准备踏着我们先烈们的血迹去就义。我已经尽了我的一切努力,贡献给了我们的阶级,贡献给了我们的党,我个人的责任算是尽到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