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70-01
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演讲之后,他的秘书笑吟吟地迎上来说:“卡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非常成功,掌声四起。”“那太祝贺你了。”秘书由衷地笑着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包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起来。”“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秘书。秘书的脸刷地红了,很抱歉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让我自由发挥得更好,我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秘书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
卡耐基先生对秘书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开学初,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午学生到校,大家都在安静地看课外书。但学生到校的时间是不一致的。总有学生会陆陆续续地进教室,很多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一眼,容易分散注意力,并且每个学生进来时,门都会发出“咚”的一声响,这响声也影响到学生看书。如何才能让进教室的同学不影响看书的同学呢?一天,我突然看到一个学生悄悄地从后门进来,很多同学都没有发觉。他进教室时与众不同,他进来后,立即转身将门后的把手用手拽着,然后轻轻地把门关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非常高兴,教育的契机又来了。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在进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发觉,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大家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让那位同学把他刚才进教室的情形重新演示了一遍。看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又问:“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他进教室大家没有发觉了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大家都悟出了:这样进教室,门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不会影响到教室里看书的同学。从此,我们班再也听不到“咚咚”的关门声,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了。第二天我发现学生都能自觉地走后门。我很欣慰!
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拍桌子瞪眼睛的高压方式当然也可以威吓出秩序,但用苏大师的话说,那种“弹药补给”式的威吓,只能让教师在声嘶力竭的被动维持之间,将师生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作了外在的暂时的纪律的代价。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叫《南风和北风》: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温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在教育方面,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拒绝急风暴雨式的狂轰乱炸,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春雨贵如油”,起到了滋润万物的作用,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教师亲切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它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能起到洗刷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责骂或说教只能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会从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之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教育正需要这种无痕迹的方式,“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智慧。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孕育和滋润着生命。
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演讲之后,他的秘书笑吟吟地迎上来说:“卡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非常成功,掌声四起。”“那太祝贺你了。”秘书由衷地笑着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包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起来。”“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秘书。秘书的脸刷地红了,很抱歉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让我自由发挥得更好,我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秘书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
卡耐基先生对秘书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开学初,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午学生到校,大家都在安静地看课外书。但学生到校的时间是不一致的。总有学生会陆陆续续地进教室,很多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一眼,容易分散注意力,并且每个学生进来时,门都会发出“咚”的一声响,这响声也影响到学生看书。如何才能让进教室的同学不影响看书的同学呢?一天,我突然看到一个学生悄悄地从后门进来,很多同学都没有发觉。他进教室时与众不同,他进来后,立即转身将门后的把手用手拽着,然后轻轻地把门关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非常高兴,教育的契机又来了。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在进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发觉,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大家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让那位同学把他刚才进教室的情形重新演示了一遍。看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又问:“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他进教室大家没有发觉了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大家都悟出了:这样进教室,门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不会影响到教室里看书的同学。从此,我们班再也听不到“咚咚”的关门声,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了。第二天我发现学生都能自觉地走后门。我很欣慰!
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拍桌子瞪眼睛的高压方式当然也可以威吓出秩序,但用苏大师的话说,那种“弹药补给”式的威吓,只能让教师在声嘶力竭的被动维持之间,将师生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作了外在的暂时的纪律的代价。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叫《南风和北风》: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温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在教育方面,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拒绝急风暴雨式的狂轰乱炸,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春雨贵如油”,起到了滋润万物的作用,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教师亲切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它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能起到洗刷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责骂或说教只能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会从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之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教育正需要这种无痕迹的方式,“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智慧。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孕育和滋润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