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咚咚”声到“无声”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as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70-01
  
  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演讲之后,他的秘书笑吟吟地迎上来说:“卡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非常成功,掌声四起。”“那太祝贺你了。”秘书由衷地笑着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包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起来。”“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秘书。秘书的脸刷地红了,很抱歉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让我自由发挥得更好,我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秘书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
  卡耐基先生对秘书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开学初,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午学生到校,大家都在安静地看课外书。但学生到校的时间是不一致的。总有学生会陆陆续续地进教室,很多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一眼,容易分散注意力,并且每个学生进来时,门都会发出“咚”的一声响,这响声也影响到学生看书。如何才能让进教室的同学不影响看书的同学呢?一天,我突然看到一个学生悄悄地从后门进来,很多同学都没有发觉。他进教室时与众不同,他进来后,立即转身将门后的把手用手拽着,然后轻轻地把门关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非常高兴,教育的契机又来了。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在进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发觉,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大家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让那位同学把他刚才进教室的情形重新演示了一遍。看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又问:“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他进教室大家没有发觉了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大家都悟出了:这样进教室,门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不会影响到教室里看书的同学。从此,我们班再也听不到“咚咚”的关门声,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了。第二天我发现学生都能自觉地走后门。我很欣慰!
  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拍桌子瞪眼睛的高压方式当然也可以威吓出秩序,但用苏大师的话说,那种“弹药补给”式的威吓,只能让教师在声嘶力竭的被动维持之间,将师生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作了外在的暂时的纪律的代价。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叫《南风和北风》: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温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在教育方面,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拒绝急风暴雨式的狂轰乱炸,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春雨贵如油”,起到了滋润万物的作用,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过程。教师亲切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它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能起到洗刷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责骂或说教只能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会从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之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教育正需要这种无痕迹的方式,“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智慧。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孕育和滋润着生命。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卑、胆怯、嫉妒、逆反、偏激心理等心理方面;造成残疾大学生消极体育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残疾、自身、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其对体育认识理解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关键词:残疾
期刊
摘要:Seminar教学法作为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中普遍推广,然而这种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式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试图剖析研究生Seminar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 Seminar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18-01    一、Semin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24-01    美育是德、智、体、美、劳诸教育的关键。它是用运美学原理于教学实践,培养健全人格,丰富学生人生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对“审美”一词反复强调,使我们更加感觉到中学美术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动向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令人惋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焦仲卿的母亲当做罪魁祸首来指责,我在这篇文字中为焦母“平凡”。本文通过从“事实”与“情理”两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焦母与儿子仲卿深厚真挚的情感。  关键词:焦母 深爱 焦仲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42-0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民间叙
期刊
摘要:传统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根本上误导着今天的作文教学。作文向生命回归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时代的呼唤。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把握教育本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作文向生命回归,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书写心灵,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自我需要、自我创新和自我感悟是作文回归生命的真谛,我们应该从生命表达的角度去建构作文教学的理念。  关键词:教育本质 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44-01    走进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常常会看到老师们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与机会,努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理念与特征。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她是这样指导学生用“一面……一面……”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  现象观察:  师:请同学看课后的练习3,谁能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读)  
期刊
摘要:语文本身是一门极具审美性的课程,但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语文课却是很枯燥的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是新课改期望实现的目标,也是众没多语文教师着力打造的梦想。本文探讨的内容即是通过把音乐“嫁接”到现在的语文课上,让语文课出点“新花样”,抓住一些学生的眼球,进而让语文的美通过音乐更好的展现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让其有所得。  关键词:语文教学 音乐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期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问题→资料→实验与验证→结果解释)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研究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便是现代生物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意识的充分体现,更是生物新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亮点。这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67-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探究活动的评价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根据本课程的特征,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关键词:生活性 开放性 愉快 创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72-01    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