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的伦理困境及其反思——从《孟子》“以羊易牛”说起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以"见牛未见羊"来论证"以羊易牛"合法性的做法,给后世学者解读"以羊易牛"带来了不少困扰。朱熹从"仁术"、"理未形"、"人物有别"等角度替孟子进行辩护。"见牛未见羊"实质是强调"见"中蕴含的恻隐之情在推动人为善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见牛未见羊"中所蕴含的伦理问题归约为如何认识道德情感在人类的伦理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不能把人类的伦理道德生活建立在恻隐之情上,而必须建立在一套理性完善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基础上。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后天的人为教化,通过系统的教化把道德理性加入道德情感之中,以使人形成以道德理性为主的良知。
其他文献
智库,英文为Think tank,可直译为“思想打仗”。这个战场既没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肃杀,也不同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但不管是冷兵器时代孟尝君“食
报纸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碳源,年产量超过1500亿t,广泛存在于农林等有机固体废物中,尤其以农业废物为主。仅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就高达7亿t左右,其中稻草秸秆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项热门课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仅是人们评议世事的准则,其实也每每是人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眼光。在晚近中国史上,无论是陈寅恪还是罗家伦,都是声誉崇隆、光前裕后的重量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