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当以能力为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具体体现为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样,“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能力为重”是相对于什么而提出的?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在以什么为重?知识,或者说以知识为主体的“双基”。在知识关注的视野里,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成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能力培养,只是知识教学顺带完成的任务,或者说是知识教学的副效应。
  以“能力为重”的教学,意味着知识的教与学变轻了。其实,知识的学习只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凭借知识学习让学生获得能力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顺带让学生获得知识,得到知识要成为能力培养的副效应。
  这是一个观念的重大扭转。
  二
  “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这其中,又当以什么为首要的能力?
  《纲要》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然,“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首要。
  有学者研究认为,基本学习能力=注意力 理解力 记忆力。有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后,如果想学得更好,更进一步提高,需要三个高级学习能力:高级学习能力=阅读力 思维力 想象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让你比别人学得更快的能力,所以阅读能力是第一个高级学习能力。
  而阅读能力主要凭借语文这个基础学科来培养,其他学科辅助将阅读能力进行拓展和提升。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学习活动,其中阅读教学又是最主要的领域和板块,阅读教学的问题解决好了,基本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问题解决好了。而多少年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其实问题主要都出在阅读教学。
  三
  阅读教学有很多目标,要完成诸多任务,但是首要的应该是什么呢?
  请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显然,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也许我们会追问,为什么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别的呢?如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积累,语感等等。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兴趣是引领学生阅读的心理趋向,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相对于阅读能力来说,阅读兴趣是辅助性因素;习惯是人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发展阅读能力的基础,相对于阅读能力来说,阅读习惯也是辅助性的因素;阅读方法是阅读能力获得的手段,是阅读能力表现出来的操作方式,阅读能力是心智水准,情景化、具体化地运用往往表现为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阅读积累既是一种阅读活动,还是一种阅读结果在量上的表现,阅读的量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显然,在目标位置上,阅读能力更重要;语感是语言感受力或感受性,它本身就是阅读能力,但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层面,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目标的要素,但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指归上更为终极,更为首要。
  对此,我们从语文教育界名家的论述中也能领悟,如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毋庸置疑,“自能读书”就是让学生具有阅读能力,让学生获得“自能读书”的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叶老就“读书”层面,没有提及别的能力为“教学之成功”之要素,足见阅读能力为目标之首要。
  四
  阅读能力是怎样的能力?它与“能力为重”之“能力”是何关系?
  阅读能力是一个难以准确界定的概念,有这样的说法,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关于阅读能力包括哪些要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三因素论”即语言能力(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四因素论”即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和阅读评价力;“五因素论”即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查询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六因素论”即复述能力、解释能力、重整能力、伸展能力、评鉴能力和创意能力。对阅读能力不管如何表述,意思是大体相同的。
  “能力”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有说,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心理学上它与“智力”几乎概念相同。按照《纲要》所强调的“能力为重”,是指“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能力”是宽泛的,甚至可以说是“智能”。
  从前面所述我们可知,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即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甚至是首要因素,是“第一高级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阅读能力在“能力为重”的“能力”中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
  五
  现今的阅读教学,我们一般是将什么作为首要的、主要的目标?我想应该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我们可以查看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的目标预设和课堂呈现状况:学生将一篇课文学完,主要得到了什么?往往得到的是这一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或“这个”文本呈现的“内容”。这个“故事”或“内容”,只是“所知”,不是“所能”。着眼于“所知”的阅读教学,是“知识关注”的教学,虽然在这“教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关于“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的教授,但还是停留于“知识”层面的,仍是“所知”。而着眼于“所能”的教学,那就是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凭借、载体和线索,进行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学生所得就主要是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上的长进。这就是著名学者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所追问的“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之别,也是台湾学者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主张。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多少年来为,我们对“课文是例子”的观点是没有体会到位的,用“例子”、教“例子”的思路和方法是有偏颇的。我们不妨对照看看数学教师是如何用“例子(题)”、教“例子(题)”,他们是以“例”教“法”、以“例”练“能”,不为“例”而“例”,最后学生可能忘却了“例”而得“法”得“能”。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呢?常常是得“例”没得“法”、没得“能”,得“意”而忘“言”(语言、言语)。
  将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设定为阅读能力培养,才能对阅读教学着眼于内容理解的定位进行纠偏,将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为“言语活动和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虚空和低效的问题。
  六
  将阅读能力设定为阅读教学首要目标的教学,就是《纲要》主张的“能力为重”的教学吗?
  不是,这里实际上还有三级层次视野的区别:第一级,阅读教学重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科领域(五大领域之“阅读”)视野;第二级,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培养语文能力(含阅读能力),是学科视野;第三级,以阅读教学为载体,既重语文能力培养,还重整个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这是“能力为重”视野。
  不同层次视野所带来的阅读教学操作是不一样的。第一级视野,以“例子(课文)”教“阅读”,教师教学生怎样感受、怎样理解、怎样欣赏和怎样评价等,就是教师“教”(讲授)的因素很重,学生“练”的因素很弱,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经年累月中也能形成;第二级视野,以“例子(课文)”教“语文”,最好是以“例子(课文)”练“语文”,以阅读(理解)文本为载体和过程,以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积累为线索,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这“训练”可以是师训生练,但最好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自主训练;第三级视野,以“例子(课文)”练“能力”,变革常态的阅读课堂为自主课堂,课堂按一定的自主学习流程展开,学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教师教知识弱化为“少”甚至“无”,所教主要集中到“方法”(重点是如何阅读理解、如何交流展示、如何互动训练等),常态化的角色行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练“能力”,这里的“能力”重点是语文能力,更包括整个学习能力乃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第三级“能力为重”的阅读教学视野,是教学改革最前卫、最高级的视野,在这种视野下展开的自主课堂,是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它得到的效益不仅是达成阅读能力提高的首要目标,而且是整体化提高语文能力,更是观照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增长。
  这种课堂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课堂的颠覆和重建。我们期待它的早日实现和大面积实现。
  
  熊生贵,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四川泸州。本文编校:石在中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课程开发成了新课程改革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现在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家乡观念淡薄,语文学习能力不高。要综合性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必须要突破大一统的课程资源范畴,引入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易让学生可知可感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提出
安居宝300155  公司主营业务为楼宇对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停车场系统、监控、防盗报警系统、液晶显示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1、公司目前产品尚不涉及抗击肺炎的互联网产品应用,亦不涉及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远程视频会议及云办公等在线业务。2、公司掌握的区块链基础技术尚处于示范应用及市场推广初级阶段,公司被认定为区块链企业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短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3、公司停车场
烘托、衬托、渲染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者常常如影随形,交叠在一起,用法和功效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细微差异,初涉文学者较难分清。   一.衬托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这一事物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   我认为这里面还应有一层意思:主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外部形态上的体现。2009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写作部分对结构方法的要求是“结构完整”,即写文章要有头有尾,有详有略,段与段的安排要清晰、合理,过渡、照应要和谐自然。优秀的考场作文除结构清晰完整外,还要严谨而有特色。严谨即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段与段之间有逻辑力量,特色是指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布局。  记叙文最常规的结构模式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安排材料,顺着
随着高考作文分值的增加,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愈来愈重视,但依然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照样持笔茫然、笔下生涩。似乎,好的高考作文离我们越来越远。原因是没有摆正以下两对关系: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欲写作文先学做人,作文也是为了做人。《新语文写作》杂志提出三个阶段的写作: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就较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的写作理念就是为了与学生的生命
一,当下作文教学的流弊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界,作文教学到底离写作的真谛有多远,离学生的心灵有多远,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成为语文教师心头的痛。  在笔者看来,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流弊:  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设置人为的藩篱,未能打通二者的经脉。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完全是两个领域的
“青韵出香樟古木长青曾宿凤,文光凌北斗泮湖虽浅也藏龙。”昔日香樟流韵,今朝泮湖听涛。经历了风风雨雨,这座名校即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老校园内绿荫婆娑的百岁香樟可以作证,新校园内碧波粼粼的泮湖可以作证:   百年风华,薪火相传,诲人不倦,弦歌不辍。   语文教研组是这所名校的一张厚重的名片。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44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4人,中学高级职称18人,中学一级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就是对同一本书反复阅读,即“精读”; “读书破万卷”是博览群书,即“泛读”。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要讲质讲量,没有认真深入广泛地阅读,就不能读懂文章,不可能理解含义。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高中生的阅读教学现状,可以说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除了语文课本,基本上不看课外书,有的甚至连语文书也看的很少。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然而我们丢掉了优秀的传统,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
中国传统教育良莠并存。从其消极的一面看,它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习惯于将知识嚼碎送给学生,忽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往往经验作主,居高视下,越位代办,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成。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课堂学习的“主权”归还学生,真真切切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全国实施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和江苏“教育新政”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