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电解槽启停特性的制氢系统日前出力计划

来源 :中国电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vi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气作为未来的主要能源形式之一,在社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利用.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制取氢气是实现新能源消纳和能源清洁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大规模具有间歇性新能源制氢系统的优化运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解槽启停特性的日前出力优化模型.考虑实时电价变化、多电解槽运行状态和新能源的间歇性,满足功率平衡约束和电解槽生产约束等约束条件,建立了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的制氢系统日前出力优化模型.采用实际的风光出力数据和等效氢负荷特性数据,构建了4个不同场景制定日前出力计划,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运行策略能够实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峰段电价大量购电和碱性电解槽的反复启停,降低系统运行成本,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行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电网对于新能源的要求逐渐从“友好并网”提升至“友好并网+主动支撑”,新能源侧标配储能成为大势所趋.储能配置是储能应用领域的前端工作,目前储能成本仍然较高,如何实现最优的储能配置是首要需解决的问题.综述并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在新能源侧储能应用场景、配置方法及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能源侧储能配置有待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集中式并网,新能源的消纳难题愈发突出.作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的规模化应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灵活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然而,当前综述多是侧重于对储能技术归纳总结,很少对储能规划方法,特别是大规模储能在源-网侧配置方法进行全面的梳理.因此,首先对大规模储能纳入电力系统规划后整体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并分析储能的引入对规划问题建模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大规模储能源侧/网侧规划以及考虑大规模储能的源网协调规划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
合理优化风/光/储容量配比是实现大规模区域电网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源-荷匹配的区域电网风/光/储容量配比优化方法.首先,考虑了新能源与储能的运行特性、装机容量、新能源弃电率、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等约束条件,建立以全网新能源发电量最大为目标的多区域风/光装机容量优化模型,并通过引入系统负荷匹配偏差约束来保证系统发电功率与用电负荷变化特性相一致.然后,以风/光全年出力时间序列为输入,通过时序生产模拟计算,确定满足源-荷最优匹配后的风/光/储最优接入容量配比.最后,以中国“三北”地区某区域电网为对象进
远海风资源丰富,可用于发展更大装机容量的风电场,具备发展氢储能应用的潜力.输电工程和制氢工程是远海风电开发利用的2种途径.首先建立了远海风电输电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其次,推导了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电解槽能量效率的计算过程,基于PEM电解槽的“功率-效率”特性模型,评估氢气产量,建立远海风电制氢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最后结合算例评估了2种途径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