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悲剧英雄——项羽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che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人生的成败不在于你付出多少,而取决于你的性格,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楚汉相争中败下阵来,最终自刎乌江,这和他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寡谋轻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话者是谁?项伯也!项伯是谁?项羽叔父也!项羽听了这句后,不加思索就答应了项伯会好好对待刘邦!作为一个君王对于臣下的建议本应好好考虑一下,即使他是你的叔父,但是他没有!他太容易相信一个人,所以受的伤害一定会很大。鸿门宴上正是有了项伯,刘邦才得以脱身以逃!
   他刚愎自用。我们都知道勇猛无敌能征善战的这位西楚霸王却从来不懂珍惜身边的有用人才,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弃他而去。一代名将韩信早年谋职于项羽集团,可惜项羽没有萧何的慧眼,使这位军事天才没有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犹豫地跳槽投奔了刘邦。他的亚父范增,可谓是一代谋士,鸿门宴上“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他想让项羽杀了刘邦,可是项羽视而不见,自有自己的注意,就这样让绝佳的机会从自己身边匆匆地溜走了。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脱之后,战争胜利的天平就向他倾斜了!
   他优柔寡断。项羽是秦汉之际叱姹风云的英雄人物,书上说他身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也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摧毁了暴秦,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这是何等英雄,古今一人!这样一个真男人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性格中会有犹犹豫豫的一面!面对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的良机,他一再犹豫,无论是亚父范增一再示意,还是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他都没办法作出最终的决定,最终只能让无奈的亚父大吼一声“哎,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掳矣”!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他自高自大!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讶小小年纪的项羽会有这样的抱负!时光荏苒,已长成小伙子的项羽亲眼见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旋即说出了这样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之”!同样,这句话也能让人感受到他远大的抱负!但是远大抱负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样东西,那就是自高自大!当了西楚霸王之后,他的眼里怎还会有范增呢,即使他是亚父。鸿门宴上他不听范增的劝告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也为后来陈平用一个小计就把范增从他的身边赶走埋下了一个伏笔。试想如果没有他的自高自大,范增不被离间走,那楚汉之争将会是另一片天地!
   他妇人之仁。项羽的匹夫之勇很好理解,但他的妇人之仁就让人费解了。亚父范增曾说过“君王为人不忍”,说的就是这种妇人之仁。韩信评价项羽是“恭敬慈爱”,也是说项羽的仁爱。虽然项羽并没有读过几天圣贤书,但毕竟出身于贵族,耳濡目染地也会沾染上“仁义”的思想。而且他的仁义表现的很不合时宜,在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因此而失利的。表现的最突出的是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当时的情况下,项羽要杀刘邦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他并没有那样做,为什么没有呢?我想,究起深层原因,还是项羽的仁义思想在作怪,这次的鸿门宴准确地说并非楚汉之间的斗争,而是项羽自己的思想斗争。虽然项羽并无多少预见力,但是刘邦以后将会成为最有力的敌人,他还是可以知道的。鸿门宴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樊哙的舍命护驾。如果之前项羽还是在犹豫的话,那么听了樊哙的一席话后,他就已经坚定了不杀的决心。樊哙说:“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就是这满口的仁义道德使项羽坚定了不杀的决心。他当然要为这次的一时之仁付出沉重的代价。项羽的这种妇人之仁,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他的小家子气。你看他给有功之人封赏的印信拿在手里把边角都磨破了还不舍得给人,如此的小家子气;而刘邦却是动辄封将封土地,所谓“与天下同利也”,所以很多的人会转投刘邦。人材大量流失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的勇猛注定了他曾经拥有过辉煌的成功,但是性格的致命缺陷又使他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最终只能悲情地自刎于乌江!还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性格真的决定命运!
  
其他文献
我觉得曹操假如生活在繁荣和平的环境中或许世人对他的评价更高,但他生活在乱世,生活在一个诸侯争霸的年代,他的“奸诈”使他的“雄才”蒙上了灰尘。烙上了帝王和臣子都不喜欢的烙印,但打破这些政治的原因,他在军事上仍展现出很大的雄才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中重点写他如何精心策划、驰骋疆场、统一北方。在
期刊
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教师已从“满堂灌”走到注重提问式教学,但这都没能从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俗套中脱离出来。作为文章学习的主体,如果偏离与文章的全方位交流,而是靠教师说、讲、演、唱去理解,岂不是隔靴搔痒,又怎能吮吸新鲜的原汁?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的要求中“直接接触”不就倡导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
期刊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经历中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由于这些习惯中的事物反复经历和重复性的出现,学生并不会像第一次经历时那样注意它们,长此以往,这些常见的对象便会渐渐淡出他们关注的视野,使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慢慢钝化。其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惯常性的生活经历,每天都会有细微的变化,因为时间在改变这一切,也包括不断成长的经历者,如果对自己身边的一切失去了敏感,生活会在无差别的感受中显得平淡无奇和
期刊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天资聪慧,兼学满汉文化,拜徐乾学为师,他的诗词文赋杂识等造诣高深,颇得康熙赏识。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长达三年之久,常出使塞外边疆。这种殊荣,虽然有让皇帝“察才试能”的机会,但事实上他并未去实现“横戈跃马”,报效祖国的愿望。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期刊
周作人的散文是他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形式。周作人一生中,散文或称小品文是他创作的主要体裁,而本文所说的周作人的“散文”,也即他的“小品文”,后人也习惯以“美文”称之。   周作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曾经是“大时代的弄潮儿”,与其兄鲁迅并立于新文化战士的行列,批评的锋芒四射,影响甚巨。然而1927是他人生与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周作人感到了“凡人的悲哀”,人世的“生活恐怕还
期刊
2010年11月5日,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和我的同事一行六人赴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察看,听专家讲座、深入课堂、请教教师、交流学生、查阅资料等形式,全天候地参与并见证了学校工作、生活以及活动,对该校的教学改革有了一定层面的了解,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天,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但该校的改革成果确实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杜郎口中学主要采用的是“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
期刊
近年高考卷中,文言文翻译分值一反常态地增加到10分之多!这就让文言文翻译成了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根据高考试卷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发现许多考生作题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那么,如何做好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翻译”呢?下面我
期刊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学生当然把班主任的话当作绝对的权威,唯班主任是从。因此,班里大小事务,小至每个同学的言行举止、大至倒垃圾擦黑板搞活动,都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既苦了班主任,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还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的,也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提倡的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
期刊
如果说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那么意象就是这颗明珠的生命。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这些意象我们赋予他们一些特定的含义,我们把握住意象就可以把握住诗歌的意境,从而理解整个诗歌。我们试着把这些
期刊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