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l_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学情绪;设计多样有趣的练习,让学生百练不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理论、有实例地论述了自己是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多是在无自觉意识下完成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迎合了儿童的特点,就会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细致,思维就越积极,反映就越灵敏,记忆就越深刻,学习质量也就越高。《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学情绪
  我们假设一个学生是一个平衡体,当他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这个平衡体就被打破,变得不平衡了。当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时,再次变得平衡时,心中一定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仅是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更多的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更有兴趣地去学。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这一感觉提出的一种创设情境、引发问题的方法。
  1.创设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我们在讲课时,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对这些题的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我们将例题所显示的背景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于是我常常把例题改为发生在身边的事,学生对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感觉非常新鲜,所以个个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中,学习气氛非常浓烈。例如我在讲分类这一课时,选择距离学生生活最近的内容:把全班学生分分类,把全校的老师分分类。学生感兴趣了,辦法自然多了。如:有学生把全班学生按男女分两类,把教师按照男教师、女教师分为两类,有的还把教师按所教学科分类。由此可见,教师所创设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问题情境
  记得我在讲“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了解到学生喜欢小动物,比如:小白兔、小松鼠、小花猫之类,于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帮小兔子闯关”,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只小兔子,遇到一只大灰狼,狡猾的大灰狼想吃掉小兔子,就给小兔子设了几道难关,如果小兔子闯关成功,就可以放过它。其中一关是计算出“29+14”的结果,希望大家帮助小兔子闯过这一关。当学生遇到这一问题情境时,首先觉得很有趣,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小兔子遭遇凶狠的大灰狼的同情,继而由这种同情之心转变为学习的动力——一定要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帮小兔子闯关。所以纷纷开动脑筋、“献计献策”,很快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同情他人,热爱小动物的思想品质。
  二、设计多样有趣的练习,让学生百练不厌
  1.进行游戏练习,寓学于玩
  “儿童和幼年动物是在游戏和模仿中进行学习的。”的确,低年级小学生好玩好动,对游戏也情有独钟。根据儿童的这种特点,我经常采用游戏练习。如:“采花蜜”游戏。在讲“20以内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最后的巩固练习,就是“采花蜜”游戏。我先在屏幕上放映一张画有许多小蜜蜂在采花的美丽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然后发给学生写着“8+10”、“14-4”等算式的卡片,并给这几位小朋友戴上“小蜜蜂”的头饰。在欢快的乐曲声中,“飞”到写着算式结果的花朵前,面向同学,让大家评议,看哪一只“小蜜蜂”采的又快又好。这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数学教学于游戏中,使学生充满兴趣,百练不厌,使课堂练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2.增加儿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的确,儿歌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因为它文字简炼,便于记忆,能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心理状态下进行。例如,我在教“100以内数的组成”时,学生对于数位的概念理解起来较难。像“(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2”这样的题很容易出错,于是我就打开录音机,采用儿歌形式播放童声朗诵的、配上音乐的“拍手歌”:1个十,1个一,合在一起是11;1个十,2个一,合在一起是12;……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念边拍手,学生沉浸在有节奏的音乐中,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这样用儿歌练习,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解除了学生的学习疲劳,同时把欢乐带进数学课堂,使学生感到难记的数位及数的组成,通过几分钟的儿歌就记牢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但创新需要适宜的实践,实践就是创新的源泉。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实践证明,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时,对知识的理解要远比某种单一感官参与深刻得多。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口、耳、眼等,同时配合双手及大脑的工作,对知识的掌握及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利的。
  例如, 一年级学生学习“图形的认识”时,要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以下动手操作的活动:首先,我发给每个学生若干用彩纸剪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纸片,让他们任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一下自己这幅作品都用了什么图形。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拼起图案来,俨然一个个小画家,拼出的图形也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比如翠绿的大松树,漂亮的小汽车,可爱的小熊……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拼、亲口说说的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并对数学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能力欠缺,思维领域狭小,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积累,拓宽思维空间,提倡教师的慈母爱心,从而消除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而感到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打开思维这个“黑箱”,进而放射出耀眼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關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创新  长期以来,教师命题启发或作前提示已成了作文教学中不成文的规定,不少教师甚至提出写作的种种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师生的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给一向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给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对高中历史开展探究学习进行教学指导?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教学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和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虚拟机的概念及工作原理,以及虚拟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虚拟机对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机 计算机教学 应用研究  虚拟机技术给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它充分挖掘了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了现有系统的利用率,既缓解了当前实验设备和
摘要:教师应加强国学学习,并尽力利用学校这块教学阵地,将国学传承下去,让学生更好的受到国学的熏陶,使华夏文明更加辉煌。  关键词:国学 教育 传承 学习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伯俊教授认为:背诵经典,是一种传统的,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背诵绝非死记硬背,而应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牢固记忆。尽可能把“理解”贯穿到经典诵读的各个阶段。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国学大师那里借鉴和吸取学习方法。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程序设计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
数学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或初步加工能力。具体表现为:在掌握教学概念时,善于舍弃非本质特征,抓住本质特征的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善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体系的能力;在学习数学原理时,能从数学事实或现象展现中掌握数学法则或规律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识别问题的特征,发现隐含条件,正确选择解题途径和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解题的辨析能力。下面谈
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人们通过隐喻认识世界, 语言通过隐喻构建人的认知,本文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隐喻的认知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隐喻性思维对词义的影响、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对现有语义结构使用和理解的影响。可以使学生不仅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明确地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并具体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