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2月9日,在经历漫长的“准备”之后,刘海粟终于踏上了史芬斯号邮轮,于3月15日抵达马赛港,再转乘火车,次日抵巴黎,开始了欧洲之旅。1931年8月14日,刘海粟奉教育部电促,携夫人离开巴黎归国,9月18日抵达上海。在这计两年半时间的首度欧游中,刘海粟的足迹遍及法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近年来关于刘海粟首度欧游的研究时有所见,[2]但关注的主要是欧游经历对刘海粟艺术创作及艺术观念的影响,而鲜有对刘氏欧游过程中一些具体细节及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者。笔者基于刘海粟的《欧游随笔》及民国报刊史料,就其考察途径、学习方式及艺术传播等方面略作探讨。
一、游览与参观:艺术考察的主要途径
刘海粟首度欧游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欧洲艺术。早在1927年上海美专受学潮影响而停课,刘海粟被迫辞去校长职务时,便想趁机出国“考察美术”。1927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复校通告》有云:“(本校)暂时停办,迄今倏有三月,时局亦渐趋平静,而前校长决意赴东西各国考察美术……兹特重组委员会,决议于六月十日起正式复校。”[3]同年6月16日,刘海粟赴日,官方报道云:“出国考察美术,先至日本,乃赴法、意、德。”[4]虽然日本之行仅数月即归,而且未赴“法、意、德”诸国,但赴欧洲考察美术的意愿一直没变。而《申报》关于刘海粟赴法的报道也强调“赴欧考察美术”,曰:“吾国新艺术运动领袖刘海粟,由大学院派赴欧洲考察美术……准于本月九日上午九时,乘史芬斯赴法。”[5]
考察美术既为长期的愿望,又获大学院派遣,因此刘海粟旅欧期间,时刻不忘考察之要务。刘海粟初适之地乃巴黎,但考察美术则不限于法国,因此他总是择机出行,至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国家,每到一处,便仔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及展览会等美术相关机构。在此不妨对刘氏旅欧期间所参观的美术机构稍作整理,列表如32页所示[6]:
表格列举了刘海粟在瑞、意、比诸国的参观内容,但他欧游的大本营是法国巴黎,因此他在巴黎周围的活动也最为频繁。按他自己的说法,“来欧二月,遍观各美术馆、博物院名作,及大小展览会无数。”[7]显然,在他看来,考察欧洲艺术的途径莫过于“观看”,因此,他在《欧游随笔》中一再提到“看”在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我在巴黎的生活,一大半是看美术院,看画廊,从乔托看到波提切利,从提香看到佛拉恭那,从普桑一直看到大卫,从安格尔一直看到塞尚。我是一无问题抱了谦虚渊淡的心,将各时代的艺术毫无顾虑地感到他(它)那各特点。我每次走完了几家画廊以后,总是引起我无穷的内心的变化,有时迷,有时悟,这是很有意味的。[8]
如果说游览和观看是刘海粟“考察”艺术的主要途径,是他受大学院派遣所必须完成的任务,那么通过临摹和写生以体悟欧洲经典作品真谛以及西方社会生活的面貌,则可能是他挚爱欧洲艺术的体现。换句话说,他之“考察”欧洲艺术具有双重意义:于“公”而言,是代表中国艺术界“考察”“研究”欧洲艺术,学习“先进”的经验,以改进中国艺术。于“私”而言,是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学习西方“纯正”的艺术语言,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他曾在《欧游通讯》中表达了到欧洲“求学问”的初衷:“我到欧以后,第一,自然想自己求些学问,抱定主义埋头用几年苦功,预定任何事都不管,一心执笔作画。”[10]这种“抱定主义埋头用几年苦功”的信念首先表现在临摹西方经典绘画作品的劲头上。他在《为办理中法交换展览会致蒋梦麟函》中提到在卢浮宫临画一事,曰:
刘海粟在卢浮宫临摹的作品除了《但丁与维齐尔》外,还有塞尚的《缢死者之屋》和伦勃朗的《裴西芭的出浴》等。虽然他自己在谈到临画时轻描淡写,但傅雷在《刘海粟》一文中描绘了一个非常具体而生动的画面,体现了他的“力学苦学”:
我有时在午后一两点钟到他寓所去(他住得最久的要算是巴黎拉丁区Sorbonne街十八号Rollin旅馆四层楼上的一间小屋了),海粟刚从卢浮宫临画回来,一进门就和我谈他当日的工作,谈伦勃朗的用色的复杂,人体的坚实……以及一切画面上的新发现。半小时后刘夫人从内面盥洗室端出一锅开水,几片面包,一碟冷菜,我才知道他还没吃过饭,而是为了“物质的压迫”连“东方饭票”的中国馆子里的定价菜也吃不起了。[12]
一个连吃饭都没法保证的艺术家,饿着肚子临画回来还与友人大谈艺术,应该是有某种信念在支撑着的。
相关描述还出现在刘海粟论敌的文字中。在一通1930年吕斯百和王临乙致徐悲鸿的信中谈到刘海粟在卢浮宫临画的事,云:
1930年6月游意大利期间,虽然参观行程安排得很满,但刘海粟还是不忘写生。6月6日傍晚,在罗马参观完圣保罗大教堂后,见夕阳而突然想起“夕照已临斗兽场”的美景,便赶回住所拿画具,去写斗兽场的红墙。[20]在佛罗伦萨参观时,也作了《翡冷翠》一画。是年秋在比利时游览期间,更是画了20幅左右油画作品,其中《田野》《落日》《鲁文教堂》《雨后之鲁文大寺》《鲁文泽畔》《鲁文闲步》《鲁文近郊》等作品很可能是写生之作。1931年春旅德的主要活动是发表演讲并商谈举办“中国现代画展”等事宜,但也画了《公园》《玛茵河》等作品。
上述所列都是刘海粟短期出游中所画的作品,已足见其写生之勤奋,而在常住地巴黎,画画更是他的日常工作,应该更加多产。据其《东归后告国人书》所云,他在欧游两年多的时间中,“所作凡二百三十余帧”,[21]从历次参展作品的画题看,大多为写生或基于写生之作。
临摹与写生是西洋画学习的两条大道,刘海粟在这两方面所花的功夫正体现了他“求学问”的真诚。仔细检视临摹与写生两类作品便可发现,他所临摹的对象大多为古典大师之作,如伦勃朗、德拉克洛瓦、柯罗等人的作品,当然也有凡·高和塞尚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而他的写生和创作却更多受到凡·高、德朗、马蒂斯等人的影响。至于当时已风靡巴黎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艺术,却从未入他的“法眼”。由此或可理解,刘海粟真正服膺的是法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至野兽派的艺术,因而临摹的是这一阶段大师的作品,写生和创作也主要运用此类语言。甚至,这也奠定了他油画风格的基本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这次“艺术朝圣之旅”是成功的。何况,其作品曾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并在法国举办了个展,获得异域专家的称许。 三、展示与传播:来自东方的声音
上文从“考察”和“师法”两个方面梳理刘海粟首度欧游的艺术活动,不论于“公”于“私”,都体现了他“学习者”的姿态。但刘海粟不是一个轻易“俯首”的人,他有着极强的“荣誉”欲望和“使命”意识,因此,当他有“表现”的机会时,他绝不会错过。在首度欧游期间,他的“表现”主要通过展览和传播来实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氏去国赴法,将定六月一日在巴黎举行个人绘画展览会。高公使极表赞同,届时亲自举行开幕典礼,并有法国美术部长及法国美术学校校长亦将欣然参加,实为我国留法者从来未有之盛况。[25]
此次个展共展出油画作品40幅,皆为旅欧期间所作,除了少数人物和静物外,绝大多数是风景,可证其写生之勤奋。其中《卢森堡之雪》一画,为法国政府购藏于国家美术馆。展览序言由法国汉学家赖鲁阿所作,文章对刘海粟评价较高,文末云:
刘海粟确是一位“大师”,在这字的真意与古义上的大师,因为他有他的信徒,这不但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锋,即于欧洲艺坛,亦是一支生力军。[26]
抵歐以还,时与此邦硕彦,往还论艺,彼辈深诧中国画理六法论之精微,举以相质,口舌綦烦。制作之暇,往往札记若干条,漫无条理,聊为答客之需耳。今年初春,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聘讲中国艺术;因念欧洲人士所感兴味之六法论,亦即中国绘画上之根本问题;爰将平昔札记,汇成是稿。[27]
不失时机向彼邦人士宣谈中国画论,其传播中国艺术之心可见一斑。为了配合演讲内容,同时在法兰克福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画展”,后来又移至海德堡展览。刘海粟在《东归后告国人书》中也谈到了画展举办的概况,云:
盖是年春初,适日本人曾在柏林举行大规模之展览会,其中作品,大抵为迎合欧人心理而制造,所以欧人视之反觉东方艺术徒事皮毛之欧化而未见特长。及见中国现代画展,乃讶赏不已![28]
正是此次演讲及画展的举办,使刘海粟进一步与德国各界广泛接触,最终达成于1934年2月在德国举办“中国现代画展”的协议,才有了后来由刘海粟率团在欧洲诸国巡展的“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由此观之,刘海粟首度欧游在德国的活动颇有意义。 结语
刘海粟首度欧游历时两年半,足迹遍及法、瑞、意、比、德五国,参观各种美术机构及作品不计其数,创作油画二百三十余幅,参加了四次法国沙龙展,还举办了个展,并在德国演讲中国艺术,其所作所为及取得的成果远远不能以“艺术考察者”的身份概括之。那么,如何准确地评价刘海粟首度欧游中的艺术活动?在此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归纳:
他在法国举行个人画展、在德国演讲“六法论”及举办“中国现代画展”,其实都是为了“输出”中国艺术。尽管彼时中西艺术的交流极不平衡,西画东渐是主流,但有了这些举措,中国便多了一些向欧洲国家展示自己艺术的机会。
再次,游走于欧洲艺术与学术圈子之中,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刘海粟之所以能在欧洲取得不斐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与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交往,比如上文提到的为其画展作序的赖鲁阿便是一例。刘海粟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来往较多。在现存照片中,有多帧刘海粟携友人与贝纳尔的合影。刘海粟经常获邀参加贝纳尔夫人举行的茶会;贝纳尔不仅参加了刘海粟巴黎个展的开幕典礼,还邀请刘海粟参加蒂勒里沙龙展览。此外,刘海粟与雕塑家朗杜斯基也颇有往来,后者当时正在创作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在德国期间,刘海粟也与柏林大学寇美尔教授、美术院阿莫尔道夫教授、工科大学巴尔西门教授等有所磋商,并商定在德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览会”的协议。显然,这些交往不论于刘海粟本人还是中国艺术,都大有裨益。
概而论之,刘海粟首度欧游,以考察西方艺术之便,行沟通中西艺术之实。虽然徐悲鸿、林风眠等人早开其端,但刘海粟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架起了中西艺术交流的一道新的桥梁。
(吕作用/江西师范大学)
注 释
[1]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民国文人的生存状态研究”,项目编号:16YS06。
[2] 相关研究包括莫艾的《接受的限度——论刘海粟首度欧游阶段对西方艺术的解读与反思》《文化碰撞中诞生的表现力与自信力——对刘海粟首度欧游阶段艺术实践状况的探究与思考》,封珏的《刘海粟〈欧游随笔〉的文化发现:解释学的视域》等。
[3] 载于《申报》1927年6月11日,第19485号,3页。
[4] 载于《申报》1927年6月17日,第19491号,10页。
[5] 载于《申报》1929年2月5日, 第20076号,17页。
[6] 此表根据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刘海粟《欧游随笔》以及民国报刊相关内容编辑。
[7] 刘海粟,《欧游随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9页。
[8] 同注[6],111页。
[9] 同注[6],255页。
[10] 载于《申报》1930年7月2日,第20567号,17页。
[11] 同注[6]。
[12] 傅雷,《刘海粟》,载《傅雷全集》(第18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75页。[13] 《申报》1930年3月22日,第20467号,22页。
[14] 参阅刘海粟《关于评刘海粟画展的总答复》,原载1936年7月18日《申报》,本文转引自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92页。
[15] 刘海粟,《写生画之实测與比例》,载于《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杂志》1918年第1期。
[16] 同注[6],71页。
[17] 同注[6],72页。
[18] 同注[6],80—84页。
[19] 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94页。
[20] 同注[6],249页。
[21] 同注[6],258页。
[22] 同注[6],61页。
[23] 同注[6],153页。
[24] 赖鲁阿,《刘海粟展览会序》,载于《新时代》1932年第3卷第3期,6—9页。
[25] 载于1931年5月30日《申报》,第20888号,17页。
[26] 同注[23]。
[27] 刘海粟,《中国画法上的六法论》,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2期。
[28] 同注[6],261页。
[29] 同注[6],262—264页。
[30] 同注[6],12页。
一、游览与参观:艺术考察的主要途径
刘海粟首度欧游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欧洲艺术。早在1927年上海美专受学潮影响而停课,刘海粟被迫辞去校长职务时,便想趁机出国“考察美术”。1927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复校通告》有云:“(本校)暂时停办,迄今倏有三月,时局亦渐趋平静,而前校长决意赴东西各国考察美术……兹特重组委员会,决议于六月十日起正式复校。”[3]同年6月16日,刘海粟赴日,官方报道云:“出国考察美术,先至日本,乃赴法、意、德。”[4]虽然日本之行仅数月即归,而且未赴“法、意、德”诸国,但赴欧洲考察美术的意愿一直没变。而《申报》关于刘海粟赴法的报道也强调“赴欧考察美术”,曰:“吾国新艺术运动领袖刘海粟,由大学院派赴欧洲考察美术……准于本月九日上午九时,乘史芬斯赴法。”[5]
考察美术既为长期的愿望,又获大学院派遣,因此刘海粟旅欧期间,时刻不忘考察之要务。刘海粟初适之地乃巴黎,但考察美术则不限于法国,因此他总是择机出行,至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国家,每到一处,便仔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及展览会等美术相关机构。在此不妨对刘氏旅欧期间所参观的美术机构稍作整理,列表如32页所示[6]:
表格列举了刘海粟在瑞、意、比诸国的参观内容,但他欧游的大本营是法国巴黎,因此他在巴黎周围的活动也最为频繁。按他自己的说法,“来欧二月,遍观各美术馆、博物院名作,及大小展览会无数。”[7]显然,在他看来,考察欧洲艺术的途径莫过于“观看”,因此,他在《欧游随笔》中一再提到“看”在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我在巴黎的生活,一大半是看美术院,看画廊,从乔托看到波提切利,从提香看到佛拉恭那,从普桑一直看到大卫,从安格尔一直看到塞尚。我是一无问题抱了谦虚渊淡的心,将各时代的艺术毫无顾虑地感到他(它)那各特点。我每次走完了几家画廊以后,总是引起我无穷的内心的变化,有时迷,有时悟,这是很有意味的。[8]

如果说游览和观看是刘海粟“考察”艺术的主要途径,是他受大学院派遣所必须完成的任务,那么通过临摹和写生以体悟欧洲经典作品真谛以及西方社会生活的面貌,则可能是他挚爱欧洲艺术的体现。换句话说,他之“考察”欧洲艺术具有双重意义:于“公”而言,是代表中国艺术界“考察”“研究”欧洲艺术,学习“先进”的经验,以改进中国艺术。于“私”而言,是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学习西方“纯正”的艺术语言,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他曾在《欧游通讯》中表达了到欧洲“求学问”的初衷:“我到欧以后,第一,自然想自己求些学问,抱定主义埋头用几年苦功,预定任何事都不管,一心执笔作画。”[10]这种“抱定主义埋头用几年苦功”的信念首先表现在临摹西方经典绘画作品的劲头上。他在《为办理中法交换展览会致蒋梦麟函》中提到在卢浮宫临画一事,曰:

我有时在午后一两点钟到他寓所去(他住得最久的要算是巴黎拉丁区Sorbonne街十八号Rollin旅馆四层楼上的一间小屋了),海粟刚从卢浮宫临画回来,一进门就和我谈他当日的工作,谈伦勃朗的用色的复杂,人体的坚实……以及一切画面上的新发现。半小时后刘夫人从内面盥洗室端出一锅开水,几片面包,一碟冷菜,我才知道他还没吃过饭,而是为了“物质的压迫”连“东方饭票”的中国馆子里的定价菜也吃不起了。[12]
一个连吃饭都没法保证的艺术家,饿着肚子临画回来还与友人大谈艺术,应该是有某种信念在支撑着的。
相关描述还出现在刘海粟论敌的文字中。在一通1930年吕斯百和王临乙致徐悲鸿的信中谈到刘海粟在卢浮宫临画的事,云:

1930年6月游意大利期间,虽然参观行程安排得很满,但刘海粟还是不忘写生。6月6日傍晚,在罗马参观完圣保罗大教堂后,见夕阳而突然想起“夕照已临斗兽场”的美景,便赶回住所拿画具,去写斗兽场的红墙。[20]在佛罗伦萨参观时,也作了《翡冷翠》一画。是年秋在比利时游览期间,更是画了20幅左右油画作品,其中《田野》《落日》《鲁文教堂》《雨后之鲁文大寺》《鲁文泽畔》《鲁文闲步》《鲁文近郊》等作品很可能是写生之作。1931年春旅德的主要活动是发表演讲并商谈举办“中国现代画展”等事宜,但也画了《公园》《玛茵河》等作品。
上述所列都是刘海粟短期出游中所画的作品,已足见其写生之勤奋,而在常住地巴黎,画画更是他的日常工作,应该更加多产。据其《东归后告国人书》所云,他在欧游两年多的时间中,“所作凡二百三十余帧”,[21]从历次参展作品的画题看,大多为写生或基于写生之作。

临摹与写生是西洋画学习的两条大道,刘海粟在这两方面所花的功夫正体现了他“求学问”的真诚。仔细检视临摹与写生两类作品便可发现,他所临摹的对象大多为古典大师之作,如伦勃朗、德拉克洛瓦、柯罗等人的作品,当然也有凡·高和塞尚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而他的写生和创作却更多受到凡·高、德朗、马蒂斯等人的影响。至于当时已风靡巴黎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艺术,却从未入他的“法眼”。由此或可理解,刘海粟真正服膺的是法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至野兽派的艺术,因而临摹的是这一阶段大师的作品,写生和创作也主要运用此类语言。甚至,这也奠定了他油画风格的基本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这次“艺术朝圣之旅”是成功的。何况,其作品曾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并在法国举办了个展,获得异域专家的称许。 三、展示与传播:来自东方的声音
上文从“考察”和“师法”两个方面梳理刘海粟首度欧游的艺术活动,不论于“公”于“私”,都体现了他“学习者”的姿态。但刘海粟不是一个轻易“俯首”的人,他有着极强的“荣誉”欲望和“使命”意识,因此,当他有“表现”的机会时,他绝不会错过。在首度欧游期间,他的“表现”主要通过展览和传播来实现。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氏去国赴法,将定六月一日在巴黎举行个人绘画展览会。高公使极表赞同,届时亲自举行开幕典礼,并有法国美术部长及法国美术学校校长亦将欣然参加,实为我国留法者从来未有之盛况。[25]
此次个展共展出油画作品40幅,皆为旅欧期间所作,除了少数人物和静物外,绝大多数是风景,可证其写生之勤奋。其中《卢森堡之雪》一画,为法国政府购藏于国家美术馆。展览序言由法国汉学家赖鲁阿所作,文章对刘海粟评价较高,文末云:
刘海粟确是一位“大师”,在这字的真意与古义上的大师,因为他有他的信徒,这不但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锋,即于欧洲艺坛,亦是一支生力军。[26]

抵歐以还,时与此邦硕彦,往还论艺,彼辈深诧中国画理六法论之精微,举以相质,口舌綦烦。制作之暇,往往札记若干条,漫无条理,聊为答客之需耳。今年初春,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聘讲中国艺术;因念欧洲人士所感兴味之六法论,亦即中国绘画上之根本问题;爰将平昔札记,汇成是稿。[27]
不失时机向彼邦人士宣谈中国画论,其传播中国艺术之心可见一斑。为了配合演讲内容,同时在法兰克福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画展”,后来又移至海德堡展览。刘海粟在《东归后告国人书》中也谈到了画展举办的概况,云:
盖是年春初,适日本人曾在柏林举行大规模之展览会,其中作品,大抵为迎合欧人心理而制造,所以欧人视之反觉东方艺术徒事皮毛之欧化而未见特长。及见中国现代画展,乃讶赏不已![28]
正是此次演讲及画展的举办,使刘海粟进一步与德国各界广泛接触,最终达成于1934年2月在德国举办“中国现代画展”的协议,才有了后来由刘海粟率团在欧洲诸国巡展的“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由此观之,刘海粟首度欧游在德国的活动颇有意义。 结语
刘海粟首度欧游历时两年半,足迹遍及法、瑞、意、比、德五国,参观各种美术机构及作品不计其数,创作油画二百三十余幅,参加了四次法国沙龙展,还举办了个展,并在德国演讲中国艺术,其所作所为及取得的成果远远不能以“艺术考察者”的身份概括之。那么,如何准确地评价刘海粟首度欧游中的艺术活动?在此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归纳:

他在法国举行个人画展、在德国演讲“六法论”及举办“中国现代画展”,其实都是为了“输出”中国艺术。尽管彼时中西艺术的交流极不平衡,西画东渐是主流,但有了这些举措,中国便多了一些向欧洲国家展示自己艺术的机会。
再次,游走于欧洲艺术与学术圈子之中,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刘海粟之所以能在欧洲取得不斐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与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交往,比如上文提到的为其画展作序的赖鲁阿便是一例。刘海粟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来往较多。在现存照片中,有多帧刘海粟携友人与贝纳尔的合影。刘海粟经常获邀参加贝纳尔夫人举行的茶会;贝纳尔不仅参加了刘海粟巴黎个展的开幕典礼,还邀请刘海粟参加蒂勒里沙龙展览。此外,刘海粟与雕塑家朗杜斯基也颇有往来,后者当时正在创作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在德国期间,刘海粟也与柏林大学寇美尔教授、美术院阿莫尔道夫教授、工科大学巴尔西门教授等有所磋商,并商定在德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览会”的协议。显然,这些交往不论于刘海粟本人还是中国艺术,都大有裨益。
概而论之,刘海粟首度欧游,以考察西方艺术之便,行沟通中西艺术之实。虽然徐悲鸿、林风眠等人早开其端,但刘海粟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架起了中西艺术交流的一道新的桥梁。
(吕作用/江西师范大学)
注 释
[1]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民国文人的生存状态研究”,项目编号:16YS06。
[2] 相关研究包括莫艾的《接受的限度——论刘海粟首度欧游阶段对西方艺术的解读与反思》《文化碰撞中诞生的表现力与自信力——对刘海粟首度欧游阶段艺术实践状况的探究与思考》,封珏的《刘海粟〈欧游随笔〉的文化发现:解释学的视域》等。
[3] 载于《申报》1927年6月11日,第19485号,3页。
[4] 载于《申报》1927年6月17日,第19491号,10页。
[5] 载于《申报》1929年2月5日, 第20076号,17页。
[6] 此表根据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刘海粟《欧游随笔》以及民国报刊相关内容编辑。
[7] 刘海粟,《欧游随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9页。
[8] 同注[6],111页。
[9] 同注[6],255页。
[10] 载于《申报》1930年7月2日,第20567号,17页。
[11] 同注[6]。
[12] 傅雷,《刘海粟》,载《傅雷全集》(第18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75页。[13] 《申报》1930年3月22日,第20467号,22页。
[14] 参阅刘海粟《关于评刘海粟画展的总答复》,原载1936年7月18日《申报》,本文转引自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92页。
[15] 刘海粟,《写生画之实测與比例》,载于《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杂志》1918年第1期。
[16] 同注[6],71页。
[17] 同注[6],72页。
[18] 同注[6],80—84页。
[19] 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94页。
[20] 同注[6],249页。
[21] 同注[6],258页。
[22] 同注[6],61页。
[23] 同注[6],153页。
[24] 赖鲁阿,《刘海粟展览会序》,载于《新时代》1932年第3卷第3期,6—9页。
[25] 载于1931年5月30日《申报》,第20888号,17页。
[26] 同注[23]。
[27] 刘海粟,《中国画法上的六法论》,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2期。
[28] 同注[6],261页。
[29] 同注[6],262—264页。
[30] 同注[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