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中读懂“人之常情”

来源 :儿童大世界·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_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每个成人几乎都能感受到父辈们艰辛而又含蓄的“中国式”的父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并不能体味出它的“好”来。平淡朴实的语言、日常细微的琐事、平铺直叙的结构,文章里很难找出“点睛”之笔。这种理解的偏差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除了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的经历不同之外,还有对“人之常情”感悟的不同。
  一、从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体味“人之常情”
  常言说,“辨音识器,听话识人”,巧妙地依据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人物语言朴实简单,里面记载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句句都是深情的流露。这种深情,作者当年也曾误解,更何况阅历浅显、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中学生呢?
  比如,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行的时候,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什么事不要紧?父亲的事不要紧,要紧的是儿子的事,儿子的事在父亲的心中是第一位的。他们去为什么不好?父亲想些什么?此行不同往日,家中祸不单行,父亲担心儿子在这种情况下远行,茶房不是亲人,照顾不周,就会误儿子上学读书的大事,既然他们去不好,还是“我”亲自去吧!
  几句简单的话语里面含着多少怜惜、体贴,父亲的声音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如果,我们懂得这些人之常情,就能体味出这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父亲爱子之心必定跃然纸上。
  二、从细节描写的“真挚动人”体味“人之常情”
  散文的细节描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只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背影》所记叙的事情很平常,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别,爬过铁道买橘子,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的特定环境下去做这些平凡、琐屑的事。
  例如,父亲爬过铁道,买回橘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慈父的爱心,如果不懂得“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的人之常情,就很难感悟人间平凡而又珍贵的父爱,就是通过这些小事表现出来的。
  中学生们正是习惯地接受这种爱,缺少对这种人之常情的体味,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才会觉得文章平淡。教学中,只有引起同学们的联想,真切地感受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千般疼爱,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体味出这平淡之事里传达出来的无限深情。
  三、从选材角度的“独辟蹊径”体味“人之常情”
  余光中先生曾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文笔很是“含蓄内敛”,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需用心读、了解写作的缘起才能破解。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个现象并不常见,原因是什么?很多人把这句话忽略过去了。结尾又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又从何而来呢?很多人读到这里又滑过去了。大家大概觉得这些话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品味的,其实,这些话很重要,文中的这些留白有很大的张力,作者却一笔带过。
  因为同性相斥,即便在父子之间,这一人之常情,同样存在。当两个男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之后,相斥的一面消失,一个男人终于理解了另一个男人内心世界中丰富的、深沉的情感。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结在这一点上,所以作者要选择“背影”这一独辟蹊径的叙述角度,它是父爱的集中表现,是作者心灵震撼的焦点。
  阅读即理解。文章是立体的,我们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理解字、词、句,理解语段、层次、结构,还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理解自然和人生。文学即人学,只有洞察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对自然和他人的关注,以及体味建立在这种关注之上的、人所本应具有的真情实感,即“人之常情”,才能实现教书更要育人的目标。
其他文献
兴趣即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的意思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有人会认为美术不就是画画吗?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它吸引人的特点,看你怎么去利用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美术课必须让学生自己感兴趣。对于可塑
期刊
我国的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自身表现形式反复锤炼、丰富、升华而日臻完美,形成了很多的流派,留下了无数的旷世杰作。它们不仅为我国历代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绘画——国画有较多的了解,使青年一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让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上好国画欣赏课就显得尤为重
期刊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根据教学实际,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以前,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满堂灌,教得
期刊
教学目标:1.理解内容,感情诵读;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3.体会“直抒胸臆”和“托物寄怀”的写法;4.培养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内容,感情诵读;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直抒胸臆”和“托物寄怀”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花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
期刊
摘 要: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灵活运用流行音乐,将其导入课堂辅助音乐教学;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传递音乐知识,探索音乐艺术领域,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和美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 实施策略 作用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今天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期刊
古语讲“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作为一种普遍真理,道出了事物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就是哲学中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作为基础性、工具性都很强的语文学科而言,“积累”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要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质的飞跃和提升,首先就要从加强学生的积累入手,在点滴的汇聚中催生学生“化蝶”般的嬗变。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积累的内容涵盖了语文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因为积累内容繁多、琐碎,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感悟、交流与解决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必须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
期刊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目前来说,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化解不利,本文从根源上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建议。  关键词:阅读 教学 现状 对策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习作能力都是在平时的语文阅读中获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期刊
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儿什么?  夏姐姐是位热情的魔法师,就这样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我的语文课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童诗,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展现了孩子们夏日里的美丽遐想,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句美、文美、意境美!这是我最初读到这篇诗文的感受,夏姐姐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这样一幅蕴含丰富,引人思恋的充满夏日清新
期刊
风雨十三载,弹指一挥间。回想自己走过的从教之路,心中感慨万千。其中最真切、最深刻、最实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工作中构建的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把满腔的爱撒向学生。记得那是2009年的第二场雪,有位学生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徐老师,您好,在我的姐姐因精神病住院,家里做生意赔钱的时候,我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是您一次次的鼓励温暖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