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每个成人几乎都能感受到父辈们艰辛而又含蓄的“中国式”的父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并不能体味出它的“好”来。平淡朴实的语言、日常细微的琐事、平铺直叙的结构,文章里很难找出“点睛”之笔。这种理解的偏差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除了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的经历不同之外,还有对“人之常情”感悟的不同。
一、从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体味“人之常情”
常言说,“辨音识器,听话识人”,巧妙地依据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人物语言朴实简单,里面记载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句句都是深情的流露。这种深情,作者当年也曾误解,更何况阅历浅显、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中学生呢?
比如,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行的时候,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什么事不要紧?父亲的事不要紧,要紧的是儿子的事,儿子的事在父亲的心中是第一位的。他们去为什么不好?父亲想些什么?此行不同往日,家中祸不单行,父亲担心儿子在这种情况下远行,茶房不是亲人,照顾不周,就会误儿子上学读书的大事,既然他们去不好,还是“我”亲自去吧!
几句简单的话语里面含着多少怜惜、体贴,父亲的声音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如果,我们懂得这些人之常情,就能体味出这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父亲爱子之心必定跃然纸上。
二、从细节描写的“真挚动人”体味“人之常情”
散文的细节描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只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背影》所记叙的事情很平常,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别,爬过铁道买橘子,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的特定环境下去做这些平凡、琐屑的事。
例如,父亲爬过铁道,买回橘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慈父的爱心,如果不懂得“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的人之常情,就很难感悟人间平凡而又珍贵的父爱,就是通过这些小事表现出来的。
中学生们正是习惯地接受这种爱,缺少对这种人之常情的体味,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才会觉得文章平淡。教学中,只有引起同学们的联想,真切地感受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千般疼爱,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体味出这平淡之事里传达出来的无限深情。
三、从选材角度的“独辟蹊径”体味“人之常情”
余光中先生曾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文笔很是“含蓄内敛”,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需用心读、了解写作的缘起才能破解。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个现象并不常见,原因是什么?很多人把这句话忽略过去了。结尾又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又从何而来呢?很多人读到这里又滑过去了。大家大概觉得这些话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品味的,其实,这些话很重要,文中的这些留白有很大的张力,作者却一笔带过。
因为同性相斥,即便在父子之间,这一人之常情,同样存在。当两个男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之后,相斥的一面消失,一个男人终于理解了另一个男人内心世界中丰富的、深沉的情感。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结在这一点上,所以作者要选择“背影”这一独辟蹊径的叙述角度,它是父爱的集中表现,是作者心灵震撼的焦点。
阅读即理解。文章是立体的,我们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理解字、词、句,理解语段、层次、结构,还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理解自然和人生。文学即人学,只有洞察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对自然和他人的关注,以及体味建立在这种关注之上的、人所本应具有的真情实感,即“人之常情”,才能实现教书更要育人的目标。
一、从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体味“人之常情”
常言说,“辨音识器,听话识人”,巧妙地依据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人物语言朴实简单,里面记载送别时父亲的四句话,句句都是深情的流露。这种深情,作者当年也曾误解,更何况阅历浅显、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中学生呢?
比如,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行的时候,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什么事不要紧?父亲的事不要紧,要紧的是儿子的事,儿子的事在父亲的心中是第一位的。他们去为什么不好?父亲想些什么?此行不同往日,家中祸不单行,父亲担心儿子在这种情况下远行,茶房不是亲人,照顾不周,就会误儿子上学读书的大事,既然他们去不好,还是“我”亲自去吧!
几句简单的话语里面含着多少怜惜、体贴,父亲的声音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如果,我们懂得这些人之常情,就能体味出这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父亲爱子之心必定跃然纸上。
二、从细节描写的“真挚动人”体味“人之常情”
散文的细节描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只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背影》所记叙的事情很平常,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别,爬过铁道买橘子,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去世、奔走谋职的特定环境下去做这些平凡、琐屑的事。
例如,父亲爬过铁道,买回橘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慈父的爱心,如果不懂得“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的人之常情,就很难感悟人间平凡而又珍贵的父爱,就是通过这些小事表现出来的。
中学生们正是习惯地接受这种爱,缺少对这种人之常情的体味,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才会觉得文章平淡。教学中,只有引起同学们的联想,真切地感受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千般疼爱,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体味出这平淡之事里传达出来的无限深情。
三、从选材角度的“独辟蹊径”体味“人之常情”
余光中先生曾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文笔很是“含蓄内敛”,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需用心读、了解写作的缘起才能破解。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个现象并不常见,原因是什么?很多人把这句话忽略过去了。结尾又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又从何而来呢?很多人读到这里又滑过去了。大家大概觉得这些话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品味的,其实,这些话很重要,文中的这些留白有很大的张力,作者却一笔带过。
因为同性相斥,即便在父子之间,这一人之常情,同样存在。当两个男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之后,相斥的一面消失,一个男人终于理解了另一个男人内心世界中丰富的、深沉的情感。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结在这一点上,所以作者要选择“背影”这一独辟蹊径的叙述角度,它是父爱的集中表现,是作者心灵震撼的焦点。
阅读即理解。文章是立体的,我们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理解字、词、句,理解语段、层次、结构,还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理解自然和人生。文学即人学,只有洞察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对自然和他人的关注,以及体味建立在这种关注之上的、人所本应具有的真情实感,即“人之常情”,才能实现教书更要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