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自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直以来,“自私”都被片面地误解为是“恶”的同义词,是一切社会灾难和秩序混乱的根源。然而,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实现必须以自私的理性运用为前提,认为只要与维持和发展生存相关的利益就应该努力争取,这是人之为人必须有的自私。作为理性之人,只有通过理智思考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才能成功应对现实生活,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及意义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生命价值是自然界的终极价值,因此,个人应该遵从生命价值等级体系来进行活动,决定是否“自我牺牲”。
  关键词: 生命价值 “理性自私” “牺牲”
  
  一、“理性自私”是生命存在的前提
  在传统观念中,“自私”是具有毁灭性的词。在通常用法中,“自私”是罪恶的同义词,是只想满足一己私欲或冲动而不顾他人利益的奇想。在利他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看来,“自私”就是个人漠视他人,远离社会,毁灭世界的根源。因此,在他们看来,要想挽救人类文明的重重危机,拯救道德衰落,就必须摒除人类的“自私”本性。他们声称:为他人的利益而采取任何行动都是善的,任何关心自己利益的行为都是恶的,不管这些利益是什么;并且自私的行为只会对行为者本人有利。因此,谁是行动的受益者就成为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利他主义不仅看到了利己之私的恶,而且主观地认为“无私”才是唯一的善,忽视了“自私”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维持生命、促进生命。
  “自私”的本义是指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句话本身并不包含任何道德意义,它没有告诉人们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善还是恶。而且,我们必须确证,“自私”并不意味着“损人利己”。由于大自然没有给人类提供自然生存下去的方式,人类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生命的延续,因此,如利他主义所言,关心自己的一切利益是罪恶,那么就意味着人渴求生存的欲望也是罪恶。诚然,自私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会导致不必要的恶果出现,但是,作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自私本身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一种理性自私,是生命本性赋予了它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大自然在创造万物的同时慷慨地赋予了万物能够维持生存的能力,作为宇宙之最高级的生物体——人类,虽然在自然生存本能方面,如迅捷的速度、坚韧的利爪、敏锐的感觉等都不值得向动物炫耀,却拥有自然界最高的天赋,即理智思维。正是这一天赋理性,使人类拥有获取知识和创造一切的无限潜力,并使人当之无愧地成为现实世界的统治者。
  动物对眼前的世界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自然法则的运行下,动物可以凭借“特定”的天然器官进行捕获、躲避和繁殖。它们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法选择,只能一代又一代地重复已经成为生存之必要的生存手段。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类是“未特定化”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做什么。饥饿的感觉让人知道自己需要食物,这是生命本能的使唤。但是,它却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食物,也不能帮助人类辨别哪些食物是有利的。除了理性的创造潜能,以及实现潜能的物质以外,上天没有给人类任何东西。人类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动物那样仅依靠本能行动,凭借知觉的引导去生存,因为自然不能确保自己生活的安全和舒适。人需要或欲求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依靠他自己通过学习、发现和创造,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和努力来获取。人类意识不能自发地进行认识活动,人类没有自动的生存规范。[1]人的“未特定化”驱使人们互相依赖,协助合作,认识并改变现成的生存环境。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运用理性,发掘创造潜力,去获取一切生命允许获取的东西。
  理性自私应该关心和追求与生命及其价值相关的利益,只欲求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因此,理性的自私就意味着人作为人而生存所需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私,就意味着他无视自己的生命存在,也就失去了他“人之为人”的本真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私”在道德上就是对生命的“恶”。“自私”本身是非善非恶的,它之所以被指责为一切混乱的根源,是因为人们没有运用理性正确地认识“自私”的内容,没有使用正当手段满足必要的私欲,反而主观地、非理性地夸大“私”的界限并导致罪恶的发生。
  二、“理性自私”对“牺牲”的限定
  人生来就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社会之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打着“社会之善”的幌子招摇撞骗,认为善就是社会所希翼的事物,并把自己的意志和欲望鼓吹成是上帝的命令或社会要求,从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虚伪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正是凭借这一本性,为宣扬个人“自我牺牲”寻找合法性借口,主张他人或集体的任何价值比个人的价值来得高级,个人应当为了他人或集体而牺牲自我利益,也只有这样的选择和行动才是道德的。这种“自我牺牲”过度强调他者的利益,贬损自我利益,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是由他人的利益需求决定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是由独立精神的个体有机组织的产物,社会之善与个人之善是一致的,更无视价值等级序列的自身决定因素——生命。在自我利益诉求的时代,这只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同情毁灭,将他人的存在视为自我利益的威胁。在理性人和理性社会中,不存在着利益与事实的冲突,也不存在利益之间的冲突。因为理性者知道所有的利益都是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什么利益是他应该追求的,并且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实现,所以,他们只追求或期望得到与自己的努力所获相等的东西,绝不会追求经过努力也无法获得的东西,更不会欲求不劳而获之物。只有在理性的自由社会中,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才可能一致,个人才有可能从彼此的行动中获益。
  所谓“牺牲”应该是指为了较小的价值或者无价值而放弃较高的价值。[2]在某些人看来,只要是自己的欲望受挫,就是自我利益的牺牲,而他们对某物的欲望,并不能说明此物就是善的,也不能说明获得此物在事实上就一定对他有利。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只有生命及其价值能够决定其他价值的大小,决定“牺牲”在何种范围内才是值得追求的。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要实现亲情、爱情和友情,就要将相关者的幸福——理性幸福——融入自己的价值等级体系当中,然后依照各人的价值层次而采取理性行动,使自己付出的(时间、金钱、努力)与关系到自己生命幸福的价值成正比。就拿“拯救落水者”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对于一个落水的陌生人,只有当施救者的生命所受威胁最小时,他才应该去施救;如果危险随时可能威胁到施救者的生命,那么,保存施救者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并且是无可指责的。如果落水者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或相识之人,那么,施救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施救,冒险的程度是和落水者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的,甚至可以为了自己最爱的人而放弃生命,因为此时在他看来,其生命价值就体现在让自己爱的人活着。
  在理性人看来,为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或物有所付出,即使遭受何种的物质损失或肉体伤害,也都是值得的。因为“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行动所要获得或保持的东西,[3]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生活的道德目标,如果一个人没能实现该目标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和付出,不忠实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不采取积极行动而丧失幸福,那么他在道德上就是有罪的。所以,关心自己所爱之人的幸福是人的理性私利,为了自己所爱之人的利益和幸福而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是牺牲——只要在他的价值等级体系中,而是一种诚实的美德,即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的高尚品质。[4]
  自我生命利益的关照并不意味着对他人就漠不关心,漠视他人的生命;这只意味着自己的生活不需要服从他人的福利,不需要为了他人而无辜牺牲自己。基于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我们应该根据他人的潜在价值,给予一般人应得的尊重和善意,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应自觉自愿地给予必要(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因为危急是人无法选择和不可预料的,它甚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出人类无法生存的灾难,在此情况下,人首要的是逃避危险,与灾难抗衡。
  但是,危急时刻总是偶然的、短暂的,如持续下去,人类就将遭到灭亡。所以,人类生活的常态是相对稳定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在此环境下,人必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依靠努力去追求和实现目标,不可以随意受到他人遭遇的任何不幸支配,阻碍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有些行为准则只适合于人类无法生存的特殊情况,却不能用这种准则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5]减轻他人的痛苦不是个人首要关心的,更不是他应尽的义务,给予他人的帮助是出于同情心的一种慷慨行为,而不是出于道德责任。
  三、生命价值的“理性”实现
  没有生命的物质,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生命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目的论认为,自然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向一个不存在的目的前进,是不可能的。只有终极目标,只有自身的目的,才能使价值的存在成为可能。在形而上学中,生命就是唯一以自身为目的的存在,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连续活动才能获得并持存,因此,生命是一个自立、自生的过程。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使一切价值成为可能,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毫无意义。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活的生命体来说,其价值及终极价值就是它的生命。
  生命存在所需的条件是由生命本质决定的,个人能够选择的就是是否会发现这种本质,能否抉择正确的目标和价值。人不能免除现实规律对他产生的作用,要生存下来,既不能依靠武断的方式和盲目的冲动,又不能依靠偶然机遇或幻想,而是要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一切知识都可以归结为能够辨别善恶和真假的知识,来认识自身及外在世界。人若自由地选择状态,就必然会遭受随意选择所招致的惩罚。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其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理智活动”,这是自然赋予人类能够获取知识和创造价值的理性能力。
  人是理性的生命体,其生命是连续的过程,不仅关注当下,而且总结过去,瞻望未来。因此,“人作为人而生存”就应该着眼于一生来全盘考虑,正确分析生存的所需条件,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目标和价值。
  高尔特曾说:“人类曾经被称为理性的生物,但理性涉及选择。人类的天性为他提供的抉择是:要么做理性的生命,要么自取灭亡。通过选择,人必须成为人;通过选择,人必须学会维持生命;通过选择,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具有价值;通过选择,人必须发现生命所需的价值并实践其美德。”[6]既然人需要的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发现和生产才能获得,那么,适合理性生命的生存方式就需要思考和创造性工作,人类的一切利益和价值都是理性创造出来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总是无视自己的理性而选择非理性的生存方式。一种人是选择不思考,从不努力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是重复和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这种人就是所谓的“精神寄生虫”。他们不懂得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异的,一个人必须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长久地生存。另一种人是依靠自己的受害者而生存,即试图通过武力或欺诈或掠夺或奴役那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来生存。这些掠夺者也许能够暂时实现他们的目标,却是以毁灭为代价,毁灭他者和自己。正如生命自身就是目的一样,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目的。人要遵从“人是目的而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这一原则,不能像动物那样只依靠牺牲其他动物维持生存。
  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换句话说,就是要活得有意义,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以达到自我内心的满足。这就是一种幸福状态,即成功行动后获取价值的情感回报。因此,人要想有意义地生存就必须发现生活的乐趣,释放生命的激情,正确发挥理性功能,奋发向上,忠实于自己的理智及其判断,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获得现实的肯定。这样,他才能成功地应对现实,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自信,在享受获取成就的喜悦时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生命本性迫使人们急需愉悦,然而,只有运用理智的愉悦才是纯粹的、持恒的愉悦。在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享有这种愉悦呢?看着那些为生活奔波而满脸疲惫的人,他们没有从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劳动的愉悦及实现价值后的成就感;看着那些对现实不满而自甘堕落的人,依靠酗酒、嗑药等行为来寻求刺激,麻痹自己,透过他们歇斯底里的言行只能看到被掩藏的无助和虚空,虚假的笑容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些人过着杂乱无章的生活,心中早已丧失生存的意义,只求活在当下,活在自我毁灭中。
  活着和有意义地活着,即维持生命与追求幸福,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前者是从存在论角度来说,追求理性目标的行动就是维持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行动;后者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行动的结果或伴随物就是幸福的情感状态。要想获得持久的幸福,就必须理性地克制欲望。因为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只是一瞬间的,满足之后就是无限的空虚和无聊,生命就会陷入欲望和欲望满足的痛苦循环中。只有把“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的首要目标,并且追求实现这种目标所需的理性价值,采取积极正确的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2][3][4][5][6][美]安·兰德著.焦晓菊译.自私的德性.华夏出版社,2007:9,37,5,38,42,12.
其他文献
摘要: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难以尽述。本文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关键词: 穆旦晚年诗歌 悲剧意蕴 晚年心境  诗是适合于表达具有“异端”性质的情感和艺术经验的样式。在“文革”期间,有一些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用珍贵的文字记录
摘 要: 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有部分人比较自我、自私。广义上的企业纪律文化是指现代国有企业在有效开展内部廉洁制度管理、员工纪律管理团队建设、纪律文化环境建设、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独特标签意义的有形和无形的部分,有形的部分主要是指现代国有企业用于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无形的部分指企业员工对企业制度的理解并内化成自觉的行动。在高
摘 要: 音乐作品分析是建立在曲式学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技术分析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一些相对常见的基本曲式类型,而忽略了一些较为复杂的、难以界定的“非常规”曲式类型。“非常规”曲式类型作为音乐作品结构样式的组成部分,需要对其形态与结构特点做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帮助学生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高师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乐段为例
摘 要: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学习表达技巧,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应着眼文本特点,从命题、选材、结构、表达四个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将文本中写作技巧迁移到课堂练笔、习作中来,帮助学生博采众长,为习作起步助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写作技巧    长期以来,小学生写
摘 要: 作者喜欢语文,更近乎狂热地喜欢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可是,在教学中却发现,自己的这种狂热很难传递给学生。而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讲解诗歌鉴赏,能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魅力,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诗歌鉴赏 现代信息技术    我喜欢语文,更近乎狂热地喜欢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我的这种狂热很难传递
摘 要: 高考是指挥棒,它决定了高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方向。本文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惨跌的情况,探索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关键词: 2011年江苏高考 语文教学 打牢基础 巧妙训练    转瞬间,2011年江苏高考悄然落下帷幕。从考后学生与教师的反应看,除成语题出新、语言运用题结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而考了鲁迅《呐喊》作
摘 要: 我省实施新课改后,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主体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导游”的作用,先要收集素材,了解创设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主角 主线 情景  2005年秋季我省实施新课改后,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更应该注
摘 要: 《红楼梦》善用各种小道具,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道具也不尽相同。作为绛珠下世的“草木之人”,林黛玉本为还泪而生,手帕断不可缺,手帕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着微妙的辅助作用,从而成为她的性格道具。手帕在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揭示了林黛玉的生命悲情和诗人气质,也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 手帕 道具 林黛玉 人物性格  《红楼梦》一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教师在写作评价中常出现的误区和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评价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小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方法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写作能力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一、目前写作评价出现的误区和问题  对于每个写作指导老师而言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目前的作文批改方式真可谓是“八仙过海,
摘 要: 苦难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面对苦难的存在,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路。本文从胡性能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来探讨胡性能是如何通过死亡来完成对苦难的救赎。  关键词: 胡性能小说 苦难 死亡 救赎    在某种程度上苦难不仅仅指物质,它也包括灵魂深处的诸多苦痛。但是更多苦痛的诞生源于物质的匮乏,以及人类对生存无止境的欲望。痛苦和不幸,绝望和哀嚎,残忍和奴役,残缺和离弃……苦难的基质贯穿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