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伦理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讲求企业道德,承担企业道德责任。许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如创建优质产品与服务品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加各种慈善募捐等。然而,目前我国企业道德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不仅一些中小企业以企业道德、社会责任、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进行“血腥的原始积累”,甚至一些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企业也存在着企业道德责任感的缺失。
一、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是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外因
企业对道德责任的承担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一个企业可能是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也可能是迫于外在压力,被动地履行道德义务。因为履行道德义务,必然要承担道德成本,考虑到遵守伦理规范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不遵守伦理规范可能招致或迟或早的利益相关者的报复,因而不得不履行道德义务。不论企业对于履行道德义务是采取价值主义的态度还是功利主义的态度,它都承担了道德责任。但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履行企业道德义务会带来成本,而不履行道德义务可能一时不会受到报复,或报复带来的损失要小于履行道德义务所承担的成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道德与利益的两难抉择中,有的企业就可能选择后者了。
这种情况下,部分投机者可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获得暴利而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带来的损失很小,对企业树立和坚持道德信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有的企业通过不道德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会导致道德赏罚的不公,权利与义务、奉献与回报相悖,德行成为有道德的企业的重负,而缺德却使无道德的企业获得利益,当市场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道德义务的履行、道德信念的培养也绝对得不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支持。
2.企业伦理目标和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失是导致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内因
(1)缺乏企业伦理目标,使得企业道德信念缺乏价值依托。企业对其道德信念的坚持不是漫无目的的,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依托,使得企业认为这种坚持对自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企业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手段,是通过企业的生存,求得顾客的满意。”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企业,开始改变旧有的经营观念,把企业定位在追求利润与推动良性的社会变迁上,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公民,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自觉地、积极地承担道德义务。而目前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则缺乏一种适当的伦理目标的设定,甚至获取利益成为某些企业的唯一目的。这一现象,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就表现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跛脚。例如当前在我国企业界广泛流传的“狼文化”:“急躁、功利、凶猛决然、见到猎物就上、从不顾及生态,这种‘狼文化’据说被许多中国企业家奉为‘图腾’”。以利益为唯一目标,以商业道德、公众利益为代价的“狼文化”广泛流传,折射出我国企业在经营理念中伦理目标的缺失。而缺失了作为价值依托的企业伦理目标,企业道德信念的树立与坚持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2)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乏,使得企业道德信念的培养缺乏内部推动力。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一种道德自律,企业道德信念的培养更需要内在的推动力。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领导企业树立和坚持企业道德信念的最主要的内在推动力。“高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赋予企业的指导价值观以生命,建立一个支持各种道德行为的环境,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积极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先锋,在道德与利益的两难抉择中勇于承担道德责任。“我们许多企业家则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在捍卫市场公平这个层面上,他们的责任感相当淡薄,往往信口开河,翻云覆雨。他们是一群对自己、对部下、对企业负责的企业家,而对社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均衡则缺少最起码的责任感,这种反差造成了他们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分裂症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以及企业道德信念培养的内部推动力,企业家缺乏职业精神,缺乏对秩序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阻碍了整个企业道德信念的培养。
二、培养企业道德信念的对策
1.优化企业道德信念培养的外部环境,构建完善的企业道德责任监督机制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使得投机者可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获得暴利,会对其他企业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产生恶劣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尽量减少逃避道德责任而不会受到报复或者报复带来的损失小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成本的情况出现。从企业道德信念培养的角度来讲,完善市场经济,恢复市场经济秩序,主要是要构建完善的企业道德责任监督体制,监督企业履行道德义务。因为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要培养企业道德信念,提高企业自律,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企业道德他律机制,在外力的保障和推动下,逐步提高企业道德水平,促使其由他律走向自律。构建企业道德责任监督体制可以从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三个方面进行,其中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是道德他律,而自我监督是企业道德的自律。
法律监督是把一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法律化、条文化,以法律的强制力保证道德规则的遵守。“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性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行为失范的状态。”
社会监督是促使企业履行道德义务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约束力,企业就有可能不履行道德义务。严格的社会监督能防患于未然,时时监督企业弃恶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环境监督可以通过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消费者等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他律监督的保障下,还要鼓励企业自我监督,逐渐实现企业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企业公民”。
2.设定企业伦理目标,为企业道德信念提供价值依托
在企业经营中,道德与利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企业可以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消费者选择空间的扩大,消费者对供应者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供方提供商品和服务过程中的道德态度就会被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一个企业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在市场和社会上赢得消费者和同行的信任和声誉。在一个讲道德、伦理、文明的社会和市场中,企业的信用、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这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企业必须设定适当的伦理目标,以一定的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实现自己的伦理价值,争当合格的“企业公民”。
企业伦理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层次性,根据企业发展的程度不同,设立不同层次的道德目标。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可以设定要求相对较低的伦理目标,保证守法经营、诚实守信、人性化管理、尊重员工,不拖欠工资等底线道德要求;而对于一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其占有优势社会资源,具有巨大影响力,公众必然会对其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这样的企业就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的伦理目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来回馈社会,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尤其是一些在经济上发展比较完善的大企业,应当将自己的生存价值定位在追求利润和推动社会的良性变迁上,“一个完整的企业公民角色,有远比一次性捐赠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它包括社会和谐及更高层次的商业道德理念的输出。”
3.塑造企业家的职业精神
“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复归的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宏观环境的成熟,那些产生激情败局的土壤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的市场氛围和竞争状态也不可能复制,任何一家企业已不可能仅仅靠一个创意或一则神话取得成功。知识、理性成了新经济年代最重要的生存法则。”现在的市场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种规范经济、信誉经济、文明经济、法制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更加理性化、规范化、文明化的方式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塑造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只有理性经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引导企业树立和坚持企业道德信念,使企业获得社会认同,得到长远发展。
缺乏道德信念的企业,即使在短期内获利,也难以得到长期的发展。与此同时,抛开经济因素来讲,企业秉持道德信念也具有其伦理意义,“企业经营,就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必须承担道德行为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还不低,这是我们维护正直人格所付出的代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一、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是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外因
企业对道德责任的承担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一个企业可能是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也可能是迫于外在压力,被动地履行道德义务。因为履行道德义务,必然要承担道德成本,考虑到遵守伦理规范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不遵守伦理规范可能招致或迟或早的利益相关者的报复,因而不得不履行道德义务。不论企业对于履行道德义务是采取价值主义的态度还是功利主义的态度,它都承担了道德责任。但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履行企业道德义务会带来成本,而不履行道德义务可能一时不会受到报复,或报复带来的损失要小于履行道德义务所承担的成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道德与利益的两难抉择中,有的企业就可能选择后者了。
这种情况下,部分投机者可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获得暴利而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带来的损失很小,对企业树立和坚持道德信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有的企业通过不道德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会导致道德赏罚的不公,权利与义务、奉献与回报相悖,德行成为有道德的企业的重负,而缺德却使无道德的企业获得利益,当市场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道德义务的履行、道德信念的培养也绝对得不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支持。
2.企业伦理目标和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失是导致企业道德信念缺失的内因
(1)缺乏企业伦理目标,使得企业道德信念缺乏价值依托。企业对其道德信念的坚持不是漫无目的的,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依托,使得企业认为这种坚持对自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企业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手段,是通过企业的生存,求得顾客的满意。”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企业,开始改变旧有的经营观念,把企业定位在追求利润与推动良性的社会变迁上,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公民,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自觉地、积极地承担道德义务。而目前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则缺乏一种适当的伦理目标的设定,甚至获取利益成为某些企业的唯一目的。这一现象,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就表现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跛脚。例如当前在我国企业界广泛流传的“狼文化”:“急躁、功利、凶猛决然、见到猎物就上、从不顾及生态,这种‘狼文化’据说被许多中国企业家奉为‘图腾’”。以利益为唯一目标,以商业道德、公众利益为代价的“狼文化”广泛流传,折射出我国企业在经营理念中伦理目标的缺失。而缺失了作为价值依托的企业伦理目标,企业道德信念的树立与坚持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2)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乏,使得企业道德信念的培养缺乏内部推动力。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一种道德自律,企业道德信念的培养更需要内在的推动力。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领导企业树立和坚持企业道德信念的最主要的内在推动力。“高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赋予企业的指导价值观以生命,建立一个支持各种道德行为的环境,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积极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先锋,在道德与利益的两难抉择中勇于承担道德责任。“我们许多企业家则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在捍卫市场公平这个层面上,他们的责任感相当淡薄,往往信口开河,翻云覆雨。他们是一群对自己、对部下、对企业负责的企业家,而对社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均衡则缺少最起码的责任感,这种反差造成了他们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分裂症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以及企业道德信念培养的内部推动力,企业家缺乏职业精神,缺乏对秩序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阻碍了整个企业道德信念的培养。
二、培养企业道德信念的对策
1.优化企业道德信念培养的外部环境,构建完善的企业道德责任监督机制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使得投机者可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获得暴利,会对其他企业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产生恶劣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尽量减少逃避道德责任而不会受到报复或者报复带来的损失小于承担道德责任的成本的情况出现。从企业道德信念培养的角度来讲,完善市场经济,恢复市场经济秩序,主要是要构建完善的企业道德责任监督体制,监督企业履行道德义务。因为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要培养企业道德信念,提高企业自律,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企业道德他律机制,在外力的保障和推动下,逐步提高企业道德水平,促使其由他律走向自律。构建企业道德责任监督体制可以从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三个方面进行,其中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是道德他律,而自我监督是企业道德的自律。
法律监督是把一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法律化、条文化,以法律的强制力保证道德规则的遵守。“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性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行为失范的状态。”
社会监督是促使企业履行道德义务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约束力,企业就有可能不履行道德义务。严格的社会监督能防患于未然,时时监督企业弃恶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环境监督可以通过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消费者等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他律监督的保障下,还要鼓励企业自我监督,逐渐实现企业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企业公民”。
2.设定企业伦理目标,为企业道德信念提供价值依托
在企业经营中,道德与利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企业可以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消费者选择空间的扩大,消费者对供应者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供方提供商品和服务过程中的道德态度就会被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一个企业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在市场和社会上赢得消费者和同行的信任和声誉。在一个讲道德、伦理、文明的社会和市场中,企业的信用、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这种无形的资本、潜在的市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企业必须设定适当的伦理目标,以一定的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实现自己的伦理价值,争当合格的“企业公民”。
企业伦理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层次性,根据企业发展的程度不同,设立不同层次的道德目标。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可以设定要求相对较低的伦理目标,保证守法经营、诚实守信、人性化管理、尊重员工,不拖欠工资等底线道德要求;而对于一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其占有优势社会资源,具有巨大影响力,公众必然会对其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这样的企业就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的伦理目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来回馈社会,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尤其是一些在经济上发展比较完善的大企业,应当将自己的生存价值定位在追求利润和推动社会的良性变迁上,“一个完整的企业公民角色,有远比一次性捐赠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它包括社会和谐及更高层次的商业道德理念的输出。”
3.塑造企业家的职业精神
“今天的中国企业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复归的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宏观环境的成熟,那些产生激情败局的土壤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的市场氛围和竞争状态也不可能复制,任何一家企业已不可能仅仅靠一个创意或一则神话取得成功。知识、理性成了新经济年代最重要的生存法则。”现在的市场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种规范经济、信誉经济、文明经济、法制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更加理性化、规范化、文明化的方式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塑造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只有理性经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引导企业树立和坚持企业道德信念,使企业获得社会认同,得到长远发展。
缺乏道德信念的企业,即使在短期内获利,也难以得到长期的发展。与此同时,抛开经济因素来讲,企业秉持道德信念也具有其伦理意义,“企业经营,就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必须承担道德行为的成本,这种成本有时还不低,这是我们维护正直人格所付出的代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