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在聋校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因为语言是规范性较高的符号系统,在同一语言背景下,人们对于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能建立起高度接近的理解,所以语言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最好手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听障学生的有声语言不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与认知经验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他们不像健康儿童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沟通、运用而自然习得。
二、问题的根源
产生沟通障碍的问题根源除了聋生的先天不足——听力障碍导致语言障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沟通的有效性,进而也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
聋校教学语言一般有口语、手语、指语及书面语(含板书)四种,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这些语言的使用却极为混乱,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语言沟通产生障碍,严重影响了聋生的语言发展。具体表现在:(1)教学口语运用无效。教师在使用教学口语时,经常用一些既不精练又不规范的语言,聋生不但难看懂,而且影响学生书面语的发展;其二,由于聋生缺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看话训练,教师也没有自始至终注意自己的口型,到了中高年级,口语基本上没有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速度的加快,大部分口语成了教师的“自言自语”。(2)教学手语运用不规范。教师在使用教学手语时,手势不到位、不清晰,使聋生看起来费劲,更有甚者,教师使用不规范的手势,直接导致聋生接受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聋生语言的发展。(3)书面语应用少而废。使用书面语教学,由于费时费力,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很少,而板书的演示,则是支离破碎,星星点点,聋生失去的同样是语言沟通的机会。
2.教学语言接受效率低。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教师用来向聋生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由于目前听觉损失严重和听觉频率补偿不全的聋生在聋校占绝大部分,他们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语言信息。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聋生看不懂或不能完全看懂教师的教学口型,将近70%的聋生表示看教师手势有困难,即使是看话和看手语能力最强的聋生大约也只能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引自《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这说明当前聋校主要教学语言即口语和手语并没有完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学语言的接受效率低下,导致聋生在课堂上获得有用的语言信息很少,无形中加剧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影响和制约了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问题的探索
1.合理有效使用教学语言。
(1)有效运用口语,增进师生课堂交际实效。
因为口语符合汉语语法,聋生形成了有声语言,对书面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口语运用训练是必需的。一般情况下,在低段的词句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口语教学,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基础口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应力求精炼,在教学初期要先出示书面语,再附以相应动作,最后才以口语的形式规范下来,不要随意更改。教师出示口语时语速要适当缓慢,口型夸张,教师站位要使学生都能看到口型,这样的口语才能达到交际的有效性目的。
(2)规范运用手语,促进文本理解实效。
不可否认,在中高段的语文课堂中,手语是聋生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因此,手语应该是聋校教师重要而特殊的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手语,特别是课文中出现新词时,老师一定要能打出标准的手语。在讲解课文或与学生深度交流时,教师的手势力求到位、清晰、标准,让学生看起来不费劲、容易懂。另外,教师在用手语讲解课文时,要按聋人的自然手语语序打,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意思。而当学生有了口语的基础后,再进行书面语训练,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以运用汉语语序顺着句子顺序打手语(即按文本手语打)。
(3)合理运用书面语,提高语言教学实效。
用书面语进行沟通是健康人与聋人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聋校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聋生的书面语能力。在课堂中如何合理运用书面语呢?第一,利用好文本语言进行积累。文本语言是聋生最好的语言学习范本,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围绕课文语言组织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内化语言。第二,利用好板书进行书面语训练。教学要引导聋生如何抓课文主干,把课文读薄、读深、读透。这里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训练,如《群鸟学艺》第三课时的板书设计如下:
根据以上板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猫头鹰不会搭窝,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因为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学本领时没耐心、不认真,而小燕子虚心好学。这样既利用了板书,又训练了语言,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各种教学语言有机结合。
(1)正确处理好口语和手语的关系。口语和手语作为聋生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看口形有困难时,可以借助手语辅助。如“秘密”的口形与“密密”相同,为了让学生能区分这两个词语,可以用手势辅助,说“秘密”的同时打“秘密”的手势。反之,在学生看手势有歧义时,可借助口形辅助。
(2)正确处理好手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手语和书面语即所谓的“双语”,这两者的运用必须适时、恰当,两者关系密切,运用得好,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反之,则会混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从学生的语言水平出发。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水平的学生,能理解的话语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语言接受水平,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
4.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并不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对教学内容越容易懂。相反,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精炼,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在理解《颐和园》这篇课文中“横槛”一词时,并不需要教师反复讲“横槛”是什么,只需在课文插图中指点一下,把名字与实物对上号,学生就能马上理解。这样就能把教师大量的无效的解释语言省下来,让学生去读,去记忆,真正把知识、语言自我内化。
5.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是否有效,教学反馈最重要,对聋生的学习情况我们更应该及时进行反馈。课堂上教师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反馈,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理解了多少,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补救或教学调整。
我们应当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聋生沟通交往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真正让聋生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内有所得有所获,切实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聋校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因为语言是规范性较高的符号系统,在同一语言背景下,人们对于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能建立起高度接近的理解,所以语言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最好手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听障学生的有声语言不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与认知经验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他们不像健康儿童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沟通、运用而自然习得。
二、问题的根源
产生沟通障碍的问题根源除了聋生的先天不足——听力障碍导致语言障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沟通的有效性,进而也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
聋校教学语言一般有口语、手语、指语及书面语(含板书)四种,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这些语言的使用却极为混乱,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语言沟通产生障碍,严重影响了聋生的语言发展。具体表现在:(1)教学口语运用无效。教师在使用教学口语时,经常用一些既不精练又不规范的语言,聋生不但难看懂,而且影响学生书面语的发展;其二,由于聋生缺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看话训练,教师也没有自始至终注意自己的口型,到了中高年级,口语基本上没有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速度的加快,大部分口语成了教师的“自言自语”。(2)教学手语运用不规范。教师在使用教学手语时,手势不到位、不清晰,使聋生看起来费劲,更有甚者,教师使用不规范的手势,直接导致聋生接受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聋生语言的发展。(3)书面语应用少而废。使用书面语教学,由于费时费力,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很少,而板书的演示,则是支离破碎,星星点点,聋生失去的同样是语言沟通的机会。
2.教学语言接受效率低。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教师用来向聋生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由于目前听觉损失严重和听觉频率补偿不全的聋生在聋校占绝大部分,他们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语言信息。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聋生看不懂或不能完全看懂教师的教学口型,将近70%的聋生表示看教师手势有困难,即使是看话和看手语能力最强的聋生大约也只能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引自《聋校教学语言效率研究》)。这说明当前聋校主要教学语言即口语和手语并没有完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学语言的接受效率低下,导致聋生在课堂上获得有用的语言信息很少,无形中加剧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影响和制约了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问题的探索
1.合理有效使用教学语言。
(1)有效运用口语,增进师生课堂交际实效。
因为口语符合汉语语法,聋生形成了有声语言,对书面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口语运用训练是必需的。一般情况下,在低段的词句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口语教学,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基础口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应力求精炼,在教学初期要先出示书面语,再附以相应动作,最后才以口语的形式规范下来,不要随意更改。教师出示口语时语速要适当缓慢,口型夸张,教师站位要使学生都能看到口型,这样的口语才能达到交际的有效性目的。
(2)规范运用手语,促进文本理解实效。
不可否认,在中高段的语文课堂中,手语是聋生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因此,手语应该是聋校教师重要而特殊的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手语,特别是课文中出现新词时,老师一定要能打出标准的手语。在讲解课文或与学生深度交流时,教师的手势力求到位、清晰、标准,让学生看起来不费劲、容易懂。另外,教师在用手语讲解课文时,要按聋人的自然手语语序打,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意思。而当学生有了口语的基础后,再进行书面语训练,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以运用汉语语序顺着句子顺序打手语(即按文本手语打)。
(3)合理运用书面语,提高语言教学实效。
用书面语进行沟通是健康人与聋人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聋校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聋生的书面语能力。在课堂中如何合理运用书面语呢?第一,利用好文本语言进行积累。文本语言是聋生最好的语言学习范本,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围绕课文语言组织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内化语言。第二,利用好板书进行书面语训练。教学要引导聋生如何抓课文主干,把课文读薄、读深、读透。这里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训练,如《群鸟学艺》第三课时的板书设计如下:

根据以上板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猫头鹰不会搭窝,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因为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学本领时没耐心、不认真,而小燕子虚心好学。这样既利用了板书,又训练了语言,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各种教学语言有机结合。
(1)正确处理好口语和手语的关系。口语和手语作为聋生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看口形有困难时,可以借助手语辅助。如“秘密”的口形与“密密”相同,为了让学生能区分这两个词语,可以用手势辅助,说“秘密”的同时打“秘密”的手势。反之,在学生看手势有歧义时,可借助口形辅助。
(2)正确处理好手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手语和书面语即所谓的“双语”,这两者的运用必须适时、恰当,两者关系密切,运用得好,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反之,则会混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从学生的语言水平出发。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水平的学生,能理解的话语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语言接受水平,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
4.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并不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对教学内容越容易懂。相反,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精炼,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在理解《颐和园》这篇课文中“横槛”一词时,并不需要教师反复讲“横槛”是什么,只需在课文插图中指点一下,把名字与实物对上号,学生就能马上理解。这样就能把教师大量的无效的解释语言省下来,让学生去读,去记忆,真正把知识、语言自我内化。
5.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是否有效,教学反馈最重要,对聋生的学习情况我们更应该及时进行反馈。课堂上教师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反馈,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理解了多少,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补救或教学调整。
我们应当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聋生沟通交往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真正让聋生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内有所得有所获,切实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